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思考

2017-08-08常研菲

神州民俗 2017年8期
关键词: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摘 要]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以均等化和标准化作为目标,力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整合和统一配送,但因文化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存在较大不同,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缺乏统一的载体,其主要因素是人,因此本文认为在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建设中应破除以往的观念,通过社会化和适度市场化等手段,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实现资源整合和利用,在大文化和整个社会大生产的背景下布局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生产和共享,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促进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实现,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馆总分馆建设之路。

[关键词]文化馆总分馆制;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参与

文化馆总分馆制以其对资源的整合利用以及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推进作用,以致全国各地争相试点,试图探索一条本土化的文化馆总分馆道路。嘉兴市、重庆大渡口区、張家港市等地区已经进行了试点,形成了不同的样板。

一、从总分馆制的起源看其实质

总分馆制最早来自美国的图书馆。为满足更大半径的居民对图书馆的使用需求,美国的公共图书馆以地方辖区为单位,按照人口和服务半径设置图书馆的分馆满足市民的需要,推进图书资源的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制定了统一的服务标准,市民可以通过一张卡,通借通还,就近获取服务,为市民带来了便利。美国的图书馆总分馆模式为欧洲很多国家所借鉴,如德国、法国、日本等,在这些国家。总分馆这种模式不仅能通过馆舍数量的增加,扩大图书馆服务半径和服务人群,最大限度地普及图书馆服务,也能有效地共享资金、设备设施、人力和文献资源,扩大图书馆服务的效益。

总分馆制通过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统一调配,达到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有助于实现均等化的资源配置,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和效能。

由此可见总分馆的实质是在资源的统筹基础上的统一配送,借以实现均等化、标准化的目标。

二、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中遇到问题

我国的总分馆制改革也以追求均等化、标准化为目标,但是中国的文化馆的总分馆制改革之路还存在着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发展理念以及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配送环节均存在一些现实的困难。

(一)文化馆服务缺乏统一载体。

文化馆服务不同于图书馆,图书馆以书为主要载体,通过对书籍的采购、管理、借阅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图书作为实物方便进行管理、配送和服务,图书馆总分馆通过统一采购、统一编、统一配送,通借通还,可以实现标准可量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存在很大差别,文化馆服务缺乏统一载体,文化艺术类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在一般情况下是人以及乐器、道具等物品,受时空限制比较多,不像书籍那样好配置,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也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配送提出了考验。

(二)地区文化资源禀赋、分布及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存在差异,标准化服务难实现。

各地的经济发展、地域特点、历史传承、文化特色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各地区文化资源在占有、使用方面在形式、内容上存在许多差异。以戏曲为例,京津地区京剧资源丰富、江南地区越剧资源丰富、广东则以粤剧资源为主。这些资源的分布与地域文化特色息息相关,如果作为公共文化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上也要因地制宜,不宜“一刀切”。

公共文化资源的分布不均。这一特点主要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其次地方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程度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公共文化资源集中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果没有做好规划,还会出现文化设施的重复建设和文化资源的过渡集中,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资源匮乏。标准化服务需要克服这种资源的分布不均的现状,协调地方利益,难度很大,也不现实。

(三)公共文化服务生产主体单一,生产效率低,无法提供充足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

公共文化服务生产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主体单一,生产能力有限,效率较低,成本较高,无法实现产业化运作,长期以来存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人为划分,界限明显,彼此之间的连通比较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罔顾市场风向标的引领,长期处于一种供需脱节的小作坊生产状态,产业链不完整,缺乏上下游配套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缺乏合作基础,难以维持长期可持续的合作关系,处于一种半封闭式生产状态,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样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群众多样性的公共文化需求。

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计效益,不问成本,财政投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发挥起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

(四)缺乏统一的资源整合平台。

每个地区、每个文化馆各自建设自己的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通过自己的信息平台发布信息,为公众查找检索提供了难度,而且网站建设的分散投入使得平台建设和维护费用重复投入,利用率不高,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缺乏统一的对外宣传渠道,分散宣传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与社会发展主流脱节,平台建设观念处于滞后状态。

