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热播:好作品自然受追捧
2017-08-10
在玄幻、仙侠、戏说、穿越等“架空历史”类电视剧充斥荧屏的当下,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创作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自2017年3月28日登陆荧屏以来,以摧枯拉朽之势赢得了各阶层观众的喜爱,收视一路高涨,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人民的名义》里面的大部分故事都是根据真实案例还原或改编,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人物关系更是现实中部分生活的缩影。例如剧中的祁同伟厅长为了自己能够“升官发财”,常与掌握权力的人套近乎,四处巴结攀附,把“熟人好办事”奉为圭臬,在利益的诱惑下,丢失了本心。近几年来,随着IP剧统领市场,主旋律剧不断弱化、边缘化,反腐剧等“政治剧”更是在荧屏上难觅踪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打虎、拍蝇、猎狐等行动深入人心,反腐剧也迎来了新生的契机。暌别荧屏已久的反腐剧今朝归来,可以看作是“应运而生”,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对当前电视剧创作领域的一场“拨乱反正”。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人民的名义》走红,源于创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心声,尤为重要的是,《人民的名义》彰显了正义的力量,必将助力清明政治生态建设,为社会传播更多的正能量。这部电视剧是对国家大力反腐的反映,敢于曝光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充分证明了我们在反腐斗争中的坚定决心和高度自信。
艺术是现实的客观反映,现实是艺术的创作源泉。艺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现实又得益于艺术反馈而进步。现实永远是艺术可参照、借鉴和推陈出新的动力与灵感的来源。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有意回避与刻意抽离现实的艺术加工,大大消弭了作品的艺术性与深刻性,作品变得浅薄,违背了社会与历史的真实,使影视作品中的剧情和人物变得虚假与可笑,从而丧失了生命力与感染力。《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却处处写实,对社会诸多问题没有回避,通过艺术加工,使艺术既有对现实的照映,也有对问题的思考,还有对未来的展望。
中国人自古看重情义,“熟人社会”的形成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但在“熟人关系”的主宰下,责、权、利的界线较为模糊,社会管理容易缺乏组织性和创造性,“熟人好办事”不仅不是万能的,还会产生消极的社会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亲友之间互帮互助是应该的,也是正常现象,有熟人帮助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但有些人却把握不好尺度,打着亲情、友情的幌子践踏规则、牟取私利。当“人情”越俎代庖取代“制度”来管理社会,将沒有人是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