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里的报刊亭如何安身

2017-08-10文丨

遵义 2017年15期
关键词:报刊亭

文丨 骆 山

城市里的报刊亭如何安身

文丨 骆 山

散落于街边的书报亭(龚琴/摄)

一座座报刊亭的消失牵动的不仅是爱阅读人们的怀旧情绪,还包括人们长久以来对于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在互联网新媒体急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书报亭势必会经历一个痛苦的调整转型期,但一座大大的城市与一栋栋小小的书报亭并不背道而驰。

有作家说过,倘若说下水道彰显一座城市的良心,那么报刊亭就是这座城市文化的唱诗班,读报读刊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文化倡导与传播。当城市报刊亭被“干净”地清理,它带来的只能是无法接受的消解感。

再见了,报刊亭?

老牌报章杂志如《外滩画报》停刊了,街上都市报、晚报像是越来越少见到了。智能大屏幕手机几乎人人在手,以Kindle为代表的水墨屏电子阅读器也横空出世,纸质读物市场正渐渐萎缩,而与纸媒一衣带水的书报亭,也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沉默、黯淡了下去。

为了生存,这些书报亭或变身杂货铺,或早餐铺子、擦鞋摊,这些绿油油的铁盒子从城市的街头一景,沦为了城市一乱,也为城市管理带来诸多挑战。有些地处十字路口的报刊亭违章占道,遮挡和影响行车视线;有的报刊亭存在违规经营的问题,经过多次转租或者转卖之后,造成“经营者和注册者分离”,让相关部门监管起来十分棘手;就连报刊亭上花花绿绿的广告也是毛病,有些报刊亭还会私自乱设广告。

出于为了城市明天更美好的考虑,在很多城市,书报亭成为了整治街道环境首当其冲的对象。2012年,河南郑州市实施“退路进店”工程,拆除市区341个报刊亭;2013年7月,为保持主干道干净、整洁,太原市273个报刊亭陆续退离各城区主干道;2014年8月,北京72座报刊亭“遭拆除”……2008年到2016年间,前前后后全国被拆掉的邮政报刊亭就有2万多个。

那么,书报亭是否应该被滚滚历史洪流碾压,如同固定电话亭一样,从功能的弱化到逐渐消失,只能等待被“拆除”的命运呢?

报刊亭所在之处皆为经济繁华的地带。似乎每个城市报刊亭能够得到多少尊重,这座城市的发展就有多大的野心与底气。在报刊亭前张贴的海报便是本刊物最新期的封面故事,他极力地向每个人宣布一个观念、一个问题的重要性与启发性。在我们这个庞大而广阔的国家里,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发出了启蒙的声音,并通过报刊亭传递给每个人。在这个信息愈发膨胀的时代,报刊亭所呈现的信息却是被过滤、被精细雕琢后的较权威的观念。

中国曾有过无数有见识的知识分子,尤其今天社会对为方向感的迷失与不同价值观强烈的冲突,以致知识分子的声音尤为重要。报刊亭与知识分子与受众仿佛也有着某种契约关系,知识分子发出对社会有利的声音,报刊亭便义无反顾地传播给每个路过的人。只要有人对此感兴趣,报刊便可以延续风格,以知识分子的态度进行下期的讨论。

报刊亭的功用是什么?它几乎是报纸和杂志唯一的零售窗口。尽管人们已经习惯从互联网上获得新闻信息,但纸质的报刊依旧以其印刷精美、易于保存和可信性强,获得很多市民的青睐。当然,政府的声音,很多也会通过纸质媒介正式发布。从这个角度来说,多年来压缩报刊亭数量,实际上也是压缩纸质媒介的发行渠道,压缩了城市文化某种精神内涵。

人们真的不再需要报刊亭了吗?有些人没有固定通信地址,买报纸杂志只能去报刊亭;有些人经常出差,在报刊亭零买比订阅更划算;对一些老人来说,晨练回来顺手带份报纸,已是多年形成的习惯……尽管新媒体越来越发达,但用平板电脑或手机上网花费不菲,对大多数中低收入者来讲,报刊亭仍然无可替代。

我们再参考下全国唯一已全部拆除书报亭的省会城市——郑州,如果书报亭应当被历史淘汰,那么人们对这种落后事物的清除会没有反应,甚至会拍手叫好,但事实是否如此呢?

2013年4月2日晚上,一副绿色铁皮模样、挂满花花绿绿报刊杂志、安静守候在街头一角的熟悉身影,在8时30分左右彻底消失了。这一天,也是郑州市区仅存的最后一座报亭被拆除。

一位网友不无伤感地写下悼词:“再见,报刊亭;再见,街边小风景;再见,本就苍白无力的郑州精神文化生活。”时至今日,网络中仍能看到一篇篇“悼念”郑州书报亭的“讣闻”。著名作家郑彦英比喻:这是“撕掉了城市的一道文化符号”的时刻。

