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有“读”钟,以读为本
2017-08-09刘泽金
刘泽金
摘 要:以读为本,一直以来是中国语文传统教学的基础。读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技能,又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以读体现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言感受,在读中陶冶情操。
关键词:小学语文;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高效、充满活力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会得到质的提升。要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必须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展现出来,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实践,去体验个性化阅读带给自身的奇妙感受,从而去感悟阅读,提升阅读水平。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读”的训练,读是由语文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学生通过“读”来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达到“以读促思、以读激情、读中感悟、读中迁移”的目的。
一、初步感知,情有“读”钟
阅读感知重在教师范读与学生的自主朗读,从而对整篇课文形成一个整体的感知。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配乐、多媒体图片以及生动的画面,引发学生读文的情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语言。例如,《雨后的森林》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出雨后美丽的森林,进而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其去感受对雨后的森林的向往之情,引发情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乐于去读。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读”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烦琐的讲解。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对诵读是十分强调的,但在我们的眼中这似乎很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只有读熟了课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1)读课文要流利。流利地读就是要读得连贯,节奏自然,不拖长音,将自身的感情带入朗读课文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自觉性调动起来,营造一个充满情感的环境,创造阅读氛围。这样,学生就会在一种主动的态势中矫正指读、顿读、唱读,从而达到正确、清楚、流利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悟情感。朗读要达到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根据作品的内容,运用恰当的语调,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正确而充分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先“读进去”,即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披文入情”,“钻”进文中,凭借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把握文章内在形式的节奏。让文章的本身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使学生与作者和自己的内心体验产生强烈的共鸣,体会到作者本身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体验情感,产生情感共鸣,又要对表达此种情感的朗读进行片断性的指导。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悟读、试读,教师朗读、领读结合运用。
(3)优美朗读表真情。理解性朗读是凭借语言读进去,感悟性朗读是跃出纸外读出来。感情朗读是把自己对语言文字吸收内化的感受,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形象等通过声音气息传达出来,把作品对自己的感染通过自己的语言传达出来感染听众,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情境化,使听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这是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如此就达到了朗读的艺术境界。在这一阶段指导中,朗读者要调动作品本身的情感因素首先就要感动诵读者自己,再去触动他人,使作者、读者、听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
三、多形式读,异彩纷呈
朗读的类型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情境下运用的朗读形式也不同。根据文章的类型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来选择,一般可以分为:①教师范读。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朗读,当学生朗读的情感不到位时,教师应用范读来指导学生。②听录音朗读。学生可以跟着录音带轻声朗读或者默读,对熟悉课文内容也有一定的作用。③教师引读。当需要借助朗读来分清文段中内容、层次时,用引读则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效果。④分角色朗读。课文中出现较多的人物对话时,用分角色朗读则可以使朗读妙趣横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⑤齐声朗读。齐声朗读可以渲染气氛、推波助澜。⑥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改成小情景剧,还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时加上特定的动作,往往也能增强朗读的趣味性。⑦分组朗读。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每组各派一个小组长参赛,其余组员可以对参赛小组长进行朗读指导,这样就调动了小组朗读的积极性。⑧音乐朗读。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中不同的情境给朗读时加上不同的音乐,使学生不仅可以在音乐中放松,而且可以在音乐中感受情境。⑨想象式朗读。让学生随着朗读对已经熟悉掌握的内容进行想象式朗读,也可以闭上眼睛,既能体会情境,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⑩分享式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当然,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时要根据课文的题材和体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恰当的方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却极富童趣。此时,教师不妨放弃乏味烦琐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中角色的心理,再通过演一演、说一说的表现形式,取得极佳的朗读效果。
如在教《不用嗓子的歌手》一课时,我让学生戴头饰扮演角色朗读,他们随小黄莺进行了一次找歌手的旅程,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表现出浓厚的朗读兴趣。我还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内容即兴排演了课本剧《不用嗓子的歌手》。学生编剧本、做道具、配音乐,自始至终参与整个活动。“演出”成功后的兴奋和自豪感更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自主阅读,放飞心灵
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口味不同,如果学生都用同一种阅读材料,教师用同一种方式教学,自然满足不了各种类型的学生。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学生的选择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在每次阅读时,学生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阅读应该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阅读的基础上。比如,同样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阅读书籍,从不同的时期来看,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从文章的体裁看,有散文、有诗词、有长篇大论的,也有篇幅短小的。学生当然也可以选择细读或者泛讀、读或者不读。从作者来看,有知名作家的,有普通百姓的,有耄耋老人的,只有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出的阅读刊物,才能体现自身的阅读能力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愉悦的体验,才能有自身的见解与阅读个性,进而提升阅读水平。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做长期、细致、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小学阶段是阅读学习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对小学生日后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情有‘读钟,以读为本”的训练,让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阅读、感受、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与提升。
五、结语
总之,低年级阅读教学要由浅入深,培养兴趣,教给方法,广泛积累,为学生们的阅读提供自由的空间,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们对阅读情有独钟,在书的海洋里快乐地遨游!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山县长江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