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诗文”活水来

2017-08-09杨洋

参花(上) 2017年8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诗文有效策略

摘要: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古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意蕴积极,文采斐然。在古诗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从古诗文文本的思想意蕴、行文构思、语言表达三个方面细读,有的放矢地与作文指导结合起来,在激发写作情感、构思谋篇布局、丰富语言表达上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达成在古诗文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中“妙笔生花”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赏读 作文 有效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1]阅读是学生吸收知识、完善自己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作为中学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古诗文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因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大多数语文教师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都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等古汉语语法现象的记诵中,而忽视了采用恰当的方式启发学生领悟文本中深藏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事实上,古诗文阅读教学除了枯燥无味的应试以外,更多的是采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吸收古典文学思想的精华,使其得到文艺精髓的熏陶,并把这种思想精华和文艺精髓传承下去。笔者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主要是把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侧重于引导学生领悟古诗文文本中深藏的思想精华和艺术精髓,指导学生从“赏思想意蕴,激发写作情感;品行文思路,构思谋篇布局;背名篇佳句,丰富语言表达”三个方面提升作文水平。

一、赏思想意蕴,激发写作情感

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2]写作是一种精神活动,自由地、主动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人生的认识,才能在写作中获得快乐。中学课本中的每一篇古诗文都是历久弥新的佳作。这些佳作,以其或凝练或细腻、或尖锐或幽默的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情感、深刻的意蕴哲理,蕴藏着耐人寻味的思想精华和艺术精髓。古人云:“文以载道,歌以咏志,学以致用”,若教师仅为应试去教授古诗文,不仅堵塞了开拓学生思维、熏陶学生思想、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重要途径,而且浪费了激发学生写作情感、提升学生作文思想深度的优秀素材。

在古诗文教学中,笔者从来都是将重点放在品读作品的人物形象、思想意蕴上。在品读的过程中疏通文句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开山辟路。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八十六字的散文小品,虽是“游”记,但作品真正的内涵却不在“游”上,若简单地把这篇小品文以应试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来处理,可惜之至。笔者在讲此课时,仅抛出一个问题:闲人“闲”吗?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苏轼被贬黄州的背景、其人生成就等,分两组辩论——“闲”与“不闲”。在辩论中,学生理解处于苏子笔下“闲人”的经历,理解“怀民亦未寝”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无奈,理解“月色如水”与仕途坎坷的矛盾……学生水到渠成地读出了“闲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透过赏读文本的思想意蕴,学生看见一个经历大风大浪后依然积极乐观、淡泊坦然的大文豪形象。课后,笔者布置学生仿写一篇小作文,要求他们把叙事、写景、抒情和思想巧妙地融于作文中,表达一种积极豁达的情感。其中学生关嘉明写了一篇小古文《月夜所感》,赢得了师生一致赞许。录原文如下:

月夜所感

昨日抱数学卷归家,夜色如墨。至庭前,蓦然抬首,忽见乌云之上,残月如玦,黯黯然若沧海之灯,飘飘然如风中之烛。不忍久视。

念前夜月尚如环,何以今日如玦耶?盖流光过矣,轻把人抛。

古人叹曰:回首已是百年身。吾未敢同也。人生在世,乐耶?苦耶?非流光轻纵,乃人不知惜时而勤行矣。而月之圆缺,则如东坡居士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也。月如玦,仅为人生之下一次盈满蓄力,实不足引以为悲。

这篇短文从写景入手,把自己数学测验成绩不佳导致的阴沉心情寄予如玦残月,情景交融,叙议结合,并以乐观情怀收结全文,叙事、写景、抒情和哲理思想巧妙地融于作文中,实在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文以載道”,一篇作文优秀与否,标准颇多。而最重要的是其折射出的思想意蕴高远与否。由于受社会阅历的影响,中学生在作文时,往往感到无东西可写,文章东拼西凑,表情达意难以鲜明深刻。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培养学生的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善于观察身边的人事外,从古诗文中汲取营养,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实是重要途径。《记承天寺夜游》这样积极的古诗文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哲理意蕴,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和作文的思想深度。学习《行路难》后,笔者曾以《问路》命题作文。其中一位学生以梦境的形式,分别向愚公、屈原、李白三位古人“问路”。他大胆地想象,综合了《愚公移山》《离骚》《行路难》三篇古诗文的内容,化为自己表情达意的材料,完成了一次对前途之路由困惑到释然的心路历程的抒写,颇具思想深度。如果不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进行了深度理解赏读,并与写作指导结合起来,恐怕学生在作文中不懂得灵活运用。

