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017-08-09刘兵
刘兵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因素很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有效构建价值制导的职业生涯教育机制,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大学生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应加强价值观教育,重点是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关系到每位大学生的发展前途,关乎成千上万家庭的幸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对人才在“质”和“量”上都提高了要求;另一方面,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高校教育质量有所下滑、大学生实践能力与适应性欠缺。“就业难”已成为毕业生常说的一句话。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变革活跃期,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中西方文化相互激荡,这些都给对社会认识相对不成熟的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使得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日趋多样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主导一元,引导多元;尊崇主体,发展多样;坚持民族性,放眼世界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积极探索与研究价值制导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笔者发放“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问卷调查表”310份,收回290份,旨在了解大学生主观上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对所在高校职业生涯指导机构的认识。通过回收问卷及数据统计发现,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很少有接受过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的教师,教师理论基础普遍薄弱,实践经验更是不足。88%的大学生知道学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7%的大学生认为没有,不太确定,还有5%的大学生根本不知道:95%的大学生知道学校开设有职业生涯辅导课,5%的大学生不知道学校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课:26%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61%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太明确,13%的大学生认为顺其自然,不需要做职业生涯规划:13.6%的大学生对自我的个性、兴趣、能力的认识模糊,近30%的大学生不了解自己三到五年的发展规划:近40%的大学生不知道将来从事什么工作,近26%的大学生不清楚自己职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还有少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又没有接受正确的思想指导。这些对自己认识不足、对专业认识不到位的大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动力,更谈不上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
不难看出,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认识不到位,表现出重实用、轻基础;重技术、轻人文;重物质利益、轻精神家园;功利色彩强,社会理想弱;不切实际,就业期望值偏高;缺少艰苦奋斗的作风、改革创新的精神等特征;在价值观领域呈现出传统的和现代的、本土的和外来的等观念同时并存,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与判断难度增大。当前的职业生涯辅导还流于形式,高校需要深入了解大学生需求,解开他们心中的迷茫、困惑和疑问。任何伟大的理想成为现实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漫长而坎坷的奋斗过程,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付出艰辛努力。所以,高校应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协调好“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关系,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明确大学生职业选择和创业发展的需求,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制导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层次体系,包括价值观、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抽象提炼、高度概括和“总纲领”,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基础、展开形态和重要载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青年努力奋斗的动力源泉,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实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前进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旗帜与灵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根本的指导作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科学规划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科学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引导大学生顺利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将个人的发展目标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二)領导高度重视
目前,高职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远远不够,多数院校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机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大多是各系辅导员、就业处等行政部门的老师兼职承担。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钻研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关理论,没有独立的经费保障,各项实践活动难以开展,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
(三)教师进行专业化培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是一门理论课,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需要有一批既精通理论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指导,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应有作用。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上,高校要进行专业化培养、系统的教育和建章立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选聘经验丰富,既有理论积淀又有实战经验的教师作为专职教师;规范教师准入制度,要求所有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必须持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训证和高校教师培训证方可上岗;采取“培养”与“输出”相结合,长期进修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对专职、兼职的职业生涯规划员进行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技能培训的方式。
(四)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拓展实践基地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校可以走“校企合作”之路,开展模拟招聘会、去企业参观、实习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己理想中的职业或者岗位与现实中的差别,发现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需求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职业角色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大学生能够客观、理性地分析和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甚至重塑自己的职业目标。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与社会接轨,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劳动观念,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此外,坚持选聘行业专家到校园内举办讲座,对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介绍先进经验。
(五)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课和“两课”的主导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分解、贯穿到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述我国经济、社会以及各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不断推进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等“三进”工作。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端正人生态度,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疏导大学生在成才、就业、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困惑,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温馨、和睦的成长环境。把课堂理论渗透到学生自身实际问题中去,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断升华,并形成正确的职业目标。
(六)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渠道
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创造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一种独特的传统精神理念,它不仅体现了一所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师生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缩影。高校应大力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以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洗涤学生的心灵,依托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校内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分析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性别、专业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把学校长期积淀下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办学理念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领作用不断渗透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
(七)建立校园网络职业生涯教育平台,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与普及,不良的网络信息极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误导。因此,我们必须适时调整工作思路,研究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期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提供良好的网絡教育环境。依靠校园网的平台,建立红色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咨询等专题网站,对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应理论联系实际,解决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选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