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故事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
2017-08-09宋星星
宋星星
摘要:故事是一种帮助幼儿认识及了解不同事物的有效途径,通过故事,幼儿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不仅满足了他们正常的生活需要,而且有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发展。辅导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帮助幼儿认清并分析自己的思想方式与处事行为,促进幼儿积极思考,从而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故事;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是很喜欢听故事的,故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桥梁,也是帮助幼儿了解各种事物的途径。笔者检索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国内通过故事影响幼儿个性、情感、语言等发展的理论性研究并不多,且缺乏实践的指导。笔者以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为基础,探讨从理论转变成教师可操作行为的实践过程,为两者架起一座桥梁,使幼儿教育实践真正促进幼儿的身心成长。
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分析法,对8名问题检出得分较高的幼兒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故事干预辅导,每次的干预时间控制在45分钟左右。5个月的干预结束之后,相比较于另外8名未参与故事干预辅导的幼儿,干预组的8名幼儿在家长填写的儿童行为量表的因子得分上都有所降低,并且在抑郁、社会退缩、多动、违纪行为这四个因子上有明显的改善。而未干预组幼儿在测量表的因子得分上变化不甚明显,得分有升有降,并没有在某一个因子得分上显示出明显改善。
一、故事对人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人在听故事时左右脑的反应是不同的,左脑是接收故事并对故事本身产生反应,右脑则是对故事结构、声音及情绪等的反应。生理生物学家观察发现,往往人们在听故事入迷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及生理变化,比如,呼吸、肌肉运动及心率变化等,这些变化对人是有重要影响的。这说明故事能够促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改变,能引起人对事物的不同的感受。汪春明(2012)发现,故事可以给人提供一个安全探索的心灵角落,使得故事阅读者或聆听者把所有的不安借助这样的形式重构或遗留在治疗室的空间。心理学家还可以通过故事这一特性去帮助倾听者,让其在故事中寻求预防性的措施,以应对在生活中出现的类似问题。
现代社会的压力给人们带来的长期而持续的心理困扰将故事疗法研究的紧迫性凸显出来。朱美华、张丽园(2012)研究表明,现代医学治疗观念的改变使得故事疗法与其他治疗方法受到同样的重视。故事不仅能够强化和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传递积极的思维方式,还能改善幼儿甚至中小学生的不良习惯。如果故事结构与幼儿所处的心理状态相似,在辅导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可能会有新的领悟,从困境中找出一条新的出路。同时,在辅导教师的激励、引导下,幼儿能够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以隐喻的形式“安全”地表达出内心病态的希望、矛盾、恐惧与防御机制,这是一种释放。幼儿在表达时并没有受到教师的指导,这样更能忠实地重现幼儿的关怀及内在冲突,便于辅导教师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二、国外对“故事疗法”的相关研究
国外心理学家认为,人在讲述故事时会表达出某些内在幻想,这些幻想可能是不被自己感知的,但最真实的部分不会被掩盖、冲淡,即故事可以作为一种投射工具。投射是人在借助外部对象的基础上不受意识左右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情绪、期望和态度。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动力机制,常常在不被人感知的情况下发生,比如,Ekstein(1983)利用故事对精神分裂症儿童进行训练,并与儿童患者之间建立了良好沟通,有效地提高了治疗水平。近年,故事治疗还被用于特殊儿童教育方面,比如,学习障碍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
而“故事疗法”这一词语是中川晶(日)在其著作中提到的。中川晶(2005)的“故事疗法”是让心理医生为患者讲述有针对性的故事,通过故事逐渐治疗患者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当时,中川晶的“故事疗法”主要被用于工作压力大、高度紧张且生活节奏比较快的人群,帮助他们解决一系列心理问题。
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是德国著名的精神科、心理学专家,他创立了“积极心理治疗”的相关理论。在他的一次讲座中,佩塞施基安用一则谚语作为自己的开场白:“如果几个人单独工作,工作效率是相加的。如果几个人合作,工作效率是相乘的。”在这次讲座中,他不断地利用故事让听众从故事中得到启示,在故事的探讨中认清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把相应的解决办法利用到生活、工作当中,这就是积极的“故事疗法”。积极“故事疗法”注重于激发人内心潜在的动力,让其动力构成有活性的力量。每个人都有其内在的积极动力,但不一定都激发出来,激活它需要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其他人的帮助。
露忆丝·戴思柏与波特的一份研究报告,评估了故事运用于研究幼儿精神疾病的价值,报告指出:故事是一种利用语言表达幻想的行为,有利于幼儿表达出他们的内在驱力与冲突;教师要感知幼儿内心主要的关心与矛盾,要注意幼儿在表达时是否一直在重复某种主题或思想;幼儿自述的故事往往表达的是幼儿的焦虑、梦想以及罪恶感,还有侵略的态度;如果幼儿有能力决定自己说什么、怎么说,那么,这样的故事就是最有研究价值的。
以上研究观点证明故事可以当作治疗及评估的工具,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无可比拟的效果。Gardner(1971)和布兰岱尔(1979)发现,在听故事及说故事的过程中,幼儿的经验得到利用,流动、自由的故事情节被赋予了生活和关系的意义。
三、研究构想
教师在幼儿园开展听故事、说故事、演故事、论故事等一系列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分析自我和他人的想法及行为;可以提供给幼儿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以教育和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可以在降低焦虑和提供情感释放过程中,促进幼儿心理放松,提供一种轻松的方法来试验新的应对技巧和解决方法。
在我国,通过故事促进幼儿个性、情感、语言等发展的理论性研究虽不多,但“故事治疗”这一治疗方法操作简单,不像其他治疗方法那样需要专业的背景和实践经验,适合对专业和非专业者进行大规模的快速培训,让他们快速掌握、有效使用。教师在说故事之后要及时了解幼儿对故事的理解程度,检测幼儿是否注意到某些在不同故事中意义就会不同的故事元素,有时候故事后所进行的讨论也可以探讨幼儿内心冲突的情绪、幻想或最近生活经验中相关的主题。同时,教师要主动倾听幼儿讲述时的声音,分析其声音是否听起来有疲倦、困惑、痛苦、难过、焦急、不悦甚至气愤。幼儿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辨认其故事最明显的心理活动主题,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了解幼儿心理冲突的本质。
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应该避免直接使用故事作为讨论的起点,甚至为幼儿指出故事元素与近来生活经验的相似之处,避免直接诠释故事。也就是说,教师应该通过幼儿在故事中所使用的隐喻来响应,而不是直接向幼儿诠释故事的主题、冲突或者其他内容。
幼儿参与故事的过程就像打开了潜意识的窗口,为我们提供了参考点,让我们得以探测幼儿的内心世界,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他们最迷惑的问题及最热切的希望,这对幼儿的成长也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