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会山上的红色传承
2017-08-08翰鹏
翰鹏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在北京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这份史称《中英联合声明》的重要政治文件中,双方同意就为磋商香港主权交接有关事宜建立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在《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就许多问题进行了交流,达成了很多重要安排。其中关于香港驻军军事用地的未来安排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安排,驻港英军原驻守的39处军事用地中的14个,将在1997年7月1日起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接管,作为防卫用途。这也就是说,今天我军驻香港部队的军事设施中,大多数都是原驻港英军曾经使用的。这些营房建筑虽然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内部陈设与功能大多发生了一些改变。枪会山军营就是其中之一。
枪会山军营坐落在九龙佐敦地区,它东临香港理工大学,北侧就是常在香港本地新闻中出现的伊利沙伯医院。
这里如今主要驻守着两支部队,分别是驻香港部队医院和某装甲步兵营。来到装步营的营房前,记者发现这组意大利风格的建筑被维护得很好。驻香港部队干部介绍说,这两座建筑修建于1903年,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特区已将该营区内多座兴建于二战前的建筑列为历史建筑。在南侧的营房二楼,有一块写有连队荣誉称号的牌匾——黄土岭功臣炮连!
原来“红一团”的功臣炮连就在眼前!记者顿感兴奋,因为但凡知道一点关于八路军黄土岭战斗故事的人都能说出这场战斗的故事高潮——功臣炮连爬上悬崖,用4枚炮弹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
如今的黄土岭功臣炮连已经变身为一支现代化的装甲步兵连队。其装备也是驻香港部队最为人所知的明星之一——92B式轮式装甲车。
当记者走进这支英雄连队的宿舍时,连队正在进行队列训练。战士们以班排为单位在宿舍前列队标齐。他们整齐的军姿,现代化的装具,令记者难免会产生一种来到“阅兵训练基地”的错觉。
在征得连队主官的同意后,记者得以进入官兵的宿舍。只见这座意大利风格的兵营内部十分宽敞,连队官兵的床铺和个人物品摆放整齐。在宿舍内,还遗留有上世纪七十年代安装的中央空调,不过这些“古董级”空调已经不再使用。如今官兵使用的是近年安装的小型空调设施。每隔几个铺位的床板上还放有鼓鼓的背囊。为什么背囊要始终塞满放在这里呢?一位尉官简明扼要地回答了我们。
“部队始终处在战备状态,一有命令,我们拿上就会出动。”
英军撤离香港之前,枪会山军营驻扎的是廓尔喀运输团。然而营区内很多与我军生活作风不相符的设施已经被改作他用。比如功臣炮连所在的营房的一部分原来是英军的军官专用娱乐设施,如今它们已成为官兵的宿舍。在枪会山军营内的另一栋建筑一层,记者看到了很多手绘的老虎壁画。它们是驻扎此处的部队官兵利用业余时间绘制的,显示出独特的军营文化。
枪会山是因毗邻上世纪初佐敦道枪会所在地而得名。英军曾在此地驻扎多支部队。1914年英军在枪会山军营布置了数门十磅山炮(前膛火炮)用以扼守九龙半岛的南部海岸。如今这几门前膛火炮中的一门还在围墙内陈列。另一门在不远处围墙外的柯士甸道上陈列。
然而这里距离如今尖东到红磡一段的九龙半岛南端岸线足足有1公里之遥,而且不能直视维多利亚港。于此部署火炮,似乎并不能很好的发挥火力,这是为什么呢?
装步营主官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如今的九龙半岛比起一个多世纪前,已因为填海与土木建设发生了较大的地理变化,海岸线的位置有所南移。不过这里相对于维港略微高耸的地势,依旧可以看出此处作为军事设施的地理优势。
在黄土岭功臣炮连所在的意大利式营房建筑前,两条用红色繁体汉字书写的标语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们分别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与“发扬红军优良传统”。
“那两条标语是第一代驻港部队官兵留下的!当时使用繁体字,是为了方便入营参观的香港市民理解。”年轻的连长这样告诉记者。
在连队荣誉室,记者就看到了历年该营区组织的公众开放活动中,香港市民走过这段标语的照片。不过给记者真正的触动,还是来自于历代驻港军人代代相传的部队精神,它散落在营区的每个角落。
对于一支部队而言,精神的传承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它可以是一个番号,一个称号,一面旗帜或者一杆钢枪,一辆坦克。但在枪会山军营,记者见到的不只是一种、或是一个连队历史荣誉的传承。虽然身处资本主义的九龙,四周也被各种势力与诱惑包围,但这支英雄的部队依旧保持着红军的作风,依旧以抗日烽火中建立功勋的精神,坚守着传统,捍卫着光荣。虽然标语的历史不如营房久远,但其中凝结的历代驻港军人、历代红军团军人的嘱托,却比起上百年历史的建筑更贵重,完全不可取代。
记者这时想起了驻香港部队步兵旅在总结本部队时使用的一段排比句:“这是一支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这是一支听党指挥的忠诚之师”、“这是一支能打胜仗的威武之师”、“这是一支作风优良的文明之师”。
通过连续数天在该部的采访,记者深切的感到,这段话其实就是人民军队在履行香港防务过程中始终如一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