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经贸关系:合作与竞争并存
2017-08-11丁纯杨嘉威编辑林锋
文/丁纯 杨嘉威 编辑/林锋
中欧经贸关系:合作与竞争并存
文/丁纯 杨嘉威 编辑/林锋
在以特朗普政府为代表的全球保护主义势力的步步紧逼之下,中欧双方均已逐渐认识到,唯有通过加强双边合作,才能保卫经济全球化的果实,从而保障各自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中国与欧盟之间的经贸投资合作趋势仍在不断加强。在全球化的议题上,中欧双方的共同立场和共同利益为中欧经济合作的深化奠定了新的基础;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也为中欧经贸的进一步合作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抓手。未来的中欧经贸关系将长期保持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局面。
已有成果不俗
近年来,受到欧债危机和其后的欧洲经济复苏缓慢,以及中国经济阶段式下行的“新常态”的影响,欧盟进口的增长受到遏制。中欧双边贸易因此增速放缓,甚至出现下滑(见图1)。2016年,中欧贸易总量相比2015年同比下降了1.7%。但2016年下半年以来,中欧双边贸易逐渐复苏。欧盟实际GDP环比增长率,在2016年第四季度达到0.56%,高于前三季度;今年首季度,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比较而言,中欧的双边投资近年来发展更为迅速,而且主要源自中国对欧洲投资的快速发展。而欧盟28国对中国的投资,则受制于中国经济增长低迷,从2012年开始连续4年下降。这使得中国从2014年开始成为对欧盟的净投资国。与2015年相比,2016年中国对欧盟28国直接投资增长了77%,增幅巨大。中国对外投资成为近期中欧双边经贸关系的亮点。
当前,中国企业对欧盟直接投资呈现出以战略资产驱动型为主的特征。据统计,2016年中国对欧投资的59%流向了德、法、英等三个核心成员国,绝大部分投资方式为并购,投资意向旨在获取先进技术和提高科研能力(如美的收购德国库卡),以及提升品牌(如山东如意纺服集团收购法国时尚集团SMCP)和市场份额(如海航收购飞机租赁商Avolon)(见附表)。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改变发展方式的背景下,中国对欧盟投资的特点清晰地体现了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与国际化经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意图。
近期中欧经贸合作的亮点,说明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欧的合作对接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2016年中国企业在欧盟投资典型案例(单位:亿欧元)
图1 中国与欧盟28国双边贸易状况(2015—2017年)数据来源:欧洲统计局
图2 经合组织的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监管限制指数注:指数越高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所受监管越严数据来源:OECD
在中国和欧盟层面,中国和欧盟建立了中欧互联互通协商合作平台,努力实现“一带一路”和“容克投资计划”的对接。亚投行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也加强合作,推进中欧对接。目前,亚投行已经吸纳了17个欧盟成员国加入,并为多项亚欧联接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了融资。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则与中投公司合资建立了亚欧长期投资基金。
中国与欧盟成员国层面,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中东欧和南欧国家的合作较多。中国企业不但成功投建了希腊比雷埃夫斯港2、3号码头和中欧陆海快式联运等项目,还积极推动匈塞铁路、意大利“五港联盟”等双边合作旗舰项目的规划和筹建。中国与中东欧“16+1”合作框架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阻力与日俱增
尽管中欧双边经贸关系,特别在投资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但是也面临着与日俱增的阻力。
在贸易领域,欧盟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采取的日渐强硬的保护主义政策,阻碍了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与有效需求增长的放缓,欧盟开始越来越频繁、激进地通过反倾销、反补贴等举措保护欧洲生产者和劳工的利益,而作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欧盟外贸逆差的主要来源国,中国自然是首当其冲。2015年,欧盟针对中国的“双反”调查占全部调查的43%,2016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67%。
