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评价照片”导写
2017-08-09席红
席红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看到一张好的照片时,人们通常的反应是“拍的真不错!你用的是什么相机?”而看到一张不好的照片时,人们则常常嘲笑拍照者的水平太差。
这是一道现实针对性很强的作文题。材料展示了人们面对“好照片”“不好的照片”时的不同反应。看到“好照片”会把拍的好的原因归结为照相机的质量,看到“不好的照片”人们会嘲笑拍照者自身的水平,这反应了时下人们的一种惯性思维——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失败归因于其主观因素。审题时应注意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面对他人的成败不能从同一的角度,用同一标准进行分析评判,这种外在评判标准的差异源自人们内在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不愿肯定别人、乐于否定别人的劣根性。由此我们可以立意为:(1)要使用同一角度和标准评判事物;(2)要客观公正地评判事物;(3)要乐于肯定他人的优点和长处;(4)要客观对待别人的不足;(5)要摆正心态,去除嫉妒心理。
明确了材料的指向性,即谈谈对“差异标准”评价他人的看法。写作时可以从“差异标准”出现的原因、背景、弊端、危害等方面考虑,进而思考评价他人的正确方法,如此,作文的思路就比较容易打开了。
有意无意之中用差异眼光去打量别人,这是现代人的通病之一。这种思维当然也是源于人们对于自我与他者之间存在的不同标准,对待别人时,人们总是有意无意的苛责许多,而面对自身的错误却宽容大度。所以,这道作文题,明面上让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正确评价他人的成功与失败,其实也暗含着对自我评价的反思。我们面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也存在着“差异标准”——人们习惯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身,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写作时,如果从自我的角度来反思社会中的这一现象,也是可以的。
疗妒汤将他人的成就归功于幸运或外力,又将他人的失意添油加醋地落井下石,是当今人们心理的常态。
善妒,好似是古往今来国人安身立命的哲学,当然,我所指的“妒”,并非是男女间情感上的纷争,而是伴随社会高速发展产生的弊病:人们的心态病了。
见不得别人青云直上,于是将好的照片归功于天价的高级相机;于是将他人辛苦取得的成就归功于“他有个好爸爸”……早已取缔的封建门第之见,竟又因国人病态的心理死灰复燃甚至于愈演愈烈。因为善妒,所以我们将他人的头悬梁、锥刺股假装视而不见,以安慰不愿努力而又渴望成功的自己。
善妒,不过是碌碌无为的小人的懦夫心态。想要天下掉馅饼,就不会想要努力;想要安慰每日浑噩度日的自己,就必然编排起成功者的家世背景。
想起宗璞开始小说创作时虽四处碰壁却也从未借过父亲冯友兰的名声以便投稿,她完全依凭自己的努力博得自己在文坛的一席之地。获茅盾文学奖后,没有媒体说“你写的不错是因为你的父亲”,更没有人介绍她为冯友兰的女儿,她的存在就是“宗璞”。
为什么国人不愿承认努力的重要性而是满脸讥讽地叫嚷着“拼爹”,又埋怨父母未曾给自己一个大富大贵的出身呢?
我認为,完全是由于“见不得别人比我好”,这种市侩又卑劣的嫉妒作祟。
《红楼梦》里,王道士戏谑地开出了疗妒汤,并言“妒”是治不好的,至死方休。诚然,也许男女之情里,妒确难消。可是在社会生活里,如果人们不再过分关注他人成功的结果,而多关注他人努力的过程,那么或许能改变一些病态的心理。
为此,我倒不妨开一方疗妒汤,以静己心,已静众人心。他人的成功,并非一夜间突如其来的好运,而是日日夜夜的磨砺与积淀。他人失意时,也不必冷眼嘲讽他个人的能力。有时,万事俱备后,东风若是不愿相助,亦难免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遗憾。
这方疗妒汤,以客观公正为药引,以平心静气为药材,以宽厚和包容为药底,辅之以自身的努力。必然绝痴心妄想,使妒无所遁形。
的确,“妒”是人性固有的恶劣心理,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医好这先天的沉疴。
不说了,朋友们,我先饮为敬!
