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全球化浪潮下让诗歌抚慰心灵

2017-08-11孙微

环球时报 2017-08-11
关键词:剑桥徐志摩艺术节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孙微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近日,在徐志摩写下这一名句的英国剑桥大学,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会聚于康河畔,诵诗交流。在第三届“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被授予“银柳叶诗歌终身成就奖”,并接受了《环球时报》专访。

环球时报:您如何看待徐志摩及徐志摩诗歌艺术节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吉狄马加:徐志摩无疑是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我们今天回看诗人,无论是语言还是诗歌形式上,以徐志摩为代表的诗人们都在不同阶段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的创办不是偶然。1921年徐志摩在剑桥就读,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的名篇《再别康桥》写的就是那段生活。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要想让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进行更好的对话,需要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诗歌是重要的方式之一。每一届徐志摩诗歌艺术节都有中英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的作家和诗人出席,围绕徐志摩、东西方文化交流展开讨论,它在世界上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

环球时报:在物质生活丰富、科技进步飞速的当下,诗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吉狄马加:任何时代都有很多读诗和爱诗的人,诗歌的魅力是别的艺术形式不能取代的。诗人在这个时代应发挥更大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后,人类社会取得了科技革命的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极端宗教势力以及各地盛行的民族主义,带有很强排他性的狭隘思想被传播,恐怖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可以说,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展开了冲突和博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沟通好了,就能削减很多矛盾冲突,深层次的沟通能让彼此进入对方的心灵,使彼此更信任,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与和平。

环球时报: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为你读书”等综艺节目开始在国内走红,您如何看待当下的诗歌热?

吉狄马加:诗歌通过多种方式尤其是网络来传播,说明诗歌回到了我们社会的大众生活。物质往往在一个阶段被人们看重,有时甚至挤压了人类精神生活的空间,但是,人类需要健康的精神生活。诗歌是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的重要艺术形式,诗歌除了审美还有教化作用,诗歌一直在抚慰人类的心灵。诗歌的回归说明我们更理性了,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环球时报:诗人离不开滋养他的文化,能否分享一下彝族文化对您的影响?

吉狄马加:作为一个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彝民族的诗人,从我认识这个世界开始,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文化就深刻影响着我。我的民族繁衍生活的地方,在中国西南部广袤绵延的群山之中。彝语中,我的故乡被称为“尼木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圣地。彝族人对诗歌的尊崇和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在我们古老的谚语中,把诗歌朴素地称为“语言中的盐巴”,可见,数千年来诗歌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中扮演了何等重要的角色。不过,一个置身于时代并敢于搏击生活激流的诗人,不能不关注人类的命运和大多数人的生存状况,从他发出的个体声音的背后,我们应该听到的是群体和声的回响。我以为,只有这样,诗人个体的声音才会更富有魅力,才会更具有让他人认同的价值。▲

猜你喜欢

剑桥徐志摩艺术节
完全诗意的向往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欧洲·英国 中国人限游?
坐着也很忙
请打赏
徐志摩自带铺盖陪蒋百里坐牢
加拿大担任今年北京艺术节主宾国 派百人艺术团
剑桥历史
澳大利亚瀑布音乐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