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朝亮的经学生涯
2017-08-08林子雄
林子雄
人杰风华
简朝亮的经学生涯
林子雄
1933年9月29日(农历八月十日)中午,简朝亮先生在广州芦荻巷松桂堂逝世,享年八十三岁。时北京《燕京学报》以柯邵忞先生同年8月31日上午病逝北京,称“一月之间,顿失南北两大儒,此学术界所同深悼者也。……如简先生者,诚一代之经师也哉。”[1]简朝亮一生,研经论史乃至词章之学,撰写出版经学著作140多万字,为学界所推崇.。
一 读《孝经》始
简朝亮(1852-1933),字季纪,号竹居。广东顺德县简岸乡人。自祖父承德始旅居南海佛山镇。清咸丰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52年1月11日)简朝亮生。家庭极贫,僦屋侨居。5岁时偶拾得古书残篇,爱弄而藏之。7岁,“父布席于地以《孝经》教之,先生依膝下读焉。”[2]
清咸丰八年(1858)春二月,简朝亮入私塾。在学校里,老师讲的是四书五经,要求:“小子以熟读诸经为先务,程氏读书分年日程愿有参也。”[3]15岁时,简朝亮既诵《七经》,其父对此寄予厚望:“汝好读书乎,予一野人耳,今虽贫贱,终教汝读书,汝读书当蕲古人。予知富贵天定,不以富贵蕲汝也。且汝富贵若不义者,鬻文而拥厚赀,弄巧而弋高第,汝不如不读书之为瘉也。”[4]
清同治八年(1869),简朝亮自己也成了一位私塾先生,但他对此并不满意,终岁不乐,“以为救贫而教,不如食贫而学。” 是年除夕,简朝亮烧掉先前写的八股文,甘愿读书竹林,以读书研究为生。此后几年,简朝亮深居简出,手抄经义,埋头研究,嗜学逾挚,“筚门一席,昼则绎经义避竹林市声,既夜乃讽读,如是者三年”。[5]但在学习研究时遇到问题,却苦于无师可问。当得知粤东大儒朱次琦先生讲学礼山,清同治十三年(1874),简朝亮奉父命前往朱氏门下求教。
二 朱氏引导
朱次琦(1807-1882),字效虔、子襄,号稚圭,人称九江先生,是著名经学大师,清代广东经学,后人称有“东塾学派”与“九江学派”之分。孙璞(1883-1953)云:“咸同以还,朱九江传其九江学派而外,则为陈澧传东塾派。”[6]卢湘父(1868-1970)也说:“宜夫论者谓广东近代学术,以陈东塾、朱九江为两大派。”[7]从史实看,陈澧自清道光十四年(1834)被选为学海堂肄业生,后又任学海堂学长,任期长达27年,其所创立的学派自与学海堂一脉相承。陈澧在《菊坡精舍记》里说菊坡精舍“请如学海堂法,课以经史文笔。”[8]陈澧主持的菊坡精舍仍按学海堂的宗旨方法办学可知。
虽然有资料显示,朱次琦与陈澧曾是学海堂的学生和学长,其实朱次琦从未在学海堂学习和任教。简朝亮《朱九江先生传》:“及文达为相国,诒书卢制府选高才生肄业学海堂,于是选者十人,先生为举首,先生以疾辞不赴。粤大吏历年聘先生为学海堂学长,辞不就,仍虚位待之。凡二十余年,终不就。”[9]今天所见到的《学海堂集》收有陈澧文章10篇、赋4篇、诗5首,朱次琦并无任何记录。朱九江对由扬州学派主要学者之一、两广总督阮元创办、粤府支助的学海堂有些“不屑一顾”而自树一帜,可见其学术思想之独立。简朝亮正是仰慕朱氏学术地位和希望能像先生那样“修行读书”才去拜朱九江为师的。
在礼山草堂,朱次琦的教学宗旨为尊孔、修身和读书三个方面,学生注重学习“读书以修身博约”方法,其中包括经学、史学、掌故之学、性理之学、辞章之学,经学是“万世修身而治国家之要道”,史学“以证经也”,掌故是“自经、史逮当时之故实”,性理是“本乎经、征乎史、察乎异学他求者朱其性”,辞章是“酌经史文言而济当时”。由此可见,摆在首位的经学,无论在老师朱次琦的教旨,抑或在学生简朝亮的眼里都是至关重要的。
