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女神王淑芳:一生择一事,用青春追逐“导航梦”
2017-08-08婉晴
婉晴
为理想,弃高薪加盟科研团队
1994年10月,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大四的王淑芳得到消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筹备组来北航招生。负责招聘的老师说,世界上当时只有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两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我国导航系统还处于空白领域。据招聘老师介绍,当时,我国使用的是美国GPS卫星导航系统,GPS有个S/A政策,叫选择可用性,就是通过人为对卫星信号加以干扰,关键时刻让你用不成。因此,中国亟需研发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避免受制于人。
招聘老师的宣讲,激起了王淑芳的满腔报国情。虽然还没毕业,品学兼优的她已经被一家外资企业提前录用。一边是高薪待遇的外企,一边是国家处于空白领域的北斗导航科研开发,王淑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成为系里108名毕业生中唯一参军的毕业生,开启了她用青春追逐北斗导航梦的艰辛历程。
大学毕业第二天,王淑芳便报了到,北斗导航科研团队设在一家条件简陋的招待所,连办公器材都凑不够,住宿条件也很差。
当时美国对GPS进行技术封锁,北斗系统建设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天基到射频、从基带到显示、从机壳三防到机芯每一个代码,她和同事们开始了北斗用户机的真正国产化研制。经过700多个日夜的攻关,1997年夏天,一个炎热的夜晚,王淑芳终于见证了第一台北斗用户机的诞生,这意味着他们研制的用户机将能接收北斗卫星信号了。
面对重大的技术突破,虽然彻夜未眠,第二天王淑芳仍兴奋得无法入睡。回到自己只有16平方米的宿舍,她平生第一次喝了瓶啤酒,美美地睡了一整天的觉。
用户机诞生只是王淑芳和同事万里长征走过的第一步。
我国第一代北斗采用双星定位技术。最初,王淑芳和同事将发射功率定为30瓦,这么强的信号对人体到底有没有损害?还能不能再降低?
带着这些疑问,王淑芳和同事开始对北斗进行全国测试。卫星信号容易受障碍物遮挡,必须把用户机放在敞亮的地方才能测试。炎炎夏日,一测就是几个小时,为了拿到最准确的测试数据,王淑芳连伞都不敢撑;倾盆大雨、鹅毛大雪,人们都会躲在家里,可这正是测试恶劣天气对卫星信号影响的最佳时机,王淑芳和同事也陪着用户机淋在雨中。
有一年冬天,东北下起大雪。为了测试下雪前后的数据变化,王淑芳和同事赶往黑龙江,连续蹲守了一周,反复测试和比较。测试仪器一冻就“罢工”,王淑芳就把测试仪器捂在军大衣里。仪器是捂热了,王淑芳却冻得跳脚。就这样,一连测试了几个月,他们终于获得了满意的数据。
王淑芳体重不到90斤,白天背着十来斤重的用户机跑来跑去,晚上还要加班加点整理数据,身体开始吃不消,心脏频发早搏。当时,测试正处在最关键的时期,她没理会身体的抗议。有一天,她突然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同事把她紧急送往医院施救。王淑芳醒来后,医生让她做24小时心率监测。就像做心电图一样,在王淑芳身上前前后后贴了一堆感应器,还在腰间挂了一个小盒子,强令她一天内不准外出活动。
想到单位实验任务繁重,自己却要在房间里待上一天,王淑芳哪里闲得住,何况她觉得挂个小盒子贴些感应器也不影响工作,于是就披了件外套,趁医护人员不备,偷偷地跑去工作了。第二天,医生来取她身上的监测结果,结果心率监测仪器失灵了。原来,王淑芳所背的用户机发射信号干扰了心率监测,小盒子白带了。王淑芳被医生臭骂了一顿。
王淑芳和同事的付出没有白费,经过努力,用户机发射功率从30瓦降到了安全指标区域,更重要的是为北斗系统建设和国家军用标准制定积累了宝贵的数据财富。
转业,让北斗进入“寻常百姓家”
28岁时,王淑芳被提拔为中國卫星导航系统主管设计师,全面参与二代北斗系统论证,32岁担任主任设计师,她既是两代北斗系统方案的论证者,也是4项国家军用标准的执笔者,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还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者等荣誉。
2007年,当王淑芳在北斗领域颇有建树时,她再次做出了人生抉择——转业到交通运输行业显身手。
当时,家人、朋友、部队领导对王淑芳十分不理解。其实,她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她认为美国的GPS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应用推广做得好,带动了后台产业链的发展。伴随着二代北斗卫星上天,我国北斗导航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追赶上了美国的GPS系统,这也意味着北斗本身的技术可创新空间不大,但有一个领域与北斗密切相关,那就是北斗的推广应用。
决定转业前,王淑芳做过一番精心调研,当时我国交通行业拥有1000多万辆营运车辆、十几万艘营运船舶,还有高速公路、航道、港口等基础设施,是卫星导航的最大用户。王淑芳决定转业交通领域,就是想让更多人享受到北斗带来的便利,北斗最终取代GPS,更是王淑芳的梦想。
起初,她对交通运输行业知识一片茫然,压力巨大。
那时,行业内也比较抵触,大家共同的疑问是:GPS用得好好的,为什么要用北斗?这一次,王淑芳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在北斗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今,北斗示范工程带动数百万台北斗终端和上千家北斗企业进入交通领域,实现产值上百亿元。通过北斗车载终端的应用,加上多方齐抓共管,重特大道路运输行车事故逐年下降。在王淑芳和她的团队看来,哪怕多避免一起交通事故,只要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他们的付出就值得。
工作中的王淑芳是个计划性强、能合理安排时间的人。有一次,一个重大项目的任务进入最后几天的冲刺阶段,团队大部分人都选择鏖战到凌晨两三点,唯有王淑芳没有熬夜作战。项目负责人怒气冲冲地质问她:“他们都工作到那么晚,你为什么不加班?”
