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中心城市怎样引领区域发展

2017-08-09刘治彦

人民论坛 2017年20期

【摘要】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城市层级与其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聚集力和辐射力成正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上升,除北上广深之外,国家各区域板块正在形成具有一定聚集力和影响力的大都市,这就是国家中心城市或称之为新一线城市。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 城市层级 新一线城市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国家中心城市在国家层面发挥着区域发展的引领作用

城市作为21世纪人类主要栖息地,是全球城市网络的组成节点。由城市区位、环境、历史、经济等因素决定的城市聚集力和辐射力,是判别城市层级的特征指标。聚集力主要是指城市对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资源的吸纳力,可以通过经济总量和人均GDP、交通枢纽地位、金融中心地位、实际利用外资情况、科研院所和人才的数量及质量等指标来衡量;辐射力主要是指城市对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影响力。

城市总是以一定区域腹地为支撑的,城市层级与其所驾驭的区域整体实力成正比。按照城市影响力,可以将城市划分为全球(世界)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等层级。按照行政等级来划分,有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包括计划单列市)、一般省会城市及地级市、县级市等。全球(世界)城市是指那些能够聚集、配置全球要素资源,形成全球影响力的顶级城市。目前,比较典型的全球(世界)城市有纽约、伦敦、东京等少数国际化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就是从国家层面上来看的区域中心城市,是国家各大区域板块发展的引领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离不开国家级的区域腹地,尤其是在区位条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人口规模、科教实力、交通联系、经济总量、产业发展、金融体系等方面应处于优势地位,这些也可以看作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步入了以城市为主体的城市社会。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6.1%,2016年比上一年度又提高了1.3个百分点,达到57.4%。预计到2030年前后,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基本完成城镇化高速推进阶段,步入成熟型城市社会,届时将涌现出若干座全球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

我国大城市在空间地理分布上呈现“三带九区”格局

按照2014年国家新颁布的城市规模等级划分标准,以及《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3》的数据,我国城区常住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城市有73座。其中,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有4个: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下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有5个:天津、广州、南京、西安、成都;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以下300万以上的Ⅰ型大城市有12座:武汉、沈阳、哈尔滨、郑州、长沙、长春、杭州、昆明、太原、大连、青岛、济南;城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以下100万以上的Ⅱ型大城市有52座(名单略)。

我国城市规模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城市规模与行政等级呈正相关。在73个大城市中,省会以上城市有34个,占接近半数;在城区常住人口大于300万的17个中心城市中,仅郑州、长沙为省会城市,其余15个均为副省级以上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和11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二是城市规模与所在区域人口总量呈正相关。如广州、深圳、成都、南京、杭州、武汉、青岛、济南、郑州、长沙、沈阳、西安、哈尔滨均为人口大省省会或计划单列城市。三是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截至2016年底,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重庆、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青岛的GDP总量均超过万亿元,而且北上广深达到2万亿元左右水平,江苏省拥有大城市数量高达8个。

根据空间地理分布,上述大城市可以划分为“三带九区”:一是北方城市带,共有大城市32个,其中包括三个城市群(带),即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济南、青岛、郑州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洛阳、包头、唐山、临沂、淄博、鞍山、抚顺、邯郸、烟台、潍坊、大同、保定均属于环渤海城市群;以哈尔滨、长春为中心的哈长城市群,吉林、大庆、齐齐哈尔属于哈长城市群;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中心的西北城市带,银川、西宁属于西北城市带。二是长江流域城市带,共有大城市29个,其中包括三个城市群,即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宁波、温州、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徐州、淮安、南通、盐城、淮南、芜湖均属于长三角城市群;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襄阳、南阳、衡阳、株洲属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以重庆、成都、贵阳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城市群,自贡、绵阳、乐山属于这一城市群的大城市。三是南方城市带,共有大城市12个,其中也包括三个城市群,即以广州、深圳(以及香港)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佛山、东莞、珠海、惠州这4个大城市位列其中;以厦门、福州为中心的闽三角城市群,汕头属于这一城市群;以南宁、昆明为中心的北部湾城市群,柳州属于这一城市群。

以国家中心城市为主体的新一线城市将促进城市均衡发展

上述各大区域中的大城市,并不都是国家中心城市,只有综合实力较强的各大区域首位城市或代表性城市才可能是国家中心城市。从这个角度来看,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传统一线城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外,天津、沈阳、哈尔滨、青岛、西安、重庆、成都、武汉、南京、杭州、厦门作为各大区域的顶尖城市,应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近些年,天津、南京、重庆、成都、杭州、武汉、青岛等城市被有关媒体评为新一線城市。这些城市大部分为副省级以上城市,其中天津和重庆为直辖市。这些新一线城市中,只有哈尔滨、长春和济南3个副省级城市未能进入。

事实上,所谓的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属于民间称谓,尚未纳入规范的学术术语之中。虽不够准确,但易于人们理解城市在国内外的地位与层级。它们的层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城市聚集力与影响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城市层级随着所在国国力上升而不断跃迁乃大势所趋。随着北京、上海、深圳(及香港)等城市开始向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迈进,成为国内超一线城市和全球城市,国内一些城市的地位也将得到提升,成为新一线城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一线城市的提法是成立的。

新一线城市,与目前确立的国家中心城市基本一致。新一线城市的崛起,是我国城市发展步入成熟阶段的标志,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志。事实表明,一个地区发达程度与区域内中心城市影响力成正相关,更与区域内发达中心城市数量成正比,或者说与区域内城市体系整体实力相一致。近些年来,我国国力的不断上升,主要得益于我国城市整体实力上升。不仅是北京、上海等传统一线城市发展较快,而且天津、重庆以及绝大多数副省级以上中心城市和东部地区的二、三线城市也迅速崛起,有力支撑了所在区域发展和国家整体发展。

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由于人口激增,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恶化、房价畸高、收入差距拉大等一系列“大都市病”,城市规模呈现负效应,亟待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这为新一线城市崛起提供了可能。由于新一线城市的城市职能与京沪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能够吸纳京沪转移出来的人才、产业和功能,成为全国各大区域板块的中心城市,并聚合所在区域各类城市,形成功能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引领区域发展,优化全国城市空间格局,实现均衡发展。政策制定部门应按照由东中西经济梯度带与南中北经济发展带交叉形成的“九大区域”格局,在全国均衡布局和科学设置以国家中心城市为主体的新一线城市。同时,要避免新一线城市重蹈老一线城市覆辙,建设智慧、绿色、人文的新型大都市。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参考文献】

①刘治彦:《我国城市区域发展格局与路径优化》,《中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责编/杨鹏峰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