钢铁倾销问题成为2016年中欧贸易争端的核心议题。尽管中国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欧盟仍不断指责中国通过补贴方式向欧洲市场倾销,造成市场扭曲,威胁了欧洲钢铁行业发展。对此,欧盟接连对中国钢铁产品采取了更为激进的保护主义措施。除了征收巨额惩罚性关税外,2016年 12月,欧盟进一步取消了惩罚性关税的“从低征税原则”,使欧盟得以大幅提高税率。
同时,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欧盟与美国一样,在最后期限到来时选择无视中国入世条约15条赋予中国的权利。近期,欧盟釜底抽薪,提出更改其反倾销法律。根据这一提案,未来欧盟将不再区分市场经济与非市场经济国家,而以市场扭曲程度决定惩罚性关税税率。这将使得欧盟在贸易保护措施上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间。
欧盟对外经济政策日益增强的保护主义倾向也体现在投资领域。面对中国对欧投资的快速增长,欧盟方面的忧虑与日俱增,不是从积极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出发,而是从狭隘的保护主义视角出发,将经济问题政治化,为其保护主义举措寻找借口。
首先,欧盟认为中国投资者扭曲了市场竞争。欧盟认为,这一轮中国对欧投资浪潮是中国政府基于国家利益和政治因素发起的战略行动,而不是基于市场逻辑:其一,中国对欧投资的快速增长是中国政府实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结果;其二,参与对欧投资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受到政府支持的私有企业;其三,中国企业并购行为的融资渠道不透明。欧盟据此认为,欧洲企业在参与竞购时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其次,欧盟担忧中国企业的并购会损害欧洲经济的长期竞争力。欧盟尤其关注中国在高科技行业的并购活动,认为先进技术的转移不仅会削弱欧洲经济把握未来增长机遇的能力,阻碍其长期增长,还将使欧洲企业在中高端产业面临来自中国企业的激烈竞争。
最后,欧盟指责中国没有给予在华投资的欧洲企业对等待遇。欧盟认为,欧洲对华投资连年下降,部分源于中国对外来投资的限制,包括重要产业的准入限制(见图2)、持股比例限制、投资方技术转让要求和知识产权保护缺失。欧盟内部始终存在认为对中国开放市场是一种“牺牲”的观点。
从此认识出发,欧盟与成员国政府近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力干预态度。例如2016年10月,德国政府以保护关键技术为由,撤销了中国财团对德国半导体制造商爱思强价值7.4亿美元的并购案。2017年2月,德、法、意等国经济部长向欧盟理事会发出联名信,要求加强对外来直接投资,特别是高科技领域投资的监管和限制,并赋予成员国对本国并购案更强的干预权力,以避免关键技术流失。
中欧双方的争论影响了双边贸易和投资关系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欧盟经济本身增长疲弱,加上美国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等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进程。
把握机遇与前景
展望中欧经贸发展,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为中欧经济关系的改善和经济合作的深化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
第一,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正面临严峻挑战。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伴随着全球化弊端的逐步显现,发达国家反全球化民粹势力赢得越来越多的支持。而作为本轮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美国在新任总统特朗普上台后,也开始积极转向保护主义。自今年初特朗普宣誓就职以来,美国政府在对外经济贸易问题上一再推出具有浓厚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在对华政策上,特朗普政府此前通过了两条行政命令,对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件执行更加严格的惩罚性关税,以保证中美双边贸易符合“公平贸易原则”,消除美国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尽管特朗普最后未像其曾威胁的那样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但其开出了要求一百天内改变中美贸易逆差的最后通牒,枉顾事实和道理,施压中国的态势不减。在对欧政策上,美政府不仅公开指责欧元区通过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使得欧元大幅贬值,使欧洲企业获得了不正当的出口竞争优势,近期更是摩拳擦掌准备发动对欧盟的贸易战:计划对进口自欧盟的矿泉水、电瓶车和奶酪征收高达100%的惩罚性关税,以回应欧盟对美国含激素牛肉的进口禁令。双方的贸易争端使得本已被蒙上一层阴影的TTIP成功的希望更为渺茫。4月9日,欧盟TTIP建议团宣布其活动无限期延迟,表明TTIP谈判已经暂停。在欧盟,法国的国民阵线、意大利的五星运动、荷兰的自由党、西班牙的“我们能”等反建制政党,均呼吁反全球化,并获得了不少欧洲民众的认同。
