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域外汉籍研究与东方文学教学

2017-08-09郭雪妮

河南教育·高教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

郭雪妮

摘要:域外汉籍是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较文学天然的研究对象之一。随着学界对域外汉籍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深入推进,在东方文学教学中引入域外汉籍将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深化对东亚汉文化圈的学习,了解中国文学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完善中文系本科生的知识结构;第二,提供大量可供学生直接阅读的一手文献,消解语言障碍及文本隔膜问题,将学生从单纯依靠翻译作品进行文本分析的层面,提高到综合利用国内外汉籍文献进行研究的阶段。

关键词:域外汉籍;东方文学;教学反思

东方文学是由若干东方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文学构成的集合概念,与西方文学一起构成世界文学的版图。我国早期的东方文学史著作受意识形态影Ⅱ向鲜明,体现在多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阐释东方社会的发展演进,并以社会形态的更迭为标准切割东方文学的时代,整体上突出东方无产阶级文学,而忽视“唯美派”等资产阶级文学,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多用阶级论分析的思路,等等。这种以中国视角过滤东方文学的倾向,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才逐渐消退。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的东方文学界一致形成了较高的期许,这种期许以季羡林先生的“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将逐步让位于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为代表,由王向远先生提倡的“东方文学理应成为强势学科”而得以强化。这些学者的提倡推动了国内东方文学在本世纪初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然而近年,似乎又出现了重新被边缘化的危险。其原因既与东方文学学科自身的内在规律及其应对时代冲击的反应相关,又与国内东方文学作品翻译越来越大众化,而教材又追求经典化的隔膜状况密切相关。鉴于此,笔者拟以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东方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近年的科研心得,尝试讨论在东方文学教学中引入域外汉籍研究的可能性及重要意义。

一、域外汉籍是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籍的形成悠长久远,流布遍及五洲。所谓“域外汉籍”,通常被认为是“流传至域外或域外人士用漢文撰写的各类典籍”。南京大学张伯伟教授对“域外汉籍”有着详细的界定:一是历史上域外文人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二是中国典籍的域外刊本或抄本,三是流失在域外的中国古本。其中第二、第三种域外汉籍,通过翻拍、影印或撰写目录等途径,多已为学术界所知见,但第一种汉籍一一即古代域外人士用汉字书写的各种思想、历史、文学、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典籍,却大量存在于中国的周边国家和地区,成为域外汉籍的主体。鉴于此,张伯伟教授提出,随着域外汉籍文献目录、提要、资料汇编、文献校释等工作的展开,一个新的学科分支一一域外汉文学研究即将诞生。这一学科分支直接涉及三方面的研究:一是汉字文学研究,二是东方文学研究,三是比较文学研究。其中,域外汉字文学研究已引起国内文史学界的注目,但域外汉籍涉及到的东方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尚未起步。毫无疑问,域外汉籍是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比较文学最天然的研究对象之一。

首先,我们可以举域外汉诗的例子。汉字曾是古代中国及周边的朝鲜、渤海、日本、琉球、越南等国共同的书面语,不仅在朝廷谕旨、史书记载、规章制度、行文报告等官方正式文书中被广泛使用,而且在文学创作、文化活动等社会生活诸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汉诗酬唱因此成为东亚诸国外交仪式和文化交流中的重头戏,日本、朝鲜、渤海等国文人,曾多有以汉字撰写诗文者。这种用非母语进行诗歌创作并保持长期兴盛的东亚汉诗文化现象,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日本为例,汉诗不仅是日本贵族和知识阶层教养的标志,而且是中国古代诗歌影响并繁衍到海外的最大一脉分支。日本汉诗曾出现过四次创作高峰,第一次是奈良平安时期,以汉诗文集《怀风藻》(751年)为代表,诗歌内容多涉侍宴从驾、宴游、述怀、咏物等,文风浮华,讲求对仗,深受中国六朝文学影响。第二次是以五山时期的僧侣诗人为代表,五山诗僧们留有大量个人别集传世,以近体诗为主流,诗歌技巧趋于纯熟。第三次是以江户时期儒学者和士人为代表,一般知识阶层几乎无人不通晓汉诗,代表诗人有藤原惺窝、荻生徂徕等。第四次是明治时期,森鸥外、正冈子规、夏目漱石等一批接受近代教育成长起来的著名文学家,几乎都能写一手好汉诗。可以说,日本汉诗是日本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亚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我们还可以举域外汉文小说为例。明清时期,中国小说在日本、越南等国的传播,直接促进了东亚地区汉文小说创作的全面兴盛。中国小说在东亚的传播与东亚各国汉语学习的旺盛需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在吸收和改编中国小说的过程中,朝鲜、日本及越南的汉文小说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本土文化特色,并成为各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越南汉文小说,据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组织海内外汉学家合作编撰的《越南汉文小说集成》收录,大约有《粤甸幽灵集》《岭南摭怪》《公余捷录》《南国异人传》《大乾园家南海四位圣娘玉谱录》《安南古迹列传》《会真编》《云囊小史》《听闻异录》《山居杂述》《天南云菉》等四十余种。这些汉文小说的出版,或能从整体上改变国内中越比较文学的研究格局,也将为东方文学的教材带来新的思考与冲击。

