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步,都算数
2017-08-09肥欧娜
文-肥欧娜
每一步,都算数
文-肥欧娜
在招聘工作中有一句行话,说来不算好听,却也实在。我们经常把找工作的人或者是候选人叫做“萝卜”,把职位机会叫做“坑”,招聘圈里也常常会听到说“哎,我有一个坑,谁有萝卜给我吗”或者是“我有一个特别好的萝卜,谁那儿有坑吗”,不清楚的可能以为这个圈子在做着什么买卖。
这个说法其实最能直观地解释招聘:多大的坑就需要多大的萝卜,招聘官或企业所追求的是合适,而不是完美。做招聘始终在达到一种平衡或者是匹配,人职匹配、能力薪酬匹配,匹配好了,前期招聘就八九不离十差不多完成了。
我是一名HR,总是在几秒内就看完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我见过很多人211、985大学毕业,直入名企,一路升职加薪,也见过不少人一流大学毕业却工作不顺,多年收入只能赶上平均工资水平。和他们聊过之后才发现,除却选择方向,差异就在于他们曾经走过的路。
我之前面试过一个女生,学历一般、仪表干净,不管是看简历还是看到她的第一印象,都不算让人记忆深刻,但是沟通过程中却发现,她思路清晰、讲话不多但没有一句废话。后来得知她在大学自己策划过很多的活动,遇到困难都靠自己想办法解决,也算是经历丰富。后来她面试顺利通过,过来上班做的也是很基础的工作,但少有瑕疵,在试用期便开始升职加薪。
常会有应届毕业生问我,说看到公司的岗位职责,发现自己都不会怎么办?我通常会先问他们做过什么,最后再谈职位本身。有时候人们不会意识到,自己做过的事原来在面试中会成为加分项,稀疏平常、理所应当的曾经,在招聘官眼里,就变成了有价值的经历,自己也变成了可培养的人才。
中学物理课上大家都学过无用功,做招聘后才发现,所谓的无用功,只不过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最近几年各类跨界节目大火,演员跨界做歌手、歌手跨界演喜剧,从职业角度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转行。为什么他们可以转行,除却明星本身的光环,跨界过来的至少也是有一把刷子的。
周先生是我经手的一个成功的职场跨界人,他本硕均毕业于国内顶级学府,毕业后在一家世界五百强制造企业做研发,后来做销售。我当时找到他,提到一家地产公司缺人,令我惊讶的是,在制造业的他听到地产业竟没有排斥,而是耐心听我说完,表示有兴趣与高层聊一下。后来我了解到,他在前公司积累的资源人脉正好是地产公司特别需要的,对于他而言,只是一次能力新迁移,不过换了一种合作方式。之后,周先生顺利入职、上班,更巧合的是,因为平时热爱健身、擅长长跑,竟与地产公司老板的嗜好不谋而合,于是工作之余,和老板私下关系也甚好。
跨界的道路上,不管是明星还是普通人,都是走过好几条路的,并且每一步都没有白走,每一步都算数。步履踌躇,犹犹豫豫,别说跨界,可能连本职工作都难做好。
鲁迅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然而现代社会就业残酷,一条路走的人多了,到了自己这儿情况很可能就是无路可走。既然都无路可走了,若还是只顾着考虑公司发展、管理问题、待遇问题,这就显得有些不太明智,也许适时地停下加个油,补个力,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别因此觉得“走了弯路”,事实上,没有什么确定的“弯路”,多走几条路并非坏事。走的路多了,走的路远了,才能够更深刻地了解自己。至于不务正业、旁门左道在现代社会本来就不是贬义词,只要脚下的路走得不虚晃,不浮躁,都会变成人生的“养分”。
因为,每一步,都算数。
责任编辑:浮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