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

2017-08-08程坤

吉林农业 2017年8期

摘要:杨树是我国北方人工林主要栽培的树种,本文对杨树烂皮病、杨树黑斑病、杨树叶锈病、杨树灰斑病等主要病害的症状识别、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阐述,以期为基层生产单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杨树烂皮病;杨树黑斑病;杨树叶锈病;杨树灰斑病

中图分类号: S763.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15.026

杨树是我国人工林造林的主要树种,因其速生,抗逆性强,在生态修复、城市园林绿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杨树人工林面积的扩大,病虫害发生日益严重,杨树人工林主要病害包括杨树烂皮病、杨树黑斑病、杨树叶锈病、杨树灰斑病等,主要虫害包括杨干象、光肩星天牛、青杨虎天牛、分月扇舟蛾等。本文对杨树主要病害的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阐述,以期为基层生产单位提供参考。

1杨树黑斑病

黑斑病能危害杨树的幼苗、幼树和大树的叶片,幼苗整个生长季均能受害,发病初期在叶背面出现黑点,进而扩大成黑斑,后期病斑相互连接成片,叶片迅速变黑、干枯死亡而脱落,受害严重时整株幼苗叶片落光,造成苗木死亡。幼树和大树黑斑病同苗木相比,病害发展速度较慢,对树木的生长造成影响。杨树黑斑病的病原菌为杨生盘二孢(Marssonina populicola)。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素,造林密度过大可诱导黑斑病的发生。对于黑斑病的防治,选育抗病树种可有效降低黑斑病的发病率;在育苗时要注意苗圃地的选择,特别注意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实行合理密植,及时清除枯枝落叶;黑斑病发生时,可用代森锌、嘧菌酯等化学药剂喷施防治,可取得显著效果。

2杨树叶锈病

又叫白杨锈病,主要为害毛白杨,也为害白杨派的其他树种和叶锈病杂交类型。杨树叶锈病主要在苗木和幼树发生,发病初期常常在幼芽刚刚萌动和放叶时,新梢上出现密集的黄粉堆,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展叶后黄粉堆多集中在嫩叶上。在造林地中,往往形成中心病株,再向四周扩散蔓延,受害严重的林分叶片卷曲早落。杨树叶锈病病原菌为杨珊锈菌(Melampsora rostrupli),其病害流行规律以幼林内中心病株的数量密切相关,病原菌以菌丝体状态越冬,翌年春天菌丝体生长并开始扩散。对杨树叶锈病的防治,结合病害流行规律,及时清除病害中心株是有效减少叶锈病发生危害的关键措施,在每年的发病初期,定期巡逻林分,发现中心病株后及时处理,剪除病枝病叶深埋处理;选育抗病树种,多树种搭配营造混交林,白杨派对杨树叶锈病高度感病,而青杨派和黑杨派则高度抗病;发现杨树叶锈病危害后,选用对锈菌高效的化学药剂,如三唑酮、戊唑醇等喷药防治。

3杨树烂皮病

杨树烂皮病国内广泛分布,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区均有分布,是世界性病害,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大片成林死亡。杨树烂皮病症状分为枯梢型和干腐型两大类,东北地区主要是干腐型,发生于主干和树干分支处,病斑处形成水渍状病斑,病健组织界限明显,发病后其病组织因失水干缩下陷,并自表皮下出现多数针头状的突起,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将近成熟时,突破上表皮,顶端露出表皮,呈黑色或淡褐色。杨树烂皮病的病原菌有性世代为污黑腐皮壳(Valsa sordida),无性世代为金黄壳囊孢(Cytospora chrysosperma)。杨树烂皮病4~9月均可发生,分生孢子角4月开始出现,5月中旬大量发生,7月份病害发生趋于缓和。8~9月又出现发病高峰,9月后停止发病。该病菌是弱寄生菌,因此衰弱、有伤口的树木容易发生烂皮病。对于杨树烂皮病的防治,应加强经营管理,培育杨树生长树势,提高寄主的抗病性,具体措施包括除草松土,消灭杂草;平茬更新和人工促进更新;实行合理的整枝,高强度的树冠整枝和整形可导致树势衰弱和更多的机械损伤,为病原菌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幼林和成林的整枝以逐年进行为宜;要注意防治枝干部害虫,如天牛、透翅蛾、象甲等;发现病斑后首先要做刮除病斑处理,同时喷施福美砷、五氯酚钠等化学药剂。

4杨树溃疡病

杨树溃疡病又名水泡型溃疡病,多发生在树干基部0.2~2.5米范围内,发病初期出现类似人体被沸水烫伤的水泡状,明显隆起,内部饱含水液,发病后期,在水泡之一侧或正表面出现小孔状或纵列状破口,向外流出水液,水泡下陷干瘪,受害严重的树木,树势衰弱,常并发杨树烂皮病等弱寄生性病害,促使树木迅速干枯死亡。杨树溃疡病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对杨树溃疡病的防治,首先要选育抗病树种,在大面积营造防护林或用材林的地区,应该特别注意选育适应性强,生长优质的抗病良种;在发病较轻或有条件的地方,可于每年4月份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进行树干涂白,可减轻杨树溃疡病的发生。

5杨树灰斑病

灰斑病发生在嫩梢导致嫩梢死亡变黑,俗称黑脖子,结果病苗成为一个多杈无顶的小苗。杨树灰斑病(Mycosphaerlla mandshuruica)的来源是,越冬后分生孢子的初次侵染来源,萌发后由气孔侵入寄主组织,灰斑病的潜育期为5~10天,发病后2天即可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病叶随落叶在地上越冬,次年春温湿度适宜时,开始侵染循环,在东北地区每年7月份发病,8月进入发病高峰期,先出现病斑症状,雨后发生枯枝病状,有的地区9月份病情更严重。杨树品种中,小叶杨、小青杨、钻天杨、青杨、中东杨、山杨等易感病。病害发生与降雨、空气湿度关系很大。杨树灰斑病的防治要注意林间的密度问题,密度过大容易发病;发病后要喷施代森锰锌、嘧菌酯等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J]薛国金,尤扬,黄光远. 园林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程坤,本科學历,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