二、东方文学教学引入域外汉籍之可能

国内域外汉籍研究渐成显学,为其进入东方文学教学提供了可能。域外汉籍研究发轫于台湾而盛行于大陆。20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学者开拓甚勤,以往汉学家们不曾注意或是根本生疏的领域,逐渐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东方文学教学引入域外汉籍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域外汉籍文献的影印、整理与编目,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能够直接阅读并进行比较研究的文本。近年,国内域外汉籍的整理取得了累累硕果,一大批学者奔赴韩国、日本、越南及欧美各国图书收藏机构访求汉籍善本,创作了许多访书记录和书目书志,为域外汉籍的追踪和整理留下了可供按图索骥的宝贵线索,这种活动也促成了国内的古籍编目工作和数据库建设的发展。随着域外汉籍被引介回归的数目不断增多,有关域外汉籍的整理和研究也不断升温,国内渐渐形成了几个重要的域外汉籍整理与研究基地。如果东方文学教学能有效地利用这部分学术资源,那么对于学生学习中国文学、东方文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域外汉籍的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东方文学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认识中国文学在域外的影响,深化其知识结构。域外汉籍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重视,尤其是在二战后各国民族主义思想盛行,汉文典籍在日、韩、越等国往往被视为非本位文化而忽略,而国内尚不具备对大量域外汉籍进行深入研究的条件,从而造成了域内看不到、域外不研究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有识之士逐渐注意到了这批典籍的保护与研究,虽然大陆方面起步稍晚,但进入21世纪后,无论是在研究思路或涉猎范围,还是在成果数量、质量上,大陆学界都逐渐占据中心。如何有效地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新问题。

三、东方文学教学中引入域外汉籍之意义

一般认为,东方文学在中古时期大体形成了三大文学圈,即东亚地区的汉文学圈、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印度文学圈、西亚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文学圈。这是季羡林先生在突出强调“东方”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为东方文学这一学科成立提出的理论基石。“东方三大文化圈”被后来众多学者沿用,并发展为一种稳定的东方文学教学体系。三大文学圈作为一种文化模式应用在东方文学中,以突出东方文学的整体性与区域性特征,从而实现其对国别文学的超越固然极其重要,但现实情况是,多数教材流于概念性的解释,缺乏文本的实证分析,从而导致教学环节缺乏相应的支持。

我们以东亚文学区域为例,以往教材大多缺乏对域外汉籍的介绍。翻检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近30种东方文学教材,我们会发现介绍日本、朝鲜、越南汉文诗歌、诗话、小说的寥寥无几。在谈论日本平安朝文学时,多关注《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假名文学,而很少涉猎《敕撰三集》《本朝文粹》《本朝无题诗》等汉诗。在提及朝鲜文学时,多以《春香传》为重心而很少关注汉文小说《九云梦》等。如此一来,研究者既无法深入探讨中国文学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也无法对东亚诸国文学如何脱胎于汉文学的复杂问题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因此,在东方文学教学中引入域外汉籍,首先将有助于我们从深层切入东亚汉文学圈,了解中国文学在域外的影响与化用,增补中文系本科生的知识结构。

其次,域外汉籍为东方文学教学提供了大量可供直接阅读的一手文献,有利于中文系学生对东方文学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在中文系的东方文学教学中,我们依据的大多是翻译文本。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处理的是:第一,东方文学史教材上有介绍,但是国内尚未引进翻译的文本,比如,波斯中古时期诗人的诗歌等,由于学生无法直接阅读原文,仅凭教材对作者及其作品艺术特色的简介,则很难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刻的阅读体验和认同,教学效果因此大打折扣。第二,教材上有重点介绍,国内不只有一种译本,比如,松尾芭蕉的《古池》等。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原文化信息的丢失,这点在诗歌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翻译后的诗歌在韵律、节奏、声音等方面,都会与原诗拉开距离,这种无可奈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教材上没有介绍,但是国内已经翻译出版的文本,这在现当代日韩小说领域表现最为鲜明。近年,我国的东方文学翻译事业出现的新傾向是对大部头的古典的翻译急剧减少,对市场销量高的大众通俗文学的翻译日益饱和,尤其是对日本、韩国的推理小说、爱情小说、青春小说、历史小说等轻文学的翻译。这些文本尚未经过时间检验,还未被经典化,因此多数未被纳入文学史教程。但学生在接触到这些文本后,很容易在学期论文或毕业论文中将其作为研究对象。

将域外汉籍引入东方文学教学,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与文本的隔膜及脱离问题。以域外汉诗为例,域外汉诗是用汉语创作的诗歌,且多化用中国典故,这对中文系学生来说,既没有语言上的阅读障碍,又可以调动潜意识的知识层发挥优势作用。另外,因为这些汉诗是域外文人创作的,其思想、文化、情感又都是与本国的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学习域外汉诗,既可以深化学生了解中国诗歌在域外影响,也可以通过域外文人如何化用中国典故更好地观察异域文化。就中文系本科生而言,在课堂教学之外,阅读大量文本,独立思考,撰写读书笔记及课程论文,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且最后这几步才是将教学效果深化的必经之路。然而,目前在东方文学的“教”与“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读书笔记、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深入学习。将域外汉籍引入东方文学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这些用汉字书写的外国文学,也是各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凭借其中文系的专业优势,深入思考域外汉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使东方文学真正成为中文系本科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
高中英语课程教学反思
论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感受溶液“生长”的历程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力
浅析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