二、品行文思路,构思谋篇布局

行文构思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中学课本里的古诗文,其行文构思都堪称典范。学生的习作通常是应付作业或考试的作文,学生作文时基本不把行文构思放在考虑范围内。笔者认为,从简短的古诗词入手,引导学生梳理其结构,仿其行文构思,是提高学生作文流畅度、引导学生开创作文新格局的有效策略。

《钱塘湖春行》是七年级的一首七言律诗,它按顺序写景,处处点题“春行”,并抒情以结,此种谋篇布局可谓简单,却使诗歌中心鲜明,值得初一的学生借鉴。在探讨诗歌的选景及写景顺序的安排时,大家都很佩服白居易笔下的“春行”线索,一贯到底,绝不含糊。根据这首诗歌,笔者布置学生结伴游附近的公园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要求文章内容每选一景必须紧扣题目,收效很不错。经常这样结合古诗文来指引学生谋篇布局,学生就明白了什么是“中心鲜明”,怎样行文才可“文题相符”。

古诗文的写作思路灵活多变。有的是全篇结构思路非常严谨的,如《石壕吏》的叙事,《观潮》的几幅“观潮图”;有的是某些段落构思很巧妙的,如《醉翁亭记》的“朝暮之景”“滁人游”部分,《岳阳楼记》的一悲一喜对比。笔者常要求学生在学完某一首古诗词或某篇古文的结构思路后反观自己最近写的某些作文,然后按这首古诗词或这篇古文的谋篇布局来重新构思自己作文的行文,并列提纲或改写,学以致用。学《赤壁赋》,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学习其开门见山、顺序记事的写法;学《武陵春》,要求学生仿写其由景入情、由情生想象,结尾直接抒情的写法……有学生在学习《马说》后,仿其写了一篇议论文:《考试选拔人才之我见》,从考试弊端说起,再说存在这个弊端的原因,接着用排比句式论述这种选拔人才方法的缺陷,最后指出自己的观点,行文思路清晰流畅。正如他自己所言,为写好这篇文章,就要像牛一样把《马说》反刍,领悟韩愈的情感和结构布局。笔者认为,如果不是把文言阅读与平时写作结合起来,学生是很少愿意去深入读懂一篇古诗文的——从这个角度看,写作又促进了学生深入阅读古诗文。

三 、背诵名篇佳句,丰富语言表达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3]高尔基也曾指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只有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不断进行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其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做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创造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

古诗文的佳句俯拾皆是。熟背这些佳句,在作文中直接或仿写运用,可以为作文增添文采,“行”而“渐远”。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诗句都可以直接用到作文之中。笔者更多地是指导学生仿语言表达。

古诗文中不乏描绘细腻的写景写人佳句,或言辞尖锐的议论说理名句。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在赏读理解后,记背下来,并仿写,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提升自己的语言风格。

语言细腻如《满井游记》中“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之句,比喻、拟人并用,把晴雪下的山写得美妙如少女。当时我们班正在写一篇友情的作文,我要求他们以景烘情,并仿这句式,写窗外的木兰花或榕树。有学生就以“木兰为晨曦所笼罩,柔和如春水,碧绿通透”来衬托与新同桌聊天时的情景。简短的一句,就把相识的美好衬托出来。语言凝练优美如苏子的《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凝练景色之中展现动态之美,阔大、洒脱、豪放之境托出悲愤与旷达同在的苏子形象。在学生的作文中,我强化训练他们仿写这些凝練优美的词句,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

著名的北大教授、“安徒生童话奖”获得者曹文轩先生曾说:“语文课本或者说语文教学必须与作文教学相衔接。过去语文是语文,作文是作文,被当成两回事。但是我觉得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个功能是不能改变的。语文基础知识课和作文课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要机械地分开。”[4]笔者认为,缺乏写作意识的阅读课将造成阅读与写作的两败俱伤。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的写作指导,提升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杨学琼.基础教育研究·中学生自主作文教学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09(09).

[3]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年[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曹文轩的语文教育观[EB/OL].http://blog.sina.com.cn/ lfmx.

(作者简介:杨洋,女,本科,广州市第四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诗文有效策略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从“意会”走向“言传”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