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阅读教学内容思考

2017-08-09谢瑜

参花(上) 2017年8期
关键词:学情文体教学内容

摘要:小说阅读教学的现场,应走出被千篇一律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些要素所限定的教学内容。以真实的语文课堂为例,发现小说阅读教学的“此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是探究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说 教学内容 文体 学情

小说阅读教学教学方法和形式层出不穷,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的不同促使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出现,这导致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同一种教学方法用在不同课文的教学上会有不同的效果。本文以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半截蜡烛》和余映潮老师的《最后一堂课》来分析、探讨如何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把握、选择和呈现适宜的教学内容,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立足“此篇”,选择教学内容

小说阅读教学,是每一篇小说课文的小说阅读教学。每一篇小说都具有区别于其他篇小说的独特价值和独特地方,所以不仅仅要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去解读、把握这一篇小说课文的教学内容,更要在共同的特征之中选择“此篇”最出众、最独特的教学内容。

《半截蜡烛》的环境描写、人物细节描写并不突出,故事情节每一环节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却在你来我往之间有变化、有冲突,情节是“此篇”的出彩之处。所以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中首先将人物划分为两个阵营——“反面人物”和“正面人物”,至于每类人物中是谁并没有强调;再次让学生根据反面人物如何制造麻烦和正面人物如何解决麻烦两个角度去梳理故事的情节,着重感知情节的“紧张”。

《最后一课》的儿童视角是出彩之处,小说的叙述视角是“此篇”应选择的教学内容,可以请学生转换身份成为小弗朗士,真切地感受战争带来的影响,出发点在叙述视角,但落脚点是在学生通过独特的视角去感受战争上。回顾余映潮老师《最后一课》的教学,课堂初始,他投影“宏大背景 微小场景 平凡人物 崇高主题”,这十六字显然也是立足于“此篇”,省去了情节的讲述。但我们看到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平凡的人物”的分析只局限在韩麦尔先生身上,忽视了镇上其他人的描写,“崇高主题”放在了“爱国情怀”上,但却有失偏颇,缺乏有效的联系。“此篇”中的人物身上表现出的不是崇高的爱国情怀,而是对不能再学习母语这件事的最切身、最真实的感受,这是战争带给普通人的担忧、伤痛甚至是恐惧,首先反映的是战争之痛而未上升到口号般的“爱国”之情。《最后一课》的教学虽然立足于“此篇”的教学内容,但在人物和主题的理解这两方面,仍存在探讨之处。

从《半截蜡烛》和《最后一课》的教学来看,语文教师即使立足“此篇”,选择“此篇”小说的独特之处作为教学内容,但仍然会因为解读片面、不深入等原因造成教学内容并不是最佳的教学内容。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前,立足于“此篇”是前提,选择之后仍需谨慎思考和证明所选内容是完整的、没有脱离文本的。

二、了解学情,建构教学内容

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此篇”的教学内容,只是为教学准备好了颜料,真正创作成为图画,还需要用不同样式的笔进行勾勒、墨染。这些不同的笔就是不同的教学内容建构方式,而真正的有效建构必须是建立在贴近学情的基础之上。

《半截蜡烛》是小学五年级的课文,薛法根老师在整堂课上虽然以情节为重点教学内容,然而并没有反复找情节、讲情节,五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够完全理解“情节”的抽象意义。立足学生的感受,薛老师以独特的板书形式,呈现情节的教学内容,继而薛老师再次提问学生“哪些地方读起来‘紧张”“用什么办法制造‘紧张”“‘紧张之中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等,是在连贯、明确、易懂的教学问题中不断强化对情节的感受,将教学贯穿,成为有机的整体。

《最后一课》是初中课文,余映潮老师的教学以“我的教室”“我的课”和“我的老师”三个板块组成,这三部分分别指向环境、典型材料、人物细节这三方面的教学内容。当语文教师直接将“宏大背景 微小场景 平凡人物 崇高主题”这些抽象概念展示给学生时,学生的反应是机械的,只是低头认真记下这十六字,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更没有和文本、老师产生共鸣。故事中的创作艺术必须经过学生的感受才能转化为教学内容,而学生只有通过感受,才能在想象中獲得情感的体验,才能进入到文本之中,才能真正地领悟到语文的真谛。《最后一课》作为小说,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学生能够和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在作家巧妙而精致的叙述方式中,感受不曾有过的战争记忆。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必须要结合学生动态的学情,并非单一、当下的学情,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选择更灵活的形式来有机地建构教学内容,创造学生和小说之间的联系。

小说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小说的教学方法,这意味着教学内容的把握、选择和建构都至关重要,启示着我们在真实的课例之中,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去反思教学。《半截蜡烛》和《最后一课》是这片汪洋大海中的两朵浪花,这里有教师对小说教学的良苦用心,创造了这些能够带来海底之味的浪花。正是这些不甘于沉静在海底的浪花,督促着教师不断审视教学、发现自我。

(作者简介:谢瑜,女,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猜你喜欢

学情文体教学内容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