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研究生学术剽窃现状调查分析

2017-08-10李慧贞

创新科技 2016年12期
关键词:郑州大学研究生

李慧贞

[摘要]本文以郑州大学为例,对研究生学术剽窃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了解郑州大学研究生学术行为现状,分析研究生学术剽窃原因,提出了加强郑州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郑州大学;研究生;学术剽窃;学术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6)12-43-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了传统的资本、劳动力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在知识决定命运的现实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现象越来越多,即使在知识产权法颁布后,这一现象不仅没有得到遏制,还向学术领域进行渗透。研究生作为学者或准学者,了解何为学术道德和如何避免学术剽窃刻不容缓。

1学术剽窃造成的严重后果

Stuart P.Green的论文对剽窃者的心理现象有精辟论述,论文指出:有些人实施剽窃未必是故意而为,而是受心理疾病的驱使;有些人是记忆错乱,把存留在记忆中的他人的想法当作自己的创新观点;有些人沉湎于自欺,在抄袭过程中不断地说服自己,最后真的会把抄袭作品当成自己的作品;有些人会使用相同的、很容易被识破和追踪的方法反复抄袭,就好像要寻找自我毁灭的途径。每个大学都要求学生远离剽窃,却又从来没有清楚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剽窃”。学术剽窃,是指“复制或者改写他人作品而不归认来源。

近年来,学术道德问题和学术剽窃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多方面的重视,许多期刊杂志发表联合声明抵制学术不端现象。一个人的学术成果可以跟其一辈子,不仅对目前的工作产生作用,而且可以影响以后的事业发展,学术剽窃行为一旦被发现,不仅仅是个人事业受到影响,其个人名誉、导师的声誉也会受到灭顶之灾,很难恢复,断送了自己和导师的学术生涯,所在学校的学术氛围也会受到质疑,故研究生、导师和学校均应该对学术充满敬畏之情,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如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及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杨伦在核心期刊《哲学研究》2009年第4期刊登署名为“陆杰荣、杨伦”的文章《何谓“理论”?》,至少有80%内容原封不动复制了云南大学讲师王凌云多年前的一篇讲稿《什么是理论(Theory)?》。北京师范大学已经注销了杨伦的学位,同时给予其记大过处分。这件事发生之后,对学生本人、导师和学校的名誉都带来不可挽回的破坏。

2问卷结果与数据分析

根据著名的“二八定律”,我们认为20%的在校研究生对学术道德与学术剽窃的认知调查结果就已经能够反映所有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对此问题认知的情况。考虑到相当一部分委培、定向等类别研究生医学院研究生在医院实习、应届毕业研究生在外求职等情况以及问卷发放、填写、回收与统计分析的有效性等原因,我们在此次问卷调查中,采取“在校生人数*20%*20%”的原则发放了600份问卷,回收问卷583份。其中有效问卷575份,问卷回收率为97.17%,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95.83%,占回收问卷的98.62%。原则来讲,这575份有效问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郑州大学研究生目前的学术道德和学术剽窃现状,也可以达到此次问卷调查的目标。

2.1对相关概念和制度的了解

当谈到研究生对“学术”概念的理解时,有50.53%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基本了解,有24%的研究生不太了解,而完全理解的仅占9.68%,不了解的占极少数6.32%,不确定的占9.47%。由此可以看出,仅有60%的研究生对“学术”的概念基本理解。但对于研究生来说,不了解“学术”这一基本概念是致命的问题,学校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

当谈到“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学术剽窃三者之间的关系”时,研究生对此回答分别是不确定(10.11%)、前两者基本一致且均与后者相反(29.26%)、前两者区别很大但均与后者相反(28%)、前两者基本一致且与后者无关(5.47%)、三者关系难以界定(6.32%)、三者之间均有很大区别(20.84%),由此可以看出,仅有1/5的研究生可以明确区分这三个概念及其关系,即使知道三者有区别,但是了解也比较模糊,恐怕也很难说出区别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2.2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行为的认知程度

当谈到“您周围的同学是否有将转引的文献资料改为直接引用的行为,次数多吗时”问题时,仅有14.11%的研究生认为没有,而50%以上的研究生存在转引改直引的情况;有50.31%的研究生存在将别人的论文拼凑、包装成自己论文的行为;有35.59%的研究生存在伪造或篡改数据的行为,次数相对不多;44.21%的研究生认为周围同学不存在请别人代写论文或者自己替别人写论文的行为,但是10.74%的研究生承认有请别人代写自己论文,同时9.05%的研究生表述替别人写过论文;有42.11%的研究生认为郑州大学研究生中存在未参加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但是次数不多,有近30%的研究生表明不存在;有50.53%的研究生能够正确区分“合理引用”和“抄袭剽窃”,不确定的研究生占了38.32%,说明郑州大学研究生在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行为的认知上还存在模糊不清的状况;有41.47%的研究生沒有拼凑过论文的经历,但仍有45.47%的研究生存在拼凑论文行为,令人震惊的是有近13.05%的研究生不确定自己有没有拼凑论文的行为,说明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竟然不了解什么是拼凑行为,郑州大学学术规范行为令人担忧。

