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槲寄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2017-08-09潘明辉张忠郝迪萩

中国科技纵横 2017年13期
关键词:槲寄生生物学进展

潘明辉++张忠++郝迪萩

摘 要:本文综述了槲寄生的生物学特性、繁殖方式、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的研究现状,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野生种质资源调查、生长发育机制及人工扩繁技术的研究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槲寄生;生物学;进展

中图分类号:S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3-0212-01

1 槲寄生的种类及分布

槲寄生属植物为桑寄生科寄生性灌木或亚灌木全世界约70种,分布于东半球,主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分布于温带地区我国产11种,1个变种,除新疆外,各省区均有分布。

我国药典仅收载槲寄生1种,除新疆、西藏、云南、广东不产外,其余大部分省区都产槲寄生主要分布在海拔500-2000m的阔叶林中,寄生于榆、杨、柳、桦、栋、梨、李、苹果、枫杨、赤杨、锻等属植物上根据果实颜色可将其分为红果槲寄生,果实橙红色,黄果槲寄生,果实橙黄色。

2 槲寄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槲寄生植株高30-60cm,茎枝呈圆柱形,直径0.3-1cm,常呈二歧状分枝,表面为黄绿色或者棕褐色,略有肉质,节膨大,节间长2-9cm,具黑色环状纹,质硬,易折断,折断面略有凹凸,皮部呈黄色,木质部颜色较浅,有放射状纹理,髓小。叶对生,卵形或倒披针形,黄绿色到金黄色,长3-7cm,宽0.5-1.5cm,先端钝圆,叶片较肥厚,叶面具直出脉5条,中间3条尤为显著。花期4-5月,雌雄异株,花单性,花被钟形,米黄色或近于肉色,无花梗。雄花序聚伞状,3-5朵簇生于枝端,苞片杯形,长约0.2cm,顶端4裂,质厚,雄蕊4枚,花药多室,无花丝;雌花序聚伞式穗状,花1-3朵,花被与子房合生,顶端4裂,长约0.1cm;子房下位,1室,无花柱,柱头头状。果期9一10月,浆果圆球形,直径0.6-0.7cm,果实成熟时黄色或橙红色,半透明,内含1粒种子,侧扁状,果皮内豁液质丰富。槲寄生为雌雄异株植物,其雌株和雄株均混生于寄主上。

槲寄生果实由种子、果肉和果皮组成,外果皮革质,果肉为胶质,由2层细胞组成,外层是鸟类易消化的细胞,内层是不易消化的细胞以保护种子。槲寄生果实有红果和黄果两种色型,红黄两种果实色型植株的比例在同一居群可能有色型偏离,大量调查的结果显示其近于1:1。有些作者提出寄生于榆樹的槲寄生果实为橙红色,寄生于杨树和枫杨的槲寄生果实呈淡黄色,寄生于梨树或山荆子的槲寄生果实则呈红色或黄色。

3 生活习性

槲寄生其实是一种半寄生植物,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其根特化为寄生根并直接与寄主木质部导管相连,从宿主身上获得水和无机盐。与一般寄生植物不同,槲寄生的繁殖既与不同群落内的寄主有关,又受到其种子传播者太平鸟生活习性的影响。

槲寄生多见于海拔300-800m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林缘地带,常寄生于山杨、白桦、黑桦、色木械、青楷械,紫锻、辽东楷木等阔叶树种的主干、枝条上。

4 槲寄生的繁殖特性

4.1 种子传播

槲寄生种子传播机制是槲寄生繁殖特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少学者从传播槲寄生种子的动物种类及传播方式入手,探讨了槲寄生种子的传播机制。

一般认为,鸟类是传播槲寄生种子的主要动物,世界各地传播槲寄生种子的鸟类不尽相同澳大利亚槲寄生种子主要依靠蜜雀和啄花鸟传播、铃鸟和灰胸绣眼鸟是新西兰槲寄生种子的主要传播者,我国学者发现太平鸟在槲寄生种子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斑鸡有在笼养条件下,没有其他食物时才食用槲寄生种子。

鸟类传播槲寄生种子的方式主要有3种。①通便传播;②回叶传播;③啄食传播。

4.2 种子萌发

槲寄生主要以种子进行繁殖。槲寄生的种子粘到寄主枝条上并不能很快萌发,一般要经过3-5年才会萌发,长出新的小枝,因此槲寄生的种子萌发是其重要的寄生过程。目前提高种子萌发率的方法主要是鸟通便或回吐。南鼠儿通便对槲寄生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南鼠儿通便显著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萌发率高达96%,而人工去除果皮的种子萌发率仅为7%。Gonzales等研究了鸟通便或回吐对槲寄生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鸟通便促进了种子的萌发,使槲寄生种子萌发率达到70%以上,回吐使种子的发芽率达30%以上。

5 槲寄生的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

由于槲寄生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因此,关于其化学成分的研究较多,并探索出许多提取和测定方法,如薄层层析、紫外光谱法等,从中分离出了多种天然化合物,主要有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齐墩果酸、鼠李素、水溶性果胶。黄酮类化合物是槲寄生最主要的有效成分,我国学者孔德云从1987年开始研究槲寄生的化学成分,从中分离出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如鼠李秦素、高圣草素等。1989年,郑友兰从槲寄生中分离出水溶性果胶,纸层析法鉴定果胶的成分是由6种糖组成。槲寄生还含有一些生物活性极高的高分子化合物,如槲寄生毒肤、糖蛋白、多糖。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齐墩果酸、黄酮类、肌醇等槲寄生提取物,对治疗高血压、癌症、心血管疾病、精神抑郁症等疾病,以及抗氧化、抗衰老、提高肌体免疫力有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庆亮,单成钢,朱京斌,等.槲寄生生物学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830-11831.

[2]席德强.槲寄生的生物学特性、利用与保护[J].生物学通报,2009,44(7):15-17.4

猜你喜欢

槲寄生生物学进展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
幸福的槲寄生
寄生胎的诊治进展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进展
寻找幸福的槲寄生
耳鸣的诊断和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