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人才融合互促的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2017-08-09王婕刘书征

中国科技纵横 2017年13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王婕++刘书征

摘 要: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创新与创业分离的现状,提出创新创业融合互促培养需要把握的关键点,进而从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体系、建立“双师型”队伍、搭建教育实践平台等方面构建创新创业融合互促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融合互促;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3-0203-03

1 引言

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以选修课程、就业指导、创业讲座等形式为主,传授一些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辅以一些实战性案例解析。这些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因其抽象没有实在意义,案例多为马云、周鸿祎等名人创业成功的经验因其“高大上”没有复制和借鉴的价值。此外,相比庞大的大学生群体,进入高校创业园、孵化基地等从事创业活动的大学生是极少数,而且多数的孵化项目也是技术含量较低、创新元素不足的项目;几乎所有高校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但多数的参赛选手坦诚自己的项目并没有多少市场推广的价值,创新项目并不能实施转化为可生存的创业项目。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客观上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离、创新与创业分离的现象。

2010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首次以“创新创业教育”替代之前的“创业教育”,从顶层设计上提出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互融性,转变了只关注教少数学生如何创办企业而忽略了对多数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的“单纯的创业性教育”的观念。创新创业教育表面上看是加上了创业二字,“实质是全面统领了创业的方向性,是创新型创业、机会型创业、高增长的创业,提高了创业的层次和水平。”[1]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一方面既要包涵有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双重内涵,另一方面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又不是简单相加,而应该是在融合互促的基础上建构综合性、系统性的培养体系。

2 创新创业人才融合培养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涉及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方面内容,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创造力人才的活动,创业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因此创业教育需要创新教育的支撑,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创业教育加以实现,两者不应该在两条轨道上单独行驶,而应该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形成创新与创业人才融合培养的模式。创新创业人才之所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稀缺人才而日益受到热捧,究其原因在于其具有的意识准备、知识储备、思维导向、能力构成等要素,因此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2.1 要实现创新与创业意识的有效融合

创新创业意识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首先具备了这种意识,才会自觉地进行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业技能的锻炼。因此,创新创业意识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动力和精神力量,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各高校首先要增强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我意识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挖掘自身的创造性潜能[2],同时主动的向实践学习,把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其自觉、主动的参与中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高校要从基地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改革、师资队伍等方面着手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融入到专业教育中。高校还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大学生自发组建创新创业相关的社团,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创新和创业意识有效融合,并最终真正内化成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理念。

2.2 要实现创新与创业知识的有效衔接

创新创业要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创新创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创业实践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大量的实践证明,知识结构的完善对于创新创业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从知识结构来看,创新创业人才一般要具备以下几类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一般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如人文社科、法律、心理、伦理等,此外对创新创业形势与政策也要有相对深刻的了解。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深入挖掘学科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践,并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的元素,例如增加本专業热点和前沿问题的创新性探讨、专业领域创业案例分析等内容;通过必修课形式设置普及型的创新创业类相关课程,让大学生了解现代化进程中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意识;[4]通过跨专业选修经济、管理、营销、人文、社科、法律、心理等一般通识课程,拓宽大学生的学科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这种多层次多形式的课程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在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效衔接的同时实现创新创业知识的有效衔接。

2.3 要实现创新与创业思维的积极拓展

思维的拓展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智力因素通常是指人在认识方面的能力,包括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等,是创新创业思维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它主要体现在通过一般通识课程的学习能够获取一定的综合性知识;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并能基本运用;通过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创新创业能够掌握必要的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和技能。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之外对学习活动起着导向、强化和维持等作用的个性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意志等方面,它既是创造性的重要心理成分,又是创新创业思维实现的特殊心理机制,它主要体现在在促进智力因素的过程中,强化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造热情、稳定情绪、增强意志力等,为创新创业思维的运作提供动力。[5]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创新创业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避免思维定式、功能固着的局限,从而实现功能变通等等。

2.4 要实现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协调发展

实践活动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在创新创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思维转化为实际活动的过程,也是检验创新创业想法正确与否的过程。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发展不能脱离实践这个根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应通过开展多种途径和形式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课程,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等能力;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業计划竞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系列赛事,在大学生中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校内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依托,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把头脑中的创新想法在创业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操作运行,在基地中边创业、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