郑州,成了国内目前唯一没有书报亭的省会城市……在搜索中,“郑州拆除书报亭”的话题曾成为中学考试的作文题目。对于让书报亭“重上街头”的设想,不少市民也表达了认同。

时隔三年,2016年“郑在发生”知名微博发起了这样一份市民投票“你支持书报亭重回郑州吗?”“郑州成了国内目前唯一没有书报亭的省会城市。”“偌大郑州就容不下小小的书报亭吗?”,在投票中,有86.6%的微博用户投给了“支持”这票。

出席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的省政协委员王爱发出这样的感慨,她呼吁:让升级的书报亭在郑州“重上街头”!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书香中原’,但这两年,书店越来越难找,书报亭则彻底消失,百姓除了订阅外,很难在街头买到报纸杂志。”作为一名“出版人”,王爱对书店、书报亭“身影难寻”的现象有着深深的担忧。

王爱说,相比一些“大部头”的名著,报纸杂志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更有亲和力。对于不少读者而言,可能习惯于在街上“碰到就买”,而非在岁末年初“一下子掏出几百块去订阅”。在她看来,曾经分布在郑州街头的数百个书报亭就犹如一块块宣传精神文明的小阵地,它们的消失也让许多报纸杂志的“粉丝”丢掉了阅读的习惯。

来自当地邮政部门的数据显示,在“退路进店”之后,郑州市报刊零售量在下降。河南当地一家主流都市报也佐证,报纸的零售销量也少了一半。

北京也曾于2015年拆除72家书报亭,直接影响造成第一大报《参考消息》4000余份报纸发行量的流失。

有学者文人担心,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城市里支持阅读文化的人本来就在减少,突然间消失的报刊亭,“伤害最多的是那些有阅读追求的市民”。

“希望有朝一日在郑州的街头能再看到它们的身影。”对于郑州街头已消失数年的书报亭,王爱“很是想念”。

国际都市中的人文风景

相比国内书报亭时不时地活在或拆或留的惶恐之下,国外的书报亭的地位简直如同“无法撼动的太阳”

在2013年,巴黎标志性的报刊亭迎来了它150岁的“生日”,在4月17日至4月23日期间,身处巴黎的人们都“收到了生日宴会的邀请”。“巴黎人爱报亭”是这场盛事的主题,人们也把这看作一个庆祝150年来捍卫新闻自由和多样性的机会。活动内容包含了一系列以报刊亭和新闻行业的历史发展为主题的展览会、研讨会等,在不同的报刊亭内也举行了主题各样的活动,众多新闻从业人员和普通民众都参与其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报刊亭的喜爱和重视。

自助图书馆

“别碰我的报刊亭!”这是法国《费加罗报》一篇有关巴黎市报刊亭报道的标题。据调查显示,81%的巴黎大区人认为,巴黎报刊亭是首都的象征。巴黎没有报刊亭,这就像巴黎没有埃菲尔铁塔,伦敦没有红色电话亭,纽约没有黄色计程车一样。的确如此,巴黎市现有的报刊亭在移动互联网和即时通讯时代,再次焕发新的生机,仍旧是巴黎市内一道漂亮的文化风景线。

如今,巴黎市每天最早开张的报刊亭早上4点30分亮灯,最晚的报刊亭凌晨2点关门。报刊亭不仅只是报刊的零售点,更在社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显示,88%的巴黎大区人认为报刊亭是社区生活的一部分,81%的人认为报刊亭是社区的地标之一,67%的人认为报刊亭是良好生活品质的一种表征,50%的巴黎大区人还将报刊亭作为约会和见面的地点。

在俄罗斯,报刊亭被认为是小微企业,因此开设报刊亭首先要到当地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接下来租赁土地,购买报刊亭,最简单的办法是租赁现有报刊亭。经营报刊亭利薄,一个报刊亭一个月收入约在300美元。一个小报刊亭能提供一到两个就业岗位,在一些物价较低的地方报刊亭甚至能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传统报刊亭以外,在一些地铁站内通常还设有自动报刊售卖机。各类报纸杂志一字排开装在密闭的玻璃格子里,价格、编号清晰可见。如果需要购买什么,只需要在终端上输入相应编码,并投钱即可,如同买罐可乐。

在英国,英国人就像热爱喝茶一样热爱读报。虽然互联网、平板电脑早已出现在千家万户,但上街买报还是多数人的习惯,所以在英国,报刊亭这个虽然传统但却非常便利的零售行业一直得以存活。

选择在市区闹市街角支起报刊亭的英国人,多数有失业背景。开办报刊亭需要的成本不太高,因为报刊商都是先送报纸给他们卖,之后再收钱。而且,报纸如果卖不完,报刊商也会收回去,不计成本。卖报人月收入平均也有七八百英镑,除去衣食住行的开销外,每月还能剩下一百多英镑。

英国的卖报人除了在城市街角的报刊亭讨生活外,地铁站、火车站是他们另一个主要活动地点。伦敦的报刊亭,事实上是和伦敦的铁路工人在100多年以前,一同开进当时地下隧道的。英国的报刊亭也从来没有被政府阻止经营或是限制过。英国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前的报亭甚至已经成为游客必去之地。

从这里看到城市未来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国内外的阅读习惯而导致的,国情不同,自然待遇也会有所不同。可是我们应当想见,阅读习惯不仅靠书籍的积累,书刊报纸对于人们的点滴阅读同样重要,随时可以看到,随手可以拿起,如同近年来实体书店的回潮,也正是因为纸质书籍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人们对于热爱书籍的一份情怀。在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如果再取缔书报亭,岂不成了纸上谈兵?

