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会话局部初始位置指称表达选择的多样性

2017-08-10姜秀娟

现代语文 2017年7期

摘 要:本文从会话结构的角度出发,基于详细的语料分析,对汉语会话局部初始位置指称表达的选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发现:1.汉语会话局部初始位置的指称表达选择以专名和有定描述语单用为主,其中又以专名优先;2.说话人使用局部接续指称表达和局部初始指称表达实现特定的语用与人际功能,其中以使用局部接续指称表达为主;3.所指实体在听话人认知心理中的可及性地位是局部初始位置指称表达选择的主要制约因素;4.局部初始位置上绝大多数为指称表达单用,只有极少数为指称表达并列使用的情况。

关键词:汉语会话 局部初始位置 局部初始指称表达 局部接续指称表达 專名 有定描述语

一、引言

自1996年Schegloff根据指称表达在会话结构中出现位置的先后顺序,提出了局部初始位置和局部接续位置两个概念以来,会话语篇中的指称表达研究有了一个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理论框架,便于会话分析研究者对这一课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因此,近年来研究者纷纷从会话结构的视角对指称表达的形式、分布规律、优选原则等进行了探究(如:Golato,2004;Stivers,2007;马文,2004;姜秀娟,2014)。但是这些研究有的是概括性地、有选择地分析会话中指称选择的一般规律与解决方案,不够具体、全面,比如马文(2007)主要研究了初始位置上对专名和有定描述语的选择。但是,说话人在引入指称时使用局部接续表达和无定名词短语(一般是无定描述语)的情况也经常发生,而且它们具有独特的语用功能,更易引起指称阻碍现象,更应该引起重视。正如马文(2006)研究发现,局部初始位置使用局部接续指称表达所产生的指称阻碍略高于使用局部初始指称表达所造成的指称阻碍(43.9%:41.4%)。鉴于此,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丰富的语料,从会话结构的角度,主要对汉语会话语篇中局部初始位置上用于第三方人称指示语的选择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探讨。

二、会话局部位置与指称表达选择

Schegloff(1996)根据在会话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将指称表达的位置及其相应的指称形式分为局部初始位置和局部接续位置、局部初始指称表达和局部接续指称表达。顾名思义,局部初始位置是指在一段会话中,某一实体初次被指称的位置,也就是第一次被提到的地方;局部接续位置是指在一段会话中,初次被指称后,这一实体再次被指称的位置,也就是第二次被提到的地方。局部初始指称表达主要有专名和有定描述语(专名和有定描述语除了单用,也可共现),另外还有无定描述语,只是不如专名和有定描述语使用频繁;局部接续指称表达主要有零成分、代词、指示词语。以上指称位置和指称表达有四种组合方式(见表1),分别是:1.局部初始位置使用局部初始指称表达;2.局部初始位置使用局部接续指称表达;3.局部接续位置使用局部接续指称表达;4.局部接续位置使用局部初始指称表达。其中1、3是常见的、符合指称分布一般规律的无标记组合方式;2、4是非常规的有标记组合方式,可帮助指称使用者完成特定的语用功能和人际功能。限于篇幅,本文只对局部初始位置指称表达的选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

三、局部初始位置指称表达的选择

会话局部初始位置上一般会使用专名和有定描述语,这是早已达成的共识(如:Fox,1987;Huang,2000;马文,2007)。然而这一结论太笼统,比如专名和有定描述语到底各占多大比例?有什么具体形式?除了专名和有定描述语以外,无定描述语以及局部接续指称表达(零成分、代词、指示词语)的使用情况又是如何?它们虽然不属于局部初始位置主要的指称表达选择对象,可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具有专名和有定描述语不能实现的语用或人际功能,因此,对局部初始位置指称表达的选择与分布情况应该作客观、全面、系统的考察和梳理。基于此,我们把搜集到的276个汉语会话局部初始位置所使用的指称表达一一标记并进行了统计分类,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专名在局部初始位置上使用最多(153个,占55.4%),其次为有定描述语(42个,占15.2%),第三位是指示词语(23个,占8.3%),与指示词语不相上下的是代词(19个,占6.9%),使用较少的有专名+有定描述语(4个,占1.5%)、有定描述语+专名(5个,占1.8%)、零成分(6个,占2.2%)、描述修饰性专名(7个,占2.5%)、无定描述语(8个,占2.9%)、专名内嵌式有定描述语(9个,占3.3%);局部初始指称表达有228个,占82.6%,局部接续指称表达有48个,占17.4%;单用的指称表达有251个,占90.9%,并列使用的指称表达有25个,占9.1%。

这说明局部初始位置上的指称表达使用情况具有专名和有定描述语为主而且专名优先、指称表达单用优先的一般规律,同时又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多样性特点。下面逐一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一)局部初始位置选择局部初始指称表达