寻找阿波罗
当余秋雨担心魏晋风流,士人精神不复存在时,便将它们形容成一种在时空上离我们遥远的绝响。而我则担心在“利己主义”“排他主义”盛行的今天,在理性的实事求是与感性的欣赏中达到统一的日神精神成为遥远的绝响。
“古之圣人,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而当今的人们,将优美的图片归功于相机,却对拍摄成果不佳的拍摄者肆意嘲笑,着实令我汗颜。
尼采曾提出阿波罗原则和狄俄尼索斯原则,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前者奉理性,客观实事求是为神祗,后者则沉迷于对个人欲望和感情的无限发泄。我想,当今的人们早已沉浸在变质酒神精神演化的自私自利、丧失欣赏他人的排他主义中无法自拔了,而将日神精神彻底抛弃在地下的酒窖之中。
究其原因,工具理性的无际蔓延与心理学所说的“暴露焦虑症”难辞其咎。
从客观角度看,工具理性的狂飙与人道主义的式微,将当代人推上自高自大的顶点。成功驾驭大机器与高科技的现代人,将一切好处加之“相机”,即工具的象征,并间接褒扬了发明相机的人类自身,为“自己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助威。
而从个体而言,“暴露焦虑症”的隐疾使人群惧怕在公共面前暴露缺点示弱。反言之,即惧怕他人展现优点而使自身处于弱势。其外化表现就是自私自利,利己排他,拒绝承认别人的优势。
对此,北野武将之总结为“嫉妒”。他在《红锵鱼》中说“他们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将自己变得更好,却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嫉妒,因为嫉妒比较轻松”。其实,拒绝赞扬他人与优化自我,正是鲁迅先生笔下“捧”与“挖”的关系,“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人们却总以为是前者省力。”
既然“排他”性,利己可以满足人们变态的心理达到良好自慰效果,那么这是否就是人之于世界的正确打开方式了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肆意嘲讽拍摄者而将佳作归功于相机的个体越来越多,从而汇合成庸众,世界的优化趋向将停止,甚至蜕化为“世界性退化”,人际关系亦会随之疏远乃至生出荆棘。
智慧的人们早已深谙此道,他们以身实践。宫羽田看出后起之辈叶问的闪耀遂将成功与之成全,张继科真诚祝贺马龙大满贯,而非将之归因于“球拍”;绿山墙的安妮积极发现一切美好并为自己有幸处于这般优秀的人事中而陶醉不已……我在这些勇于、善于、乐于发现他人的美好的美好的人身上,望见了久违的阿波罗。以理性客观的良知捕捉他人的闪光点,以真诚温和的笑语赞美这些闪光点,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身的人格魅力亦得到升华。
我想,这就是木心所说的“爱自己就是爱他人,爱他人也就是爱自己”的真正含义吧!
时代的荒原上浅草初生,庸人仍沉溺在批驳嘲笑他人的欢娱中自得其乐,而我惟愿寻得阿波罗,乘太阳车与之并驾,以欣赏赞美的姿态迎向人间。
前方
曹文轩在《前方》中说,人总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起先,我们乘着牛拉的车,从泥泞和山路中走出来,再换乘大车小车,最终跻身高楼和车流之间。我们期待着前方的路,学习奋斗,为了在万家灯火中有属于自己的一盏。自行车轮一圈圈转动,吹着口哨骑车的是那个憧憬未来的年轻人儿。慢慢的,年轻人的脸上多了一些老成,时间也如车轮一般转个不停,把自行车转得又老又旧。多了一辆汽车行驶在路上,里面是一个西装革履的人。好像我们终于到了想要到的前方。 但是,人们似乎还是不满意,在另一个地方,把车变得越来越快,把房子变得越来越高,车更快,更稳,可以去到更多的地方,可以越过高山和泥泞,那些我们已经不太去的地方,车可以去了。我们的足迹、我们的心却被这一方小小的金属笼子禁锢了,我们从泥泞中走来,从广袤中走来,從自由中走来,却走进了一方金属,水泥制成的笼子中。我们在此中兜兜转转,忙忙碌碌,乐此不疲。年少时向往的前方,就是在车和房子间切换的生活吗? 许多人在这个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车兜风,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个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了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 后来老成的人也累了,脸上生出几分无奈,开着车回山里的那个小村庄。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和路边的种种擦肩而过。不会有在艳阳中,在风雨中,在夕阳的余晖中,在月夜中吟诗作对的游子;我们看不到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为我们随时都可以出发,蜀道难也挡不住我们的车。我们的情感也随车一样飞驰,与自然擦肩而过,我们坐在车上,和心中的诗意越来越远。我们的先人一步步走过的泥土,被我们用水泥填平,被无数的车碾过。前方归家的路是如此平坦、快捷。车仿佛把我们的乡愁都变小了,千里之外,也不再是远方。 车让我们在路上这一过程变得没有意义,眼中只在乎前方。刘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证据》里说了句很有意思的话:“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前方的家,还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吗? 在车上的人,他们是要归家还是要远行呢? 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车上下来,慢慢走一走,走一走远行的路,走一走归家的路,不要一味地在意前方。你会发现我们的世界是那样的丰富美好,就像阿尔卑斯山谷中的标语牌说的那样:“慢慢走,欣赏啊!” 【作文得分】 67分。这是江苏高考最有文化内涵的作文之一。车文化意味着速度和前方,但却与家园相反。作者思辨着慢文化与快文化,希望我们的眼中不仅仅只有目的地,还有一路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