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成拳训练之核心

2017-08-11李照山孙志勇

少林与太极 2017年8期
关键词:劲力技击肌群

文/ 李照山 孙志勇

大成拳训练之核心

文/ 李照山 孙志勇

什么是大成拳的核心?有人认为自己练的是真正的大成拳,他们判断拳法主要从姿势的差异来衡量。如果拜了姓刘的师父,那就说姓张的师父或者姓徐的师父练法不正确,其实这是很片面的,从绝对意义上讲,只有宗师本人传授的才是真正的大成拳。俗话说:“十个徒弟十个样儿”,也就是说,每个弟子学成后的定拳模式都不可能一模一样,哪怕是最直系的传授,也会产生细微的形式差别,经过下一代的再传,这种差别会逐渐扩大。我们知道,儿子的模样只能相像于父亲,不可能与父亲一模一样,而孙子的长相与爷爷的相貌区别会更大,更何况是练拳呢!

王安平先生的“养生桩”为“抱球桩”,技击为“扶按式桩法”,试力时进行整体的向前移动或向后回拉,以产生整体之力,王老师的功法来源于宗师的弟子王斌魁先生;而姚宗勋先生以抱树桩为主,训练时意感抱一大树,然后意想将大树进行上提、下按、回拉、前抱、外撕或内合,其目的是为了训练六面争力;王选杰先生教授的养生桩更是以“浑元桩”为主,技击桩以“矛盾桩”为主,试力以“钩挫试力”为主,这样的目的在于培养“内劲”。

上述王斌魁、姚宗勋、王选杰三位大师虽然师出同门,但训练方法却有如此大的差异,难道我们会对他们传承的拳法有所非议吗,他们之间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形式上的区别呢?笔者的推论是:由于先师的的拳学思想重大意而不拘泥于形式,故弟子请教先生时,先生让其站某一桩式或进行某一试力,纵使弟子的胳膊高一点或低一点,姿势的幅度大一点或小一点,只要拳法内涵符合拳学的思想,都会得到先生的首肯。这样,当一个弟子的训练模式定型后,则会以自己多年形成的经验来传授于自己的学生,如此就产生了同师而不同形的现象。

至此可知,习拳者不能仅从姿势上加以模仿,更重要的是要从外在的形式中洞悉拳学的关键所在。王芗斋先生在论述断手时曾说:“我希望学者不要囿于我所说者,要从我所说者之中推出我所未说者,如是才可贵也。”先生也希望他的拳学有所发展,希望后学者能从他的学说中推出他所未说出的东西,既如此,作为他的后人就可在大原则的前提下,产生一些各自的见解,这也是第二代传承者在具体训练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经过下一代的再传,这种差别会逐渐扩大。

在王芗斋先生一些拳学论著中找不到关于“七妙法门”的字眼或论述,从先生的《大成拳论》或其它的著述内容上得知,大成拳有站桩、试力、试声、自卫几个步骤。我们现在所习练的大成拳,则有站桩、试力、走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七个步骤,简称“七妙法门”。笔者认为,这是第二代大师们的拳学结晶,是他们对大成拳的贡献,这七个步骤系统性强,是一个很好的入门功法,但练到一定程度后,就不能拘泥形式,而应探求更深的拳学内涵,要从王芗斋的拳学理论中窥以端倪。因为这种理论体系是大成拳的真理所在,是航行中的指路明灯。然而,宗师的功理功法大多是纲领性的大理大法,而且多以半文言文的语言出现,这也给后学者带来理解方面的难度和偏差。对初学者来说,就是把这些拳学论述全部背熟,也不能真正感悟其内涵所在。

笔者在多年的求学、研练、授拳和探索的过程中,曾一次又一次的思考同一问题:怎样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经过无数次的磨炼与归纳总结,逐渐形成了通向拳学殿堂途径的雏形,在反复的尝试、验证和不断地提炼与升华中,最终形成了以核心内容为手段的新兴练拳模式,这就是大成拳核心训练法。

按照正常的练拳模式,任何拳术的技击无外乎三个基本要素,第一是劲力要素,第二是拳法与技术要素,第三是胆量训练与经验积累,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力量要素。抓住了拳学的核心,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一个孩童,面对一个壮汉,即便你学的招法再多也是枉然。笔者在过去的教学(技击方面)过程中,首先教习者站矛盾桩,以培养基本的整体力和内劲;有了一定桩功和内劲的基础后,就站托婴桩,以此练二争力;最后,通过站抱树桩,以求浑元力。当达到内劲笃实、运力自如的阶段后,基本就具有了较高的修为层次,此阶段常被人誉为“炉火纯青”,但事实上,这只能说明在武学的修为上有了一定的造诣,却不能代表武学的全貌,因为真正的武学艺无止境。

既然劲力是技击的根本,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劲力的本质,这也是核心训练要搞清楚的首要问题,由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可知,劲力具有三个重要要素。