在会话中,说话人在指称某一实体时,总是要对这一实体在听话人认知心理中的可及性地位进行判断,然后选择能够帮助听话人顺利实现指称理解的指称表达。具体来说,可及性地位高时,选择高可及性标示语(如零成分、代词、指示词语);可及性地位低时,选择低可及性标示语(如专名、有定描述语)。而在会话初始位置,由于指称表达被初次引入,指称实体对于听话人来说,一般处于较低的可及性地位,因此,说话人会选择信息量较大的可识别性指称表达,即初始指称表达(在我们的语料中占82.6%),激活听话人的相关记忆,促进成功交际。专名和有定描述语是其中主要的指称表达,因为专名是浓缩了大脑记忆、固化的指称表达,能够直接激活听话人记忆中的所指实体;有定描述语能通过其语义内容、特征、关系等帮助听话人在记忆中搜索到所指对象(马文,2007)。另外,也存在不少专名和描述语共现以及选择无定描述语的现象。

1.选择专名endprint

专名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无标记的、最常规的指称表达,它与有定描述语都是可识别型指称表达,在两者都可以使用的情况下,优先使用专名(Schegloff,1996)。这是因为专名是一种已经固化在人们大脑中的指称表达方式,形式简约,可以避开复杂的概念语义网络和所指实体建立直接联系,便于听话人在记忆和相关知识中搜索并提取所指实体,实现成功交际。如例(1)中,在会话局部初始位置李老师直接用专名“许杰”(文中局部初始指称表达均用加粗字体表示)进行指称,没有引起任何指称阻碍。

(1)李老师:让许杰来趟办公室,我有事找他。

班长:好的,老师。

2.选择有定描述语

有定描述语和专名一样,都是信息量较大的指称表达,其中专名是一种更加固化的、浓缩了人们记忆与相关知识的指称表达,能够帮助听话人更加容易地与所指实体直接建立联系(激活存储在记忆中的所指实体);而有定描述语可以通过其包含的丰富信息(如语义内容、事物特征、相互关系等)帮助听话人搜索到存储在记忆中的所指对象(马文,2007)。有定描述语一般出现在以下四种情况中:

第一,说话人不知道或很难想起所指实体的名字。如例(2)是母子间的对话,妈妈询问儿子的玩具小汽车是谁给买的,儿子由于不知道购买者的名字,而使用了一个有定描述语“那天来咱家的姐姐”进行指称,妈妈根据其蕴含的所指对象的特征,从自己的记忆中成功搜寻到所指对象“小美”,并在自己的话轮中进行了替换。

(2)妈妈:康康,是谁给你买的小汽车(玩具)?

康康:就是那天来咱家的姐姐给我买的。

妈妈:噢,是小美姐姐买的。

第二,用于特定的文化或语境中。有定描述语,特别是关系型描述语(如“你爸爸、她姑姑”等),一方面能够使听话人更直接地在大脑中搜索到所指对象;另一方面,能够传达出说话人与所指对象间特殊的人际关系(比如亲密、疏远)或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评价(如喜欢、讨厌等)。如例(3)中丁兰用“孩子的奶奶”指称自己的婆婆,很容易使听话人张晓丽达到指称理解。

(3)张晓丽:昨天晚上你家电话怎么老占线?打了很长时间也没打通。

丁兰:噢,可能是和孩子的奶奶打电话。

第三,说话人虽然知道所指对象的名字,但认为没必要告诉听话人,或认为听话人不知道或不可推测这一名字。如例(4)中老王认为没必要告诉老张他同学孩子的名字,再说老张也不知道他同学孩子的名字,所以用了有定描述语“我同学的孩子”来指称第三方,使听话人老张很容易与所指对象形成直接关联,实现了指称理解。

(4)老张:老王,急急忙忙干啥去?

老王:我同学的孩子从青岛过来,我到车站接他去,车快到站了。

老张:噢,那你快点儿吧。

第四,在专名和有定描述语都能被听话人理解的情况下,说话人故意使用有定描述语作为替换式指称表达,来传递特殊的社交或人际交往信息(如喜欢、尊敬、自豪、亲密、怨恨、批评等)(Stivers,2007)。如例(5)中宋老师显然知道劉老师女儿的名字叫倩倩,而当宋老师询问字是谁写的,并夸赞写得漂亮时,刘老师在局部初始位置故意用有定描述语“我家宝贝”而不是专名“倩倩”指称自己的女儿,表达了妈妈为女儿感到自豪的情感。很明显,这是使用专名所无法实现的语用功能和人际功能。

(5)宋老师:这字是谁写的?真漂亮!

