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听得懂却不会做

2017-08-09高太爷

爱你 2017年24期
关键词:组块太爷老师上课

■ 高太爷

为什么听得懂却不会做

■ 高太爷

为什么老师上课讲的我们都懂,作业却不会做?因为在听得懂和做得出之间差了一个“最近学习区”。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有两种能力水平,一种是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即真实水平;另一种就是在老师帮助下达到的水平,即学生的潜能水平。这两个能力之差就是“最近学习区”,即可以挖掘的进步空间。

如何填补这个“最近学习区”?

老师上课讲的新知识、新问题,其实都不是单一的知识,而是一套知识,是很多知识点整合成的一个知识体系,认知心理学称之为“组块”。学习新知识的一个高效方法是类比,恰当的类比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可以将组块过程比喻为建房子,盖好的房子就是最终的组块。

老师在上课时,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一步步地建房子,包括如何砌墙、铺石板、盖房顶,并最终给我们展示了房子建好后是什么样的。我们作为看客,只要用心并加以思考,是能理解墙是怎么砌的、石板是怎么铺的、房顶是怎么盖上的,也能看明白整个建房流程,所以老师讲的我们能听懂。

然而真正做题时我们是要能够自己独立建出一套房子的——知道怎么建不够,还得能够建出来。真正到开始动手做时,我们就会发现各种问题,要把这房子建出来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不是做不到,而是你根本就没试着去做。事实上,尝试练习、独立解决的过程就是构建组块的过程。

如何高效地构建组块?认知心理学对此有非常系统的总结:

1.保持专注。学习新知识,是一个理解、记忆的过程,本质是在大脑中创造新的神经联结,并把新生成的神经联结和大脑中已有的神经通路(已掌握的知识)连接在一起,一旦分心则无法有效处理。

2.自下而上的学习,即理解、提炼、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如同拼图,把零碎的知识拼接成一个体系,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练习—理解—熟练”过程,所以,必要的练习非常重要。(仅仅理解某个问题的解法,不足以创造日后都能随时回想的组块,“灵光一现”的小突破不是扎实的真本事。课堂上理解掌握了,若不赶紧学习巩固,很快就会遗忘并难以理解)

这个过程只要多重复几遍,我们很快就能把问题搞清楚,随之而来的是一种爆棚的满足感,很多人因此沉浸在题海战术中,做题如有神助。

掌握新知识需要必要的练习量,但一旦超过一定数量,就只是在无效地“过度学习”,对深入掌握知识没有帮助。所以,要想深度地掌握知识、构建组块,我们需要间隔练习,即不奢望一次性大量练习掌握知识,而是分割开来,每天练习一点,几次之后就能牢固掌握知识。

但这样是否就构建完知识组块了呢?接下来怎么做,是决定能否成为学霸的关键。很多学生到此就停止了,甚至认为自己学得很好,但只要碰到考试,很快就原形毕露,为什么?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也是很多人读书读到“学富五车”但仍是个百无一用的书呆子的根本原因:知识不是拿来记忆的,也不是拿来理解的,而是拿来用的!

我们构建出的知识组块其实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不仅要能够造出来这个工具,还要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个工具解决问题!

所以,很多人学得好却考不好,这就引出构建组块的关键第3步。

3.自上而下的清点、梳理。我们要有一个更加宏观的视野和站位,经常俯视头脑中已经有哪些知识组块,每个组块都是干什么的,什么时候该用哪个组块解决问题。

最好的方法是将孤立的组块纳入更大的知识体系中。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交叉练习,即做完一定量的某个章节的习题后,可以切换到之前的章节去做几题,让大脑在不同的题型中进行切换。

其实还有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卡题集,将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困难的题目抄在一张张卡片上,随身放在兜里,偶尔抽出一张进行自我测试。这可以有效训练解题的宏观视角。

至此,知识组块真正构建完毕,知识不仅被掌握,更能被灵活应用,而“最近学习区”也理所当然被填补,个人的学习能力得到真正的开发和巩固。

学霸也就是这样炼成的。

(摘自微信公众号“高太爷” 图/千图网)

猜你喜欢

组块太爷老师上课
给老师上课的学生
大胆一点儿
那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
组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组块理论的解读及启示
盲区
客从何处来
试析“词汇组块”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馊主意
去镇上喝牛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