面对反全球化浪潮,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和坚定的支持者,中国与欧盟的共同利益与日俱增。其一,中国与欧盟都坚定地支持全球化。在2017年1月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表达了中国坚定捍卫全球化的立场,批评了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在欧洲一体化进程陷入危机时,中国多次表达对一个团结、繁荣的欧盟的支持,不啻于雪中送炭。其二,美国新政府内向性的经济政策很可能给全球的国际经济活动留下巨大的真空,从而为中国与欧洲企业联手发展双边贸易、投资和开拓第三方市场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其三,中国与欧盟的经济发展战略上彼此互补,可以通过对接取得共赢。欧洲经济始终受制于内部投资不足。2016年欧盟28国固定资本形成占GDP比重为19.7%,仍明显低于危机前水平。经济状况较差的南欧国家,情况尤为严峻。欧盟自身的容克投资计划也存在难以吸引投资进入南欧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弊端。这一问题恰可通过“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投资合作予以弥补。
第二,当今的欧盟深陷于危机交织的困境,亟需外部伸出援手。一是欧债危机尚未完全解决,希腊债务、意大利银行危机的幽灵犹在。二是“欧洲认同”问题突出,反一体化的民粹主义猖獗。一系列危机的冲击使得欧盟各种分歧突出,包括核心和外围国家之间“紧缩”和“纾困”政策之争,全球化冲击下各国内部贫富之间、精英和大众之间的沟壑加深,民众信任欧盟的比重显著下降。法国国民阵线、德国另类选择党等极右的疑欧主义政党,纷纷利用民众不满情绪和大选时机扩大影响力,直接威胁欧盟的存续。三是英国脱欧不仅严重削弱了欧盟的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也进一步动摇了欧盟的内部团结,使得各国疑欧政党蠢蠢欲动。四是难民危机和恐怖主义的严重威胁不仅加重了欧洲社会治理的负担,更是为民粹主义提供了攻击欧盟的弹药。疲于应对内外挑战的欧盟更加需要外部力量的帮助。
第三,欧洲经济的稳步复苏有望让中欧关系重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伴随着经济危机的远去和量化宽松、结构性改革等政策的生效,欧洲经济正稳步走出低谷。经济学家一致预期,2017年欧洲实际GDP增长将达到1.5%,通胀水平恢复至1.4%,整体失业率下降至9.5%。同时,欧洲整体公共债务负担也在持续缓解。欧洲经济复苏有利于支持其内需改善,缓和中欧企业争夺市场引致的双边冲突。
新的国际局势成为中欧改善双边关系、密切经济合作的重要契机。欧盟正逐渐转变对中国的经济政策立场,将中国视为联手对抗全球保护主义浪潮的盟友。在今年3月访问美国前夕,德国总理默克尔向习近平主席致电,商讨共同应对特朗普政府的保护主义政策。在4月19日举行的中欧第七轮高级别战略对话中,中国与欧盟同意共同支持自由贸易与全球化。在贸易问题上,欧盟在中欧贸易争端上的立场出现了软化迹象。今年3月2日,迫于18个成员国的反对,欧盟理事会决定将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关税延展期缩减6个月,并计划逐步取消这项惩罚性关税。
未来的中欧经贸关系将长期保持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局面。从合作角度看,在全球化议题上的共同立场和共同利益,为中欧经济合作的深化奠定了新的基础。在以特朗普政府为代表的全球保护主义势力的步步紧逼之下,中欧双方均已逐渐认识到,唯有通过加强双边合作,才能保卫经济全球化的果实,从而保障各自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习近平主席的达沃斯演讲,受到了欧盟贸易代表马尔姆斯特伦和欧盟各国的普遍赞扬,即是明证。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及中欧双方不断加强的合作势头,也为中欧经贸进一步合作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抓手。
从竞争角度看,在具体经贸问题上,在商言商,欧盟不太可能在贸易与投资争端上轻易做出让步,仍会对中欧经济合作抱持一定程度的怀疑态度。欧盟近期表示,仍旧需要观察中方切实支持全球化的行动,包括削减对欧洲在华投资的限制等。
无疑,伴随着欧洲经济的企稳复苏和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双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对接合作会不断加强,双边贸易争端会逐步有所消解。这让我们有理由对未来中欧经贸合作双赢有所期待。
作者丁纯系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座教授、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
作者杨嘉威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