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四项举措 打造六大工程积极构筑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格局

2017-08-10

中国经贸导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中山孵化器火炬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家级高新区,在2015年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列25位,并被国务院批准纳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范围,2016年被纳入首批广东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2016年实现生产总值50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66.2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87.17亿元,国地两税收入90.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68亿元。中山火炬高新区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狠抓双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加快构建完善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制度、市场环境和平台支撑体系,在成为广东省双创示范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家级双创区域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一、坚持科技引领,创业创新基础条件优势显著

中山火炬高新区始终坚持科技引领的发展理念,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效显著,创新载体建设持续完善,科技支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具备创建国家级双创区域示范基地的坚实基础。

(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在落实中山市《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一轮发展的意见》以及支持创新创业、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相关配套政策的基础上,中山火炬高新区编制了《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和行动计划,安排各级政策资金超过13亿元。修编和出台了大型产业综合体、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政策文件,积极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开展双创活动。

(二)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强劲

经过多年持续创新投入,科技创新实力强劲,R&D占GDP比重达5.86%。“十三五”开局之年,全区创新平台数量快速增长,获批省市工程中心43家、省市新型研发机构6家、市级协同创新中心7家;专利申请总量达4697件,同比增长12.4%;组织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获立项332项,金额达2.7亿元,同比增180%,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2016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4家,同比增50%,总数达202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78%;高新技术产品362件,增长近200%。全区初步形成“科技型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创新型企业梯队格局。

(三)产业结构优化集聚明显

致力做强创新型产业集群,三大产业集群效应凸显。2016年全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555.26亿元,规模以上装备企业130家;健康科技产业取得突破,广东省唯一的国家中德医药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重点合作区域选定中山火炬高新区为核心区,2016年实现产值364亿元;光电产业集群方面,形成了以光电显示、激光装备制造、激光加工为核心的光电产业链。

(四)创新载体建设取得突破

加强双创载体建设,推动区域创新创业发展。成功引入“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模具实验中心”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全区孵化载体面积55.8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孵化器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2个,市级孵化器及眾创空间9个,在孵企业(含团队)379个,累计毕业企业112家,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集聚了大批海外高端人才和高科技企业,成为中山市的人才高地和培育高科技企业的摇篮。

(五)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

多措并举,着力打造科技金融综合实验区,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目前,全区有30家企业分别在境内外上市和新三板、前海股权中心挂牌;引入10个品牌创投、18只股权投资基金、30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区财政每年投入2.6亿元作为科技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六)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

积极探索实践招才引才模式,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全区汇聚各类高层次人才459人,其中“千人计划”人才8人,培育“万人计划”人才3人;省创新团队4个,市创新团队21个,“产业高地·人才福地”建设成效凸显。

二、落实四项举措,打通双创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中山火炬高新区通过落实创新扶持方式、人才激励机制、科技金融体系和行政服务机制等四项举措,确保双创政策措施具体化、可操作、能落地,切实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创新政府扶持方式,激发创新创业积极性

一是加大创业孵化资金投入力度。设立2000万元的创业孵化资金和孵化平台专项资金。二是加大创新研发机构扶持力度。对新认定的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给予配套资金支持。三是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支持力度。对各类创业大赛的获奖项目给予配套奖励。

(二)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双创人才集聚

一是加大科技人才扶持力度。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制订《关于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推广“创新人才+创业项目”引才模式,大力引进海内外创新创业团队及领军人才。二是鼓励人才自主创业。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场地租金补贴等创业资助。三是改善创新人才发展环境。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等人才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优惠政策。

(三)创新科技金融体系,扩大双创投资来源

一是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引导社会设立种子基金、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和科技股权众筹领投基金等。二是积极开展科技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建立科技支行,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

(四)创新行政服务机制,优化双创服务水平。

一是优化创新服务。重点推进“放、管、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一站式”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公开服务信息。依托区公共服务平台、行政服务中心等载体,建立政策集中发布网络体系。

三、打造六大工程,助力创建国家双创区域示范基地

中山火炬高新区将以创建国家级双创区域示范基地为目标,全力打造六大重点工程,全面完成双创目标任务,落实双创政策举措,扶持一批双创支撑平台、突破一批阻碍双创发展的政策障碍。

(一)双创主体培育工程

一是研发平台引进培育计划。积极建设省科学院中山分院、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中山分中心、中山现代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力争到2018年底,新增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20家以上。二是龙头企业引领双创计划。引导龙头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充分发挥技术创新、项目培育、产业带动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采取差异化“靶向”扶持措施,推动明阳、通宇等一批创新能力强、极具发展潜力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

(二)双创载体建设工程

一是实施孵化器倍增计划。进一步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完整孵化链条。二是推进孵化器提质增效行动。制定孵化器评价标准和细则,完善孵化器奖励办法。到2018年,争取建成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4家,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4家,大型综合孵化器超过3家,努力实现全区孵化载体70万平方米以上,在孵企业500家以上。

(三)双创资源支撑工程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计划。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重点支持新技术应用或新产品推广,支持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二是公共技术平台建设计划。引入“互聯网+线下实体”方式,为双创企业建立成果中试熟化、检验检测、加工制造等公共技术平台。三是国际创新合作推进计划。引进港澳台知名大学、著名研发机构、世界500强企业共建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推动中瑞(欧)工业园、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合作载体建设。

(四)科技金融创新工程

一是积极培育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综合运用财政资金设立产业发展母基金,并设立针对双创企业特定发展阶段的天使、种子等子基金,形成完备的产业发展基金体系。二是引导发展科技信贷。鼓励设立和规范发展一批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三是积极打造资本市场“火炬板块”。推动建立双创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完善上市企业“绿色通道”建设。到2018年,实现上市企业总数达到9家以上,新三板挂牌企业数达28家以上。四是建设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依托广东省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中山火炬高新区分中心,构建“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提供各类科技金融服务。

(五)人才高地建设工程

一是科技顶尖专家集聚计划。到2018年,引入“千人计划”5人、“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2人,重点引进和支持5名(个)以上科技顶尖专家(团队),来中山火炬高新区创办企业,与区内科技型企业合作创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二是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计划。到2018年,重点培育100名以上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创新型企业家。三是高水平双创人才引进计划。到2018年,引进200名以上既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又带技术、项目或团队的高水平双创人才。四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各大高校及研究院,培养符合产业规划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六)双创生态建设工程

一是建设双创和科技金融在线平台。构建开放共享的服务平台,促进双创主体和银行、担保、保险、风险投资、上市公司等机构进行投融资信息对接。二是建设公共服务云平台。助力创新型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提供公共研发和物联网应用资源。三是建设“1+N”新型研发机构体系,推动“四众”健康发展。四是推进双创文化建设。营造健康的双创环境,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充分利用各级官方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及时公布解读双创有关政策信息,打造政策和信息服务一站通,大力展示科技含量高、带动就业强的双创成果,引导全区双创工作深入开展。◆

猜你喜欢

中山孵化器火炬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传递火炬
珠江纵队在中山成立
中山君有感于礼
历史上的“中山人”
湖南省认定科技企业孵化器48家
孵化器清场
《小火炬》“我是插画王”大赛
《小火炬》“我是插画王”大赛
天蓝蓝,海蓝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