3 创新创业融合互促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本质上就是把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看作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以及课程体系等,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并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以一套具有固定行为特征的教育表达方式和标准呈现出来。[6]因此,要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将其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坚持理论与实际应用并重,着力探索创新创业人才融合互促的培养体系。

3.1 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明确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只有首先确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才能形成具体合理的培养目标,并对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制度体系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其他构成要素进行指导和设计,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理念的功能。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融合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丰富的概念,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有所区别,并且有各自的特色。“高等教育中的可持续创业精神,尽管承认个别表达,但在性质上必须是非常集体的或合作式的。”[7]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能相互借鉴而不能简单的复制和照搬。因此,各高校应认清自己的历史传统与比较优势,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瞄准办学特色,不断探索改进,科学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形成具有特色、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应坚持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创新创业的理念,总体上,学校层面要把创新创业放在核心地位,做好顶层设计,加强体系结构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同时积极争取各层面的合作和支持,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协同;教师层面要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由过去的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转变。学生层面要有创新创业意识并加强实践锻炼,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起点和前提准备,除了接受学生系统的教育外,大学生还要自觉主动地进行创新创业的自我教育,积极参与学校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锻炼创新创业能力,把“课堂学的”变成“实践用的”。

3.2 改革课堂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目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仍然运用讲授法进行授课,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多采用研讨式、项目式、探究式、案例教学等不同教学模式,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善于思考,从而拓宽学生思路。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应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显性和隐性课程等多种形式让所有学生都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挖掘他们的创业能力。一些对创新创业有强烈兴趣或有志于自主创业的学生,可以面向全校开设创新创业班,通过专才培养的方式以阶梯递进式开设各类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理论课程重在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要更多地依靠实验、实习实训、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应在课程结构上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将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用实践巩固创新创业思维。[8]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抽象的、空洞的,都是要依托某个专业技术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所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不能与相关的专业教育相分离,而是要加强创新创业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融合,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重点挖掘学科专业领域的创新点,及时将行业产业发展的新成果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中,从而提高创新创业课程的吸引力。

3.3 优化创新创业师资结构,建立“双师型”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落实的关键,有统计显示,高校师资缺乏是制约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的瓶颈。目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辅导员、行政人员或经管专业教师开设的创新创业相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以及校内经管专业教师或校外企业家开设的相关讲座等组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课堂教学为主的师资,它要求既要有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又要创新创业实践类的知识和能力,高校应注重吸收那些有创业实践经历、有企业工作经历或者经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培训的人员从事兼职教学工作。可以考虑专兼职结合的“双导师”模式,校内理论型教师注重学生的知识教学,为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理论支撑,校外兼职实践型教师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并提供最新的行业资讯,共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9]同时加强校内创新创业教师的定期培训工作,采用“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方式,一方面,线上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和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线下可以充分利用高校间、高校与政府、企业各界间的优质资源,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论坛、技能竞赛等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引导教师定期交流研讨、定期到企业参加研修交流、参加行业企业实践等,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校内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发与研究或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增强校内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10]

3.4 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人才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等需要经过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往往以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高校中普遍采用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实验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高校的人才培养离不开产业界的参与和支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并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视。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通过企业的实习实践,学生将加深课堂中所学理论,直接获取实践经验,还可以亲身经历创新创业案例;有些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直接在企业中进行,由企业界人士担当讲师给予直接讲解和指导,他们的现身说法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开阔他们的眼界、拓展他们的创新创业思维。创业孵化基地在依托高校自身的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资源的基础上,由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设备、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并提供专业的创业咨询和技术服务。[11]

参考文献

[1]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57.

[2]王婕.基于领导力开发的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3):103.

[3]王济干.大学生核心素质模型构建及提升路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13.

[4]宋华明,刘泽文.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研究[J].江苏高教,2017(2):90.

[5]曾庆森,冯勤辉,王文裕.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及作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236.

[6]陈德文.高等教育改革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J].教育研究,2012(12):6-8.

[7]伯顿·克拉克.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1.

[8]朱益新,颛孙丰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10):43.

[9]樊丽明.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85.

[10]王志鹏,高晟,张启望.美国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64.

[11]劉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J].教育科学,2014(12):83.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