當时王淑芳没说什么,过了几天,由于连续深夜加班,团队其他人白天哈欠连天,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王淑芳找到项目负责人:“看到了吧,他们是晚上干活,白天睡觉,完全打乱了自己的生物钟。”从此,负责人采纳了王淑芳的建议,针对下属制定了一条“不准加班”的规定。
母亲离世不在床前,推迟十年才要孩子
作为投身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建设的第一批大学生,王淑芳一生择一事,用青春追梦北斗,在她逐梦的过程中,背后的甘苦却鲜为人知。
王淑芳出身农门,当年靠着父母四处借钱读完了大学。毕业前,正当父母为女儿的前景感到高兴时,王淑芳却改弦易辙,选择献身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制,起初工资只有区区三四百元,家人有些想不通。
2007年,当王淑芳决定转业的时候,家人也想不通。王淑芳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能取代美国的GPS。现在,通过王淑芳和同事的努力,二代北斗完全可以放置在手表、手机中,即便是一代二代兼容机,也不过手机大小。
王淑芳做到了对祖国的承诺,但她内心深处,始终深藏着对父母的深深愧疚。
王淑芳的父母一生劳作,晚年体弱多病,王淑芳大学毕业后,父亲曾到北京看望女儿,由于工作繁忙,她只陪父亲去了趟天安门,就再也抽不出时间了。父亲看到女儿这么忙,在北京住了两天就回了老家。送父亲上火车时,王淑芳感到很内疚,父亲安慰她说:“丫头,忠孝不能两全,你为国家做事,爸能理解!”父亲回老家后,身体每况愈下,老人去世时,王淑芳匆忙见了父亲一面,安葬完父亲,第二天就赶了回来。
王淑芳的母亲身体也不好,当年过度劳累落下哮喘、肺气肿等病症,需要长期吃药。母亲病重时,正值北斗系统建设的关键时期,系统庞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分系统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大系统进度。
1997年冬,王淑芳往家里打电话,哥哥告诉她,母亲这几天病情加重,让她有空回趟家。当时,北斗用户机测试到了最关键时期,王淑芳知道母亲患的是老毛病,一到冬天就严重,到春天就会缓和,说不准就挺过去了。
抱着侥幸心理,王淑芳坚守工作岗位没有回家,直到有一天,哥哥打来电话,说母亲“走”了。王淑芳放下电话,泪水汹涌,遗憾无法弥补,她只能祈求母亲原谅她的不孝。
除了对父母心里有愧外,让王淑芳觉得对不起的还有公婆和老公。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怕有了孩子会在事业上分心,她就恳求老公把要孩子的事情往后放一放。
结婚十年,王淑芳始终没有怀孕的迹象,这其中的秘密只有老公清楚,不明就里的婆婆却急了,她甚至怀疑身材瘦小的儿媳没有生育能力,就不断给儿子施加压力,对这一切,王淑芳只能和爱人默默承受着。
其实,王淑芳也很喜欢孩子,每每看到别的女人幸福地挺着大肚子,她心里总是酸酸的;每次看到别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样子,她也很羡慕。因此,面对老公和公婆那殷切的眼神,王淑芳除了愧疚还是愧疚。她常常这样安慰自己:用户机就是我的孩子,再等等吧。结果这一等就是十年。
直到2005年,王淑芳才有了女儿。女儿不足2岁,她转业到交通运输行业,刚进入陌生领域,要熟悉业务,要跑项目现场,在高速公路光纤通信资源调研考察期间,3个月里她每天奔波于高速公路上,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直到现在,同龄人的孩子已经上了大学,王淑芳的女儿还奋斗在小学起跑线上。但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她觉得用自己的青春换来北斗的成功,让中国崛起,让世界瞩目,就是付出再多也值得!
人到中年,她最感到幸福的有两件事情,一是北斗导航系统在国防建设和经济、民生领域大显身手,另一件就是女儿健康茁壮地成长,自己能够陪伴家人,经营好自己的家庭,享受这来之不易的美好时光。
责编/樊婷
E-mail: fantingb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