朱九江的经学“无分汉宋”。孙璞说:“盖先生学说,直追晚明,不落乾嘉诸儒之下,巍然自成其九江学派者也。”[10]朱次琦创立的九江学派又有康有为、简朝亮两个分支。[11]但学者普遍认为,首先是简朝亮承接九江学派的旗帜,其在学术上与朱氏一脉相承。[12]
三 开馆授徒
在朱九江处游学的同时,简朝亮自己在顺德莘村设馆授徒,讲学的内容以经学为主,其中以《论语》占的比重最大。读书堂草学子整理出版的《读书堂答问》一书,里面有256个问题,主要与《论语》有关。除《论语》,简朝亮还讲授《孝经》、《朱子》、《小学》、《大学章句》、《毛诗》、《论语》、《资治通鉴》“暨时务诸说”。[13]简朝亮说他讲述的《春秋》是“于古义获古文,是岁斯不荒矣。”[14]
清光绪五年(1879),简朝亮在广州六榕寺设馆授徒。同年冬十月二十九日,简朝亮丁父忧;两年后其母逝世,居丧如礼,弃馆不教授。清光绪十六年(1890)冬十二月,简朝亮在顺德家乡筑起“读书草堂”,次年春,“诸学子来读书草堂受学者众”。[15]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六月,简朝亮搬家到离广州八百里的阳山县留贤堂乡,当地一黄姓主人在将军山为其筑读书草堂。以后三年,有“自广州者七八人,自连州者二三人,合以阳山之士得二十余人”专门到阳山求学。[16]当时各地到阳山追随简朝亮的学生姓名可考者为鹤山冯春林、新会陈宝征、顺德梁少甫、南海李节文等,其中冯春林(字植深)因病死于将军山,简朝亮为撰墓志铭。
四 读书著述
简朝亮21岁成为南海县生员,刚入学,有人想买他考入县学的文章,遭到简朝亮的拒绝。他将此情回告父亲,其父曰:“汝不鬻文,予之志也。”[17]清同治十二年(1873),简朝亮第一次参加乡试,以后十五年间他屡试不第。清光绪十四年(1888)秋八月,广州乡试有一万多人参加,许多考生通过购买“誊录花卷”应试,以求一中。简朝亮认为这是投机取巧,并说:“吾乌能以君父命教之身,读书可爱之日,鸡鸣蓐食,逐逐而废,日随人后乎!”同年十二月一日,简朝亮在父母墓前发誓,从此绝意科场,兼力读书。[18]放弃科举考试后,简朝亮一心读书著述,著作等身。
早年简朝亮自号“竹居”,是承父命读书竹林之意。以后简朝亮将学舍命名为“读书草堂”,其读书志向在焉。今天能看到的简朝亮著作有《尚书集注述疏》、《论语集注补正述疏》、《孝经集注述疏》、《礼记子思子言郑注补正》、《毛诗说习传》、《酌加毕氏续资治通鉴》《读书堂答问》、《读书堂集》等。
1.《尚书集注述疏》
清光绪十九年(1892)秋九月,简朝亮开始整理《尚书》。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正月七日,完成《尚书集注述疏》(又名《尚书述草》)三十五卷。简氏在序文中说:“今之为尚书者,其诬有三焉。东晋伪古文,其诬一也;书序孔子作,其诬二也;执汉学之失,其诬三也。”简朝亮对《尚书》是情有独钟,待发已久。“自维固陋少之日,手写《尚书》,缀而读之。迨游九江朱先生之门,时讲习之。若有寤者,既不自休,博稽《尚书》,家言朴学,可观其义,犹将待发也久。而乡居草堂,与诸学子辩难,而令钞所属草者八年。旋以时义旅于阳山之将军山,与诸学子居山堂,夙夜从事,如居乡时者又三年。百为皆废,终食不忘,胥勉勉乎!《尚书述草》盖自草创以来既十有一年矣,所以艰屯无悔,必蕲草毕者,自以读书报国,愧非其才,惟素所习孔子之书,或犹可竭力于斯,无忝君父之教云尔。”[19]简朝亮将自己对《尚书》的注疏看成是上对国家、下至父亲的回报,所以他竭尽全力,希望能做到最好。
