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叙事理论先导

2017-08-09田园

参花(上) 2017年8期
关键词:网络小说审美

摘要:网络小说改编剧在影像美学革新上与19世纪的英国唯美主义和20世纪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密切相关。但随着我国大型城市出现消费社会的特征,审美泛化模式逐渐消解了内在的文化精神,文化可以成为反抗权力的阵地,同样也可以和权力结盟。网络小说改编剧叙事并未保有青年亚文化的先锋意识,而是与消费文化语境深度融合,讲述一个又一个唯美“神话”。

关键词:网络小说 改编剧 先导 审美

消费文化语境既是网络小说改编剧诞生的历史条件和前提,又塑造着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叙事形态。消费文化消弭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差异,强调了无深度和边缘化,使人们对权威和传统文化不屑一顾,体现了后现代的诉求,呈现的是多元文化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认同。在消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19世纪的英国唯美主义和20世纪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泛化理论,均倾向于消解日常生活与艺术的界限,呈现日常生活审美泛化的风格。网络小说改编剧在影像美学革新上与19世纪的英国唯美主义和20世纪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密切相关。但随着大型城市出现消费社会的特征,审美泛化模式逐渐消解了内在的文化精神。文化可以成为反抗权力的阵地,同样也可以和权力结盟。网络小说改编剧叙事并未保有青年亚文化的先锋意识,而是与消费文化语境深度融合,讲述一个又一个唯美“神话”。 因而,要理解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叙事特征,首先要对作为网络小说改编剧理论先导的“审美泛化”有所了解。

一、唯美主义与被规训

以王尔德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始于19世纪中叶,前后经历半个多世纪,在19世纪末达到高潮。1891年,王尔德的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出版,其序言系统地表述了唯美主义主张,成为唯美主义运动的宣言。1895年,王尔德入狱后,唯美主义运动走向衰落。唯美主义认为艺术高于一切,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注意文字的优美,追求描写的生动。王尔德认为艺术的目标只是追求自身的完美,只是按自己的规律发展,艺术除了自己以外从不表达任何东西。“艺术的目的就是创造‘美,只要‘美,一切道德都可以弃之不顾。”[1]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一文中,他指出形式就是一切。“我们彼此之间的不同,完全是依靠如服装、风格、嗓音、宗教观点、人物外貌、小习惯等等此类的次要属性来区分的。”[2]王尔德把生活艺术化的美学原则广泛地付诸生活实践,从服装用具到举止言谈,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均奉行追求审美效果的艺术化原则。王尔德本人对此更是身体力行,他以其奇特的美学服装吸引公众,无论再细小的纽扣或领结都尽求唯美。唯美主义的种种追求经过一个世纪的转化,在网络小说改编剧中得到了影像化的另类表达。以《太子妃升职记》为代表的网络小说改编剧对画面的唯美追求已经成为其主要的风格标志,成为网络小说改编剧区别于其他类型电视剧的一大特征。当然,唯美主义与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唯美叙事之间并非前后相继的代传关系,而是存在形似神异的本质差异,这与二者诞生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19世纪末,欧洲各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时有发生,资本主义的劣根性暴露无疑。封建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束缚着人们个性的发展。在政治、经济大变革时期,人们不复膜拜固定价值的永恒文本。“而在另一方面,人们对文艺复兴以来由但丁、蒙田、卢梭等人所颂扬的个性自由的自我形象也感到非常陌生,因为他们发现,人的‘固有本性已经被种种外来的力量所遏制和异化了。”[3]人们普遍感到自我的迷失,“人”作为一个固定实体的观念已经产生了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迫切需要在新的环境中重建自我,以免失去身体主体的存在感。在这种情况下,王尔德等艺术家十分渴望在处于动摇、崩溃的传统体系之外,创建人类的精神家园。正如他在《从深处》所说:“我的心性在寻找一个新的自我实现的方式。这是我唯一关心的。”[4]在此背景下,王尔德和他的同时代人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艺术,从而逃避现实社会的黑暗,为自己寻求一个精神避难所。他们是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人。他們反抗资产阶级工具理性和现代性,以唯美主义来打破现实世界的合理性,起到否定和批判现实的作用。可见唯美主义者实际上是把艺术作为逃离现实生活的乌托邦,以塑造艺术神话来拒绝日常平庸的生活。这一点与网络小说改编剧有几分形似,网络小说改编剧也是青少年逃离现实生活的幻梦空间。青少年以接受唯美神话来拒绝日常平庸的生活。浪漫、唯美就是网络小说改编剧成功的所有因素,哪怕它会导致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窘境。