1.任何力量都来自于肌群的收缩

如果离开了肌肉的收缩,就没有力量可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搬运或推动一个物品,则会有肌肉拉紧的感觉,这就是肌肉的收缩,即我们平常所讲的肌肉紧张。对于武术而言,不论是太极拳的弹劲、八卦掌的活劲、行意拳的整劲、大成拳的内劲、截拳道的寸劲等都是肌群收缩的结果。

竞技运动或武术中的爆发力就是特殊形式、高效能的肌群收缩形式。我们常说站桩时要放松,但真正地做到放松后,肌肉会产生极大的收缩,如果肌肉处于绝对放松的状态,则就没有力量可言,这种状况在武术中叫做“懈”,并不是武学意义上的“松”。

2.参与收缩的肌群越多力量就越大

大人比小孩有力,胖子比瘦子有劲,身体强壮者的力量要大于体质弱小者,原因就是前者的重量大于后者,体重大者,其本力就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身大力不亏。体重者在运动时参与收缩的肌群较多,产生的力量就大,正因为如此,很多体育的竞技项目均以体重划分级别。大成拳讲究整体放人或整体打人,其目的就是要调动更多的肌群参与收缩。

3.肌群收缩的方向若一化

按照“肌肉协同”原理可知,如果一个人的肌群收缩做到了向一个方向做力,可产生20吨的力量,但由于人体内各肌群、骨骼、脏腑之间的内阻作用,则不会达到这种理想效果。若按最低限度计算,假设能达到十分之一,就是2吨的力量,二十分之一就是1吨的力量,四十分之一就是1000斤的力量,即使你能达到八十或一百二十分之一,也可产生500或300斤以上的力量,这对技击来说已经够用。

按照上述的拳学观点,完全可以做到后学者超过前辈,徒弟超过师父,一代胜过一代。笔者之所以这样认为,完全是客观的存在,绝对不是谦虚或恭维之话,这正是核心内容的开明之处,该法是笔者三十余年的感悟所得,假如一个年轻人的悟性和身体素质较好,他明白了这些道理并经刻苦训练,就会使肌群协同更好,很快就能产生惊人的打击力量。另外,按照以上三个要素的观点进行衡量,任何人的功力水准均没有登峰造极和炉火纯青之说,如果你按核心功法训练达到了常人所认为的惊人效果,也只是一个起点,或者说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因为你离理想的状态还相差甚远。

大成拳的核心训练体系共有六个步骤:

1.外整性力量训练

所谓外整性力量,就是从机体的外在形式上看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此部分内容就是大成拳的入门功法。只要方法得当,短期内(七至十天,最长不超过一个月)既可掌握基础的练功方法,又可初步具有基本的整体力和放人效果,从而初步领悟大成拳“不用力而处处有力,不讲招而处处是招”之奥妙。

2.松沉体验

通过松沉桩体验自身的松沉感觉,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验不用力而处处有力,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上松下紧的效果。

3.聚集力量

“下紧”的作用是获得雄厚的下盘根基,而“上松”则是聚集力量的必然过程。当躯干部位放松至一定程度后,就会由“松”不断过渡至“不松”,进而形成圆满的“内整”。

4.顺势而试

当劲力增强至一定程度后,就会有向空间延伸的欲动,此时则应顺势而试。这种试力形式有别于“七妙法门”的钩挫试力或蛇缠手试力等,此时的试力是真正意义上的试力。

5.顺势而发

力量在空间延伸的劲路逐渐畅通后,会出现骤然爆发的趋向,即可顺势而发,此时的劲力犹如堤坝之决口,江湖之水倾泻而出。

6.六统一阶段

所谓六统一,即要求在练拳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声、意、气、势、力、神六个方面高度统一,此为武学修为的高级阶段,也是训练的最困难阶段。但是,对于一般的习拳者而言,只要能达到聚集力量和顺势而试的功态效果,即可成为一个相当好的练家,当顺势而发、操作自如时,即归为高手之列。如果能轻车路熟的驾驭以上六个方面,并使之融为有机的统一,则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代武学巨匠!

大成拳的核心训练法是一个少走弯路的捷径之法。比如,我们要到一条河的对岸,直接过去既无桥又无船,沿河的此岸向前走一段路程后,可通过桥梁到达彼岸,然后沿彼岸折回一段路程才能到达河的正对岸。大成拳的矛盾桩可体验一般性的内劲,钩锉试力可使劲力得以初步的空间延伸,这两种功法好像身处河此岸的起始位置;托婴桩的训练既能使内劲深化,又是获取二争力的有效功法,此过程好比沿河前行到达了河此岸的桥头;浑元力的修炼则如同过了桥,位于桥的另一端。所谓核心训练恰似笔者为习拳者在眼前搭建的一座桥,或备了一条渡河的船,此时就不必沿河前行、过桥、再转回了,如果习拳者悟性极好而又刻苦研习,就可起到直接过桥的效果,对于领悟一般者来说,至少也能具有乘船的效果。

(编辑/周镠超)

猜你喜欢

劲力技击肌群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体操运动员正、背链肌群功能失衡的认知问题及改进举措
形意拳劲力特点及在实战中的体现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
武术的“力与劲”之迷雾解码
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剖析武术套路中的跳跃动作
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研究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