简朝亮著《尚书集注述疏》
《尚书集注述疏》完成后,校刊出版再用了五年。当时简朝亮在阳山,他将书稿送回广州城,请学生代为校对,学生还为此筹集出版经费。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尚书集注述疏》终于刻成面世。简朝亮在是书《后序》中说:“呜呼!治经之事岂一日乎哉!诸学子而校刊《尚书述草》焉,则五年于斯,率僦居广州城,集同门千金以次刊者。其草则自阳山山堂,八百里月邮以至,皆旋定而旋发也。始手书诒校者曰昔程子为《易》传其草不遽以授人,有问者则曰尚冀少进乎,迨寝疾而后授之,此其慎也。朱子为《论语集注》《孟子章句》先后得其草者数刊之,则见其数改之其将没而犹改之者则所为大学诚注文也。朱子岂不欲如程子邪世变愈大非刊之则其草难存不得已也。……盖《尚书述草》历十有五年,而朝亮则今五十有七也。愿与诸学子为心力之为,志乎古而观其深,韩子有言:‘终身而已矣’。”[20]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以下简称“中山馆”)所藏《尚书集注述疏》是三十二卷卷首一卷卷末二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20册。全书77万多字,书后附《读书堂问答》一卷,扉页后有“门弟子离读校刊”。
2.《论语集注补正述疏》
简朝亮十分重视《论语》。他说:“《论语》之经,《六经》之精也,百氏之要也,万世之师也。”[21]为补正包括朱熹在内的古代学者对《论语》注解,简朝亮在完成《尚书集注述疏》之后,即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始著述《论语集注补正述疏》一书。清宣统元年(1909)四月,简朝亮注释《论语》至“三省”章。次年又考《论语》“公山弗扰、佛肸”二章。[22]1917年冬,《论语集注补正述疏》撰成,前后用了近10年。
今天所见的《论语集注补正述疏》,多无注明版刻时间,故不少书目著录为“无刻书年月,约宣统间读书堂刊”(《贩书偶记》)或“清末刻本”(《广东文献综录》)。其实,是书的出版与简氏完成的时间相距甚远,皆因《简先生年谱》里有:“辛酉岁(1921)先生年七十有一,是岁《论语》、《孝经》述草校刊毕,各附《答问》一卷,校刊《礼草》亦毕,诸学子校刊者五年,盖兵燹间奔走之难也。”[23]今中山馆藏《论语集注补正述疏》十卷,应该是1921年以后的刻本,18册。全书近59万字,书后附《读书堂问答》一卷,扉页后有“门弟子离读校刊”。
3.《孝经集注述疏》
清末民初,政权交替,社会动荡不安。简朝亮说过去他的老师朱九江讲学是以孝为行,今天他也希望能够以孝治天下。他称《孝经》是“导善而救乱之书”。1917年,当他成《论语集注补正述疏》一稿后,便打算编撰出版《孝经集注述疏》,“由是考于古义,酌于今时,多彻宵起草。”[24]1918年秋,《孝经集注述疏》撰成。中山馆藏《孝经集注述疏》一卷,1921年刻本,2册。全书4万6千多字,书后附《读书堂问答》一卷,3.7万字。
4.《礼记子思子言郑注补正》
