学生向我讨分数
2017-08-11郑小花
郑小花
三年前,我写过这样一篇教学日志:
第一单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照样子用“像”造句。例子为: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结果学生韬写的是: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就像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我毫不犹豫地打了一个大叉,心想:这家伙也太会偷懒了吧,居然就把位置换了换。
没有想到下课的时候,他跑到我的办公室问我:“老师,这样造句为什么错?”语气中带点生气的味道,像是来兴师问罪的。我知道这家伙比较要强的,于是和颜悦色地问道:“你是不是造句想偷懒啊?”“要是世界上没有偷懒这两个字,你就不应该扣我这两分。”他提高了嗓门。莫名其妙的一句话说得我哭笑不得。这家伙脑子里在想什么呀?一旁的老师听了,忍不住说了句:“可是世界上就是有偷懒两个字!”顿时,他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似乎委屈得要命。同事的话已经在暗示他对老师说话有点过分了。
“那你能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写比喻句吗?”我心平气和地说。
“我觉得‘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就像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句子是通的,既然能够把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比作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那我把它倒过来怎么就不行了呢?我就是这么认为的。我绝对没有偷懒。”
“我以为你偷懒了。看来是我误解了你。你先去上课,下课后我跟你解释你这样写到底对不对。”
“好的。”他擦干了眼泪。
怎么跟他解释呢?现代修辞学对比喻的描述是这样的:比喻必须是用熟悉、具体或浅显的事物去比陌生、抽象或深奥的事物,不能颠倒用之。也就是说本体和喻体是不能随便调换的。
为了更简单地说明这个道理,我决定利用一个刚刚学过的比喻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下课后我问他:“我们的手掌像蒲公英的花,好不好?”“不好,蒲公英的花是什么样的并不是大家都比较清楚,怎么能说手掌像蒲公英的花?”“对呀,本来我们的手掌这个东西是很浅显的,还需要复杂化吗?同样的,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谁都明白,但是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不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哦,我知道了,比喻是用简单的东西来做喻体的,否则就越说越糊涂了。”“的确如此。”
我很喜欢学生这样“较真”,那样在教学中我就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因为我向来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年后的一天,我读到了学生韬的一篇题为《我总忘不了那句话》的作文:
……回到家里,我依然闷闷不乐。自傲的我只要一想起老师给我写的那个“懒”字,我就想发泄。我真想老爸关心地问问我或者把我痛骂一顿。(其实我更想被揍一顿,那样更自在)可是事与愿违,老爸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慢条斯理地拿起报纸,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他好像对我的表现完全熟视无睹,我不管那么多了,径直走到他面前说了一通。老爸看了看我98分的试卷,只说了一句:“因为你还远远不够。”说完他就慢腾腾地走开了,只有我愣在那里。
“遠远不够?难道差两分叫远远?……”我不停地思索着。翻开自己曾经考过的试卷,加起来总共也只扣了十来分,这差距是有点远,但也不能说“远远”。那什么是“远远”呢?我回忆了这件事情的全过程,突然发现我“礼貌”不够,“行为”不够,“脾气”不够……
现在再次回想这件事,我已经不记得老师具体对我说了些什么,我只知道自己冲进办公室想讨分数可是没有成功,我只知道当时自己的情感战胜自己的理智。
现在我已经五年级了,已经明白世上没有“100分”,“100分”是心中的遐想,是个无穷大,“2分”也是一个无穷大,差距也无穷大。从“远远不够”到“100分”是我终生的目标……
爸爸的那句“因为你还远远不够”就这样永远地刻在了我的心中。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向前。
读完学生的文章,我的心情无比复杂:恍然、震惊、佩服、惭愧。可以说,这一次我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我恍然:讨分数的事情原来还有下文,这后续的故事如果不是这次写作文我有可能永远不得而知;我震惊:这个学生居然有如此深刻的反思能力,这是我往常没有发现的;我佩服:这个家长真的好有智慧,一句话点醒一个人。同时,我也感到深深的惭愧,曾经我还那么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处理得比较妥当,自以为是地认为孩子已经完全明白老师的心意。这位爸爸教育儿子的这句“因为你还远远不够”一直回荡在我的耳边。
于是,我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当初我凭着直觉教给学生的知识对吗?现代修辞学对比喻的描述——比喻必须是用熟悉、具体或浅显的事物去比陌生、抽象或深奥的事物是不是适用于任何语境?有没有是用“陌生、抽象或者是深奥的事物”去比“熟悉、具体或浅显的事物”?一次偶然的机会,同事王老师告诉我这种情况是有的:“你看,《围城》中有一些这样的句子,比如:她(唐小姐)眼睛不顶大,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像政治家讲的空话,大而无当。”
一语惊醒梦中人。是的,钱钟书在书中并不满足从具体到具体的比喻来刻画人物肖像,他常常异乎寻常地用抽象来比具体。把“空荡荡的眼睛”比作“政治家讲的空话”这个比喻很深刻、很形象,同时具有一种陌生化的效果。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初我给韬举的例子——“我们的手掌像蒲公英的花” 不也是如此吗?想到这里,我不禁汗颜:原本认为韬爸教的是智慧,自己教的是知识,没想到,自己教的还是片面的知识。看来只有在读书与反思中继续不断完善自己。
真心谢谢向我讨过分数的学生韬,谢谢他那充满智慧的爸爸,以及给予我帮助的王老师。韬让我的教学更严谨,韬爸让我明白教师不仅仅是教知识,还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王老师则提醒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更多地进行阅读。
借用学生的话:从“远远不够”到“100分”是我终生的目标……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