买报纸杂志人数减少了,但是减少并不意味着没有,还是有许多人会买报纸、杂志。老年人因为习惯使然,觉得电子阅读伤眼,所以还是会选择传统的报纸等;青少年因为家人限制其使用电子设备,所以会买一些爱看的杂志。

作为传统媒体时代的产物,书报亭曾经在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市民们不必再跑出几公里,去寻觅一间附设报刊门市部的邮局,只需在报刊亭就近解决,还可先翻后买,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混得熟了,还可托老板代购暂时脱销或并未经营的品种。大大小小、遍布城内外的报刊亭,不仅满足了市民的阅读需要,而且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同时还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仅这几点,城市应对报刊亭的出现、存在,存一份感激之心。

韩国《文化日报》记者朴善镐曾撰文称,每次路过中国的报刊亭,都能感受到知识与信息相交织所散发出来的庞大底蕴,感受到中国人自古传承的“小中见大”“一叶知秋”的博大智慧与明见。“报刊亭”让我们看到中国的未来。

如今,书报亭已经不仅仅是“卖书报的亭子”,它们还提供各种便民服务,问询、缴费、充电……其实书报亭除了售卖书报之外,还可以拥有更多的面貌,在这个时代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全国政协委员、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提议“将报刊亭升级为城市报刊文化亭”,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大力扶持,拓宽报刊亭经营范围,将其打造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他认为,报刊亭不该消失,反而应该升级发展。

2015年12月3日,一座新一代多功能东方书报亭亮相上海静安区街头。新一代多功能东方书报亭箱有着黑色的外壁以及三块硕大的电子显示屏,箱体两侧配置高清户外显示屏,配上WIFI服务,引入公共事业费代收代缴、卡类充值、文化票务等便民业务,打造公共信息、政务信息、便民信息、商业信息发布平台。

2016年9月28日,位于上海市湖南路永福路路口的一家书报亭改头换面,成了一家品牌女装的“快闪店”。

改造后的书报亭外观变了样,半透明的阳光板和被漆成蓝色的框架使它看起来更明亮;店内主打商品是一款女式牛仔裤,不大的亭子里装上了简易试衣间;原有的杂志则被重新包装后陈列,嵌入新的设计风格中。除了出售牛仔裤和杂志,策划“快闪店”的年轻人们还试图为书报亭增加一些服务于都市生活的功能,如照片打印、手机充电、宠物聚会、夜跑聚点等等,将其改造成“先锋又时尚”的生活小馆,成为“城市生活的新据点”。至于书籍杂志,以时尚生活类为主,并“穿”上了该品牌的设计包装。

还有一些书报亭经营的“副业”更是颇受市民欢迎。

调查中,有些书报亭还提供给电瓶车充电的服务。“如果这个设备被普及在所有的书报亭,那就太好了,难保有那么几次忘记充电的时候。”有市民建议道。

而有些书报亭还挂着一个凸出的小广告灯箱,打出了代收快递的广告。对于“剁手族”们来说,无疑十分方便——书报亭数量多,且大多都设立在公交站点附近,上下班路过,正好能拿代收的快递。

在高楼林立的大城市,小小的书报亭的存在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在喧嚣的马路边,书报亭却能直观的让人感受到一个城市对文化的需求和供给。其实,附近居民在此驻足,取走书报亭老板早就留好散发墨香的报纸或杂志,顺便聊上几句,亦是这座城市生活的温馨一景。

曾经我们会为了去书报亭买份报纸而短暂停留,如今步履匆匆,不再是顾客,而只是过客。飘着书报香的小亭子日渐减少,那些带着油墨香的记忆也越来越远了。街角的书报亭为我们而驻守,我们却一次次将其抛之脑后。直到某天需要买某张报纸时才突然想起,却忘记了曾经的方向。

一座座报刊亭的消失牵动的不仅是爱阅读人们的怀旧情绪,还包括人们长久以来对于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在互联网新媒体急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书报亭势必会经历一个痛苦的调整转型期,但一座大大的城市与一栋栋小小的书报亭并不背道而驰。

在这期间,不妨多花一些耐心等待,多用一些心思创造,也许,这座城市所收获的,是“城市衣襟上的鲜花”在未来华丽绽放,给城市带来另一种文化的慰藉与不一样的风景,而人们所收获的,是停下匆匆脚步。从这里,看到城市更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报刊亭
远去的报刊亭时代
Es la mente la que hace el cuerpo
炊烟袅袅报刊亭
在巴黎,报刊亭变多了
城市中的另一种风景:报刊亭
城市中的另一种风景:报刊亭
城市报刊亭是一块文化试金石
城市报刊亭是一块文化试金石
城市需要更加美好的报刊亭
城市需要更加美好的报刊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