二、网络小说改编剧的表层叙事——唯美路线

21世纪,我国的很多大型城市出现消费社会特征,报纸没落,网络成为新锐媒介。电视频道的节目不再仅仅考虑收视率,还有网络播出点击量。不同节目在电视上争锋相对的喧闹和躁动不安则是观众众多选择的外在表现。新的消费类型出现了:时尚和风格的急速变化;网络媒体以无与伦比的方式对社会的全面渗透——这些特征似乎都可以表明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与古代儒家社会已经大有区分。中国受两千多年儒家思想熏陶,再加近年来西方价值观念的快速入侵,使我国文化成为儒家思想和掺杂着西方价值观念的混合体。其形式上多是西化的,而内容实质仍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这样一种多元共生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时尚的标新立异、短暂更换,加之消费文化中纯外观形象的发展和运用,使商品变成脱离其使用价值的符号,这导致了新的商品崇拜。消费问题也关系到人的身份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品变成一种后结构与后现代理论中所说的“能指”,它也能构造主体。这种多元的社会背景同样容易使人们感到自我的迷失。青少年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有着隐隐的身份危机感,是不可能轻易地认同社会现实的陈规定例。因此青少年的作品往往是用反现实主义的幻想和铺张夸饰的想象建立起来的家园,用这种模式补偿严酷的社会现实。青少年本身在社会所处的不确定地位,促使他们选择以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姿态来彰显和炫耀他们的个性和差异。网络小说改编剧那过分讲究的服饰、夸张出位的举止、花哨的自我炫示和解构历史的行为,使他们以这种特立独行的方式在自己与成年人的平庸众生之间划分出一条界线,以故意做作的姿态来挑战和颠覆同时代人“过时”的思维定式和表达方式。网络小说改编剧诞生的历史背景和19世纪的英国唯美主义有几分相似。再加之唯美主义者的部分生活实践天然暗合了唯美的镜像呈现,与童话空间颇有相似之处,使得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唯美叙事成为从童年到青少年的最佳过渡,可见唯美叙事成为网络小说改编剧的核心特征有其美学上的逻辑性。

网络小说改编剧表层叙事走唯美路线,这仿佛与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唯美主义作品相类似,实际上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网络小说改编剧对唯美叙事的青睐既是一个具有反叛性或创造性的源泉,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策略,其中隐含了一种被规训的深层叙事机制。被消费主义规训的唯美主义是对网络小说改编剧意识形态策略分析的理论概括,具体可从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叙事空间、人物设置、情节结构几方面来探析。正是由于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唯美叙事与消费文化隐秘融合,演变为后现代主义式的符号消费叙事,使得网络小说改编剧的表层叙事在貌似具备青少年亚文化反抗和挑战成人主流权威的前提下,仍比19世纪末短寿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具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三、小结——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后现代性

随着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的盛行,对自我的关注渐渐超出了对社会的关注。青少年消除中心的主流规范,本身也成了没有中心、无处不在的消费时代最典型的象征。他们深深地浸泡在符号消费本身所带来的舒适与收益中,于是本有叛逆色彩的符号消费行为中所蕴涵的愤世嫉俗的精神内涵逐渐在消费者的行为中淡化了。符号和物质的界限消散了,仿真的世界或是审美的世界取代了真实的世界。网络小说改编剧是这个仿真序列中最完美的样板。在这种整体性的文化变迁背景下,诞生于21世纪的网络小说改编剧必然也是一种符号影像。网络小说改编剧较之前的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青年运动更进一步,其关注的对象从一开始就只有青春自身,很少涉及社会政治背景和复杂的家庭伦理。如《太子妃升职记》等网络小说改编剧虽有对历史传统的颠覆,但“只是在外表上具有威胁性”。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受众目标主要是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试图建构自己的话语和文化体系,以此证明群体的独立性和社会价值。网络小说改编剧担负起帮助青少年形成身份认同的重任,但并没有取代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的另一套价值体系,甚至无此意图。

事实上,网络小说改编剧并不是要让人们“相信”剧中情节一定发生在观众生活中,而是要产生一种更加普遍的美感和游戏的效果。在这个宽广的游戏、艺术和享乐的领域内,网络小说改编剧起到一种扶持的作用,只要求人们承认它所带来的乐趣。观众去收看网络小说改编剧,并不是因为观众真的相信网络小说改编剧中的男或女能成为在他们生活的伴侣,而是因为观众从美学的角度发现,网络小说改编剧的情节与他们的内心所渴求的梦想之间,有着一种神秘的一致性,因而观众感到有趣、满足。但是,正是由于这一点,网络小说改编剧才扩大了现代生活美感和游戏的领域,扩充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大军,成为后现代主义形式的文艺分支。网络小说改编剧叙事实质上是一种后现代主义叙事,一种被消费主义规训的唯美叙事。

参考文献:

[1]吴其尧.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

[2][英]奥斯卡·王尔德.谎言的衰落:王尔德艺术批评文选[M].萧易,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2.

[3][英]奥斯卡·王尔德.王尔德全集第六卷[M].楊东霞,杨烈,等译.香港: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120.

[4]赵毅衡.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批判诸问题[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5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5年度青年项目“网络制播青春剧的叙事发展及其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5YJC760085);2015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偶像剧表达的价值观对重庆市大学生的影响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5SKG081);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规划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电视剧叙事教学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6-GX-118)。

(作者简介:田园,女,博士,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文化与传媒研究)

猜你喜欢

网络小说审美
网络小说标杆作品2019
从影视改编看网络小说的人物形象重塑——以《花千骨》为例
网络小说与明清小说之比较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50 SHADES OF ONLINE LIT
影响网络小说流行度的要素研究——以起点中文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