刘老师:漂亮吧?我家宝贝写的呗。

宋老师:倩倩?一点也不像二年级孩子写的。

3.专名和描述语共现

在局部初始位置,专名和有定描述语除了单用外,还经常共现。具体来说,主要有专名内嵌式有定描述语、描述修饰性专名、专名和有定描述语并列使用三种类型(马文,2007)。三种共现类型反映了指称使用者不同的认知方式,传递了不同的人际互动信息。其实前两种共现类型分别属于有定描述语和形式复杂的专名,只不过与前面所探讨的单用的有定描述语和专名在所实现的语用功能上有所不同。

1)专名内嵌式有定描述语

例(6)中的指称表达属于专名内嵌式有定描述语,本质上还是有定描述语,只不过内嵌的专名起到帮助确立指称的作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常见的情况,内嵌的专名以所有格的形式出现或表达所属关系(如“张华的叔叔”),这一专名一般是谈话双方共知的,所以可以帮助听话人实现指称理解。如例(6)中,尹老师用“李伟的妈妈”进行指称,显然是因为交际双方都知道李伟,听话人王阿姨的反应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交际是成功的。另一种情况是内嵌的专名起到区分其他实体的特定标记的作用,能够使指称更加具体化、清晰化,避免指称不明(如“我小敏姑姑”)。

(6)尹老师:已经放学很长时间了,李伟的妈妈怎么还没来?

王阿姨:她可能是有事。我给她打电话说一声,孩子我一起接着吧。

2)描述修饰性专名

例(7)属于描述修饰性专名,本质上是形式复杂的专名,由专名和依附于它的修饰性成分组成,中间没有间隔,后者可以位于前者的前面或后面。描述成分有时起到扩大专名信息的作用,使指称对象更具体。

有时描述修饰性专名还能传递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评价或其他人际意义(如“那位风流倜傥的马云飞”)。如例(7),说话人用“那个讨厌的丁子涵”进行指称,传达出了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厌恶、不喜欢,也表达了说话人自己不高兴的心情。

(7)妈妈:孩子,衣服怎么成这样了?

儿子:都是那个讨厌的丁子涵干的,他在我后面,老是用铅笔画我衣服,烦死了!

妈妈:你应该告诉他这样做不好,你不喜欢。

3)专名和有定描述语并列

例(8)和(9)属于专名和有定描述语并列的情况,有两种形式:一是有定描述语+专名,中间不停顿,有定描述语起到主要指称确定的作用,而专名只起到补充信息或固化指称的作用(如“我姐姐小丽”),如例(8),有定描述语“我外甥”承担主要指称任务,“晓伟”只起到补充说明、固化指称的作用,说明“我的外甥”叫“晓伟”。二是专名+有定描述语,中间一般会有停顿,听话人单靠专名不能顺利完成指称理解,于是说话人稍作停顿后,用有定描述语进行修正,也就是说,专名和有定描述语是待修正语与修正语的关系。如例(9)中,三天前,妻子已经告诉过丈夫小琴要和他们一起吃饭的事情,可因时间距离较远,考虑到丈夫可能已经记不清楚了,所以她先发出“小琴”后,觉得不够清晰,稍微停顿后马上发出“我同学”加以补充、修正,帮助听话人完成指称理解。endprint

(8)王老师:张老师,你家谁在北外读博士来着?

张老师:噢,我外甥晓伟,有事吗?

王老师:没什么事,只是问问。

(9)丈夫:今天晚上去哪吃饭?

妻子:古月清风(饭店),忘了?前天不是就定好了吗?

丈夫:都有谁?

妻子:张老师一家,还有小琴,我同学。

4.选择无定描述语

当交际双方都不知道某一指称对象或说话人认为该指称对象是一个全新的、听话人完全未知的实体时,说话人一般会使用无定描述语(如“一个诚实的人”)。无定描述语的使用说明所指对象对听话人来说认知心理上是不可及的,听话人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才能实现指称理解。比如例(10)中,在会话初始位置甲用无定描述语“(一)个假和尚”指称所指实体,显然甲不知道该实体的名字,该实体对乙来说认知心理上也是全新的、不可及的,但是通过“假和尚”以及紧接着的“骗钱的”这些信息,乙知道甲遇到了骗子,成功地实现了指称理解,通过他的反应也可以看出。

(10)甲:在超市门口遇到了个假和尚,骗钱的,气死我了。

乙:这种骗子多的是,小心点儿,被骗了吗?

甲:30元,不多,无所谓了,以后可要小心了。

(二)局部初始位置选择局部接续指称表达

如前文所述,在局部初始位置上,相对于局部初始指称表达来说,局部接续指称表达要少得多(在我们的语料中仅占17.4%),但是它们经常用于实现初始指称表达不能完成的语用功能和人际功能,是有标记的指称表达方式,所以更应引起重视。这种指称表达主要有零成分、代词、指示词语三种,属于高可及性标示语,一般用于说话人确定所指实体为听话人已知或完全可猜测的情况,即用于所指实体对听话人来说具有很高的可及性时。

1.选择零成分

例(11)中,会话局部初始位置上使用了零成分,很明显,说话人完全确定听话人知道或能推断出所指实体,从听话人的回答也能看出达到了指称理解,并且表达了说话人那种因“儿子吃饭慢,快迟到了”而感到焦急的心情。

(11)丈夫:?还没吃完吗?