1919年秋9月,简朝亮写《礼记子思子言郑注补正》一书,对《礼记·子思子》进行补注。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人称其为“子思子”。孔伋幼年之时直接学于孔子,亲受孔子教诲,得其真传,成为孔子家学和儒家学派的正宗传人,是战国前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去世后,子思继续从曾子那里学习孔子的思想。子思的学术思想继孔子、曾子,下启孟子,在先秦儒家的学术传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关于“子思子言”,即孔伋之言论,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注释。简朝亮对郑玄所注《礼记》中的“子思子言”进行补正,其中辨析“子思子言”并非全是孔伋的,有些是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的。中山馆藏《礼记子思子言郑注补正》四卷,1921年刻本,3册。全书9.5万多字。
5.《毛诗说习传》
1921年,简朝亮回到出生地佛山,居再泮书屋。时族人请他主持纂修《简氏家谱》。期间,简朝亮向同宗的简菉盈、简菉持讲授《诗经》。此简氏姐妹边听边记,最后录得《毛诗说习传》一卷。简朝亮《毛诗说习传序》里说自己50岁的时候曾打算写一本《毛诗集注述疏》,现在两位女学子既有此收获,故喜而为之序。《毛诗说习传》,虽书后有“捐刊版存读书堂”一行字,但由“顺德简岸读书草堂门人”编写的《简先生年谱》却未有提及,或是书只流行于佛山当地而已。中山馆藏《毛诗说习传》一卷,1921年刻本,1册。全书1.6万多字。
6.《酌加毕氏续资治通鉴论》
古代学者重视经学,也关心史籍。朱次琦以“经明其理,史证其事”说明经、史关系之密切。简朝亮避居阳山时,曾在给学生的信中谈到自己正在整理司马光的《资冶通鉴长编》:“予在山堂,日释今文,所有之书凡一言一义所宜搜者,如司马氏《通鉴》长编之例,先录而存之,俾稿不得遗。今既释者十之七焉,明年当脱稿矣。”[25]
1931年春正月,简朝亮考虑到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每为“臣光曰”之论,但清毕沅(1730-1797)的《续资治通鉴》缺此,故取清同治年间江苏书局补刊毕氏原版《续资治通鉴》“酌加其论,而论后附辩说焉”。[26]此时的简朝亮已经80多岁,他对弟子们说:“我今已年过八十,仍然孜孜不倦地为《续资治通鉴》加论,未知有生之年是否能完成此书。但我的这些史论大多数都是发前人所未发,是足以留传后世的著作。若果到我死的时候全书未能写就的话,请将我所完成的部分编辑出版。”1933年,简朝亮为《续资治通鉴》撰论至“建炎二年,汪伯彦知洪州”时逝世。1936年,其弟子将《酌加毕氏续资治通鉴论》一书刻刊,是为简朝亮绝笔之作。中山馆藏《酌加毕氏续资治通鉴论》八卷,1936年刻本,4册。全书9万多字。
五 循礼终身
简朝亮以读书为志,一生贫寒,与杨氏结婚时,因担心无力回礼而不敢通知他人。学舍课室多靠别人出钱兴建,著作也靠学生为其集资出版。清末民初,简朝亮的言行得到政府及时人的肯定和赞扬。清光绪十八年(1891)冬十月三日,樊学使以先生学行奏闻曰:“究心学术,志洁行端,笃实沈潜,淡于荣利,是庠序中不可多得之士。”特旨以训导选用。[27]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二月,礼部以宜师礼奏聘简朝亮为礼学馆顾问官。清朝官员的两次推举,简朝亮均以疾辞,在他眼里训导、顾问等职都在读书著述之下。