三、对今后发展方向的思考

文化馆总分馆改革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契机,它需要理顺很多方面的关系完成凤凰涅槃式的飞跃。试点的推行情况决定着未来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文化馆总分馆制必须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生产能力,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完善的供需对接的配送体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用思想指导实践。

(一)广泛的社会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如果只依靠政府及其事业单位,在服务内容和形式上都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政府及其下属事业单位应明确自身角色,扬长避短,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担负起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者的角色,促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的社会化,政府部门在生产中所占的份额应该逐渐缩小,市场化的社会团体和企业以及艺术家个人应该纳入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的范围,鼓励具有较高生产能力和水平的营利性专业文化企业或机构生产公益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购买的方式进行收购,或采用委托生产、补贴、项目扶持、志愿服务、奖励等方式鼓励有能力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个人成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并建立由政府官员、相关专家和市民代表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决定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和补助事宜。endprint

(二)树立大文化观念,打破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之间的人为划分。

文化产业并不是和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相对立的概念。在良好的制度安排、健康的市场环境和有效的市场监管条件下,文化产业是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重要供给力量,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生产也应遵循投入产出机制,一般情况下,文化产业意味着现代化、专业化、高技术、高效率、批量化生产,生产效率高、品质有保证,具有较高的价值和竞争力,更能满足社会需求。公共文化服务承载着价值传承、宣传教育、公共服务、信息资讯、文化娱乐等多重任务,文化产业特性发挥得越好,上述任务才可能实现得越好。公共文化不可能脱离产业功能而存在。

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需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克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效率缺失。公共文化服务生产应该放在大的产业背景下来考虑,需要融入整个经济系统的运作,在整个经济环境下布局发展。

(三)建设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

纵观社会发展,许多资源整合平台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淘宝、京东囊括了零售界的半壁江山,滴滴打车、优步通过把私家车资源整合起来,构筑了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艺龙、阿里旅行、同城、携程等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一站式机票、车票、酒店、餐饮服务,越来越多的平台通过将零散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发挥了资源聚合优势。利用数字化手段连接了生产者和提供者,促进了整个业态的发展。

这些平台有着共同的特点:一是同类资源全国范围内整合(受地域性限制比较多的进行地域分类,如美团);二是全国范围推广。

未来公共文化消费平台建设应该与社会接轨,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打造统一平台并把平台做大做强,除了统筹公益性文化资源,也应把非公益性文化机构组织的活动和提供的服务纳入平台范围,把整个地区的文化资源分类发布,可以参考美团、大众点评、大麦等平台,做好地区分类,為本区域的居民提供文化服务一站式查询,增加关键词搜索,实现便民惠民,也可考虑建设国家层面的公共文化服务或消费平台,并探索与社会力量合作的更多途径,比如与营利性文化机构合作共同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向非公益性机构收取平台维护和管理费用,并通过平台完善经费运作,实现对费用的监管,为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筹措资金等。

(四)适当引入市场机制,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筹措资金。

营利与非营利的区别并不在于文化服务是否收费,而在于营利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私利还是为了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现在主要靠政府拨款,由于财政资金有限,成了束缚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政府部门应破除旧观念,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自生能力,公共文化服务只提供基本服务,但是现在很多文化馆站提供的服务已经远远超出基本的范围,这也是一种资源的分配不公,因此需要增加相关方面的研究,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对超出基本的部分进行适当收费。

适当市场机制的引入能激发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孔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国际经验及借鉴[J]. 国外社会科学,2015(02);

〔2〕刘君.财政分权、空间溢出与我国公共物品供给研究[D]. 南开大学, 2014;

〔3〕齐文杰.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的现状与进路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2015;

〔4〕李国新.整合资源 强化末端 突出综合 提升效能[N]. 中国文化报, 2015-10-22 (002);

〔5〕赵强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创新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作者简介:常研菲(1983--),女,硕士,馆员,现任职佛山市文化馆。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英国的高校自治与政府调控及启示
网络民粹主义近十年(2007—2016)的研究梳理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