妻子:还没呢。孩子,快吃,要不就迟到了。

儿子:马上就吃完,还有一口了。

2.选择代词

例(12)中,说话人用代词“他们”指称所指对象,因为她确信听话人根据具体语境完全能够实现指称理解,听话人的反应也证明了这一点。具体来说,当前的语境信息是“下午会就开完了”,而且妻子知道丈夫这几天在主持一个学术会议,只有等专家离开后他们才能去青岛,据此可推断妻子用“他们”来指称参加会议的专家,丈夫的回答证明他顺利地完成了指称理解,达到了交际目的。

(12)丈夫:今天下午會就开完了,咱明天就去青岛。

妻子:他们今天就走吗?

丈夫:是的,晚上7点的火车。

3.选择指示词语

例(13)中,学生甲在向学生乙讲述在路上遇见追求她的男生的事情,而且学生乙之前就知道有个男生追求学生甲很长时间了,所以当学生甲用指示词语“那个人”指称所指实体时,学生乙很顺利地实现了指称理解。因为说话人认为所指实体对听话人来说具有较高的可及性,所以使用了较高可及性标示语——指示词语进行指称,学生乙的回答也验证了学生甲的猜测。另外,指示词语“那个人”也传达出说话人对所指实体的不喜欢,实现了特定的语用功能和人际功能。

(13)学生甲:刚才回宿舍的路上又碰见那个人了,没搭理他。

学生乙:这人真是的,还没死心啊。

学生甲:怎么办啊,帮我出出主意呗。

四、结语

会话语篇中指称表达的选择是一个涉及具体情境、交际双方知识水平与认知心理等因素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交际双方不断洽商和调整各自的认知方式和理解习惯,直至选择一个能够使双方成功交际的指称表达。会话局部初始位置指称表达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1.会话局部初始位置的指称选择以局部初始指称表达为主,具体来说以专名和有定描述语单用为主(70.6%),其中又以专名优先(55.4%),符合指称选择的可识别性优选原则(Sacks&Schegloff,1979)。

2.在会话局部初始位置,说话人使用局部接续指称表达(有时也使用局部初始指称表达),实现特定的语用与人际功能。

3.所指实体在听话人认知心理中的可及性地位是局部初始位置指称选择的主要制约因素。可及性地位高,选择高可及性标示语(如零成分、代词和指示词语);可及性地位低,则选择低可及性标示语(如专名、有定描述语)。

4.局部初始位置上绝大多数为单用的指称表达(90.9%),只有极少数共现的指称表达(9.1%),这符合指称选择的最小化优选原则(Sacks&Schegloff,1979)。

总之,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语料,对局部初始位置上指称表达的选择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当然,会话局部初始位置上的指称选择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细致的研究与探索,因此后续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扩大语料的范围、种类,也可以进行不同种类语料间的对比研究,如英汉对比、不同区域对比(如城乡对比)、不同年龄段对比等。

参考文献:

[1]Ariel,M.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s[M].London:Routledge,1990.

[2]Fox,B.A.Discourse Structure and Anaphora:Written and Conversational Englis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endprint

[3]Golato,A.Compliments and Compliment Response: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Sequential Organization[M].NY:Mouton de Gruyter,2004.

[4]Huang,Y.Discourse Anaphora:Four Theoretical Model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0,(32):151-176.

[5]Sacks,H.&E.A.Schegloff.Two Preference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Reference to Persons in Conversation and Their Interaction[A].In G.Psathas(ed.).Everyday Language: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C].New York:Irvington,1979:15-21.

[6]Schegloff,E.A.Practices for Referring to Persons in

Talk-in-interaction:A Partial Sketch of Systematics[A].In B.A.Fox(ed.).Studies in Anaphora[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6:437-485.

[7]Stivers,T.Alternative Recognitionals in Person Reference[A].In N.J.Enfield&T.Stivers(eds.).Person Reference in Interaction:Linguistic,Cultural,and Social Perspectives[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73-96.

[8]姜秀娟.論会话语篇中人称指代语的优选原则[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2):41-45.

[9]马文.会话篇章中指称表达的选择与阐释[J].外国语,2004,(5):34-40.

[10]马文.会话语篇中指称阻碍的产生与修正[J].外语学刊,2006,(1):50-58.

[11]马文.会话局部初始位置的指称表达选择——专名还是有定描述语?[J].现代外语,2007,(4):349-358.

(姜秀娟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 100089;山东日照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 2768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