2.3研究生学术失德的原因

只有清楚了解导致研究生学术失德与学术剽窃的真正原因,才能采取相应措施来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在谈到研究生学术失德与失范的最主要原因时,有23.37%的研究生认为是不合理的评奖评先机制和学位授予要求,21.47%的研究生认为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及社会不良学术风气的影响,17.47%的研究生认为是学校或研究生培养单位规定研究生在获准答辩前必须在规定刊物上发表论文,学术规范化教育薄弱、研究生自律意识和道德素质不高、没有相关法律和惩罚机制的制约各占11.79%、12.63%和6.86%。此外,在回答阻碍当前学术行为失范现象被揭露的最主要原因时,认为是学术失范现象太多,法不责众的占到32.42%,32.21%的研究生认为是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和监管机构,仅次于前者,碍于人情和面子、惩处力度不够分别占10.74%和14.7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校研究生面临一定毕业压力,有时候为了达到毕业要求和顺利拿到学位,不惜做出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事情。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与具体的惩处措施、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社会不良学术风气的影响等原因诱导研究生学术失德与失范行为。

2.4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和遵守

为规范研究生学术行为,研究生院和各院系也做了一些工作,此次问卷调查设置了一些题目,用来了解研究生对研究生相关工作部门和培养单位所做工作的态度和建议。如研究生对所在培养单位在规范学术行为方面的工作表示认为一般的占38.95%,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到21.89%、14.95%和7.16%;研究生是否认同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进一步突出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这个问题上,研究生的态度是非常认同(占46.74%)、基本认同(占41.05%)、不认同(占5.26%);研究生是否认同研究生培养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建设,制定专门的学术规范条例和违规处理办法这一问题时,研究生的态度是非常认同(占42.53%)、基本认同(占42.53%)、不认同(占6.74%);研究生是否赞成在研究生各类评奖评先中对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研究生实行一票否决这一问题,研究生的态度是非常赞成(占33.68%)、基本赞成(占32.84%)、不赞成(占20.84%)。

通过以上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大多数研究生对目前学校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太满意,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亟待加强。其次,大多数研究生都赞成学校有关部门和研究生所在培养单位共同对学术失德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3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状况的整体评价

第一,研究生在践行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方面整体表现一般,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对“学术”、“学术道德”的基本概念认识不够全面和清楚;对学术道德和学术剽窃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这应引起学校有关部门和院系的高度重视。

第二,研究生对研究生导师在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方面的指导和示范作用表示肯定。绝大多数研究生认为,研究生导师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术行为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导师应该进一步在践行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中起指导和表率作用。

第三,研究生对学校有关部门及院系在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建设方面的评价一般,但是支持和赞成学校在招生审核、培养教育和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中进一步加強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建设,加大对学术失德和失范行为的惩处力度。

4研究生学术失德的主要原因

第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社会不良学术风气的影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整个国家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但伴随改革而来的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困惑迷乱、行为上的偏差失范也日益严重,并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领域,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第二,研究生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应该从大学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出发,确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和学生个性差异,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并存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研究生评奖评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需要长时间的学术积累,在此情况下,发表更多数量的论文以争取参评奖助学金的优势对于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来说,成为一种现实选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生只追求发文数量,忽略了发文质量和发文质量。

第四,研究生自律意识需进一步提高。规章制度和惩罚机制只能以外界因素对研究生施加影响,即为“他律”。研究生养成良好学术行为除了依靠“他律”外,最根本的还是靠“自律”。知识分子是人类知识和价值的传承者、阐释者、创造者、守护者和引领者。要扮演好这一角色,需要有很高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自律,甚至要有一种宗教徒式的牺牲精神和道德勇气。研究生只有不断增强自律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学术积累,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学术失德的发生。

5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的建议

学术道德建设应包含三个层次的工作:一是理顺学术行为主体的各种社会关系,建设合理的学术体制;二是道德体系本身的构建,包括能被整个社会和学术共同体所认可的道德理念的重塑和道德原则的构建,以及切实可行的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三是培养可执行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学术行为主体。本文认为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进一步明确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学校应进一步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改革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从重视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向兼顾学术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培养目标转变。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力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培养大量运用型、专业化人才。

第二,建立完善与多元化培养目标相对应的研究生评价标准。考虑不同学科特点、不同人才特长以及行业特性,在培养环节上各有侧重。对学术研究型人才的评价应侧重考察理论基础和学术研究成果,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评价应侧重知识的掌握、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建议学校或者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增设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相关课程,或者定期举办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相关讲座,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基础知识,让更多的研究生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约束自身学术行为。

猜你喜欢

郑州大学研究生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刘佳坤设计作品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关于郑州大学开设钓鱼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传统文化?书院文化?大学文化
郑州大学美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