民国4年(1915)秋八月,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派人来广州拟聘请简朝亮,却久不得其门。1916年春三月,在袁世凯手下的赵尔巽任清史馆主编,曾致书简朝亮,拟聘其为清史纂修,亦遭拒绝。1917年春二月,广东省省长朱庆澜称简朝亮为“一国之望”,派人四处打听简朝亮住在哪里,有何著述。顺德县县长奉命至简岸乡下寻访,结果是只知道简朝亮著有《尚书集注述疏》,却始终找不到简氏本人。[28]
简朝亮一言一行,悉循礼法,自奉甚约,布衣芒鞋。简氏读书著述,精力绝人,讲课时声如洪钟。每日晨起,端坐一室,几案书策,秩然有序,手书口诵,未尝或辍。至夜复帷镫诵绎,往往达旦不寐,研精覃思,数十年如一日。[29]70岁时,“目光如童时,观小字书不辍。”[30]1932年秋九月,简朝亮等从佛山搬至羊城芦荻巷松桂堂,继续在这里著述教学。
1933年夏六月,简朝亮患病时仍“以人心风俗为忧”。同年秋八月十日,先生卒于松桂堂。九月初四日(1933年10月22日),简朝亮归葬顺德简岸乡。有人在广州西门看到其出殡仪仗队前面是一面大鼓,有铭旌亭用红缎金字,上书“故清征士简竹居先生之灵柩”等字,用全白绸扎成亭宇4座,红绸奠亭,内挂简氏长衣立像,道貌岸然。其灵位有穿白袍者四人扶之,轿前引以提炉,香烟缭绕。执绋者有四五百人之多,前行者为学生,多着长衫,穿洋服者仅一人。[31]以简朝亮当时的身份,其葬礼仪式可谓甚简,葬礼全程没有奏乐,这符合简氏生前“丧礼不用乐”主张的。在51年前朱九江逝世时,简朝亮就提出:“丧礼不用乐!今之丧礼用乐,夫乐,乐也。岂人死而乐之乎!……助葬者执绋可也,慎无用乐,敢先之。盖丧不用乐,昔闻之夫子也。”[32]简朝亮尊孔从礼,乃至终身。
注释:
[1]《悼简朝亮柯劭忞先生》,《燕京学报》第14期第261-262页,1933年12月。
[2]《读书堂集·简先生年谱》,1934年刊本(以下略)第1页。
[3]《读书堂集·简先生年谱》,第2页。
[4]《读书堂集》卷七《大圃先茔表》。
[5]《读书堂集》卷三《婚礼上朱先生书》。
[6][10]孙璞《粤风》,《广东文征续编》第二册第527页,香港广东文征编印委员会1987出版。
[7]卢湘父《康简知名》,《广东文征续编》第一册第433页,香港广东文征编印委员会,1986。
[8]陈澧《东塾集》卷二。
[9]《读书堂集》卷六《朱九江先生传》。
[11]卢湘父:“九江之学,又有康、简两支。”语见卢湘父《康简知名》。
[12]孙璞说:“(朱九江)先生门弟子甚众,而褒然能接其道统者,首推顺德简朝亮。”语见孙璞《粤风》。
[13]《读书堂集》卷三《复三水黄仲蔚书》。
[14]《读书堂集·简先生年谱》,第4页。
[15][27]《读书堂集·简先生年谱》,第8页。
[16]《读书堂集》卷七《冯植深墓志铭》。
[17][18]《读书堂集》卷七《大圃先茔表》。
[19]《读书堂集》卷五《尚书集注述疏序》)。
[20]《读书堂集》卷五《尚书集注述疏后序》。
[21]《读书堂集》卷五《论语集注补正述疏序》。
[22]《读书堂集·简先生年谱》,第15页。
[23][30]《读书堂集·简先生年谱》,第17页。
[24]《读书堂集》卷五《孝经集注述疏序》。
[25]《读书堂集》卷二《再寄草堂诸学子书》。
[26]《读书堂集·简先生年谱》,第18页。
[28]《读书堂集·简先生年谱》,第16页。
[29]《读书堂集》卷首《简先生年谱》,第20页。
[31]1933年10月26日广州《国华报》《简竹居先生殡仪》(幻斋)。
[32]《读书堂集》卷三《师丧致朱世兄书》。
(作者单位:广东省方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