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2017-08-08丁凡平
■文/丁凡平
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文/丁凡平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要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2015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民委一份简报上批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不仅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还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绝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不使一个人掉队,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所有人群全部实现全面小康。
这是唯物史观在我国民族工作实践中的体现和深化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朴实而大众化的语言,反映了深刻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方向。
从理论而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的实践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我国民族工作中的具体贯彻。
从实践而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让全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具体目标就是全面实现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即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从国内民族关系看,就是在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体现在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上,就是要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不仅是对当前我国民族工作“两个共同”主题和根本任务的形象概括和具体要求,而且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贯彻到我国民族关系理论上的集中表达,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这一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的中国化、大众化、通俗化诠释。
这是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现状而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即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习近平总书记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与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比喻成“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因此,我们不可能设想一个大家庭实现小康,而其中一些成员没有实现小康的现实存在。
中华各民族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中,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国内各民族存在发展差距这样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近年的发展来看,民族地区经济增速虽然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地区差距仍然较大;民族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薄弱;社会事业得到全面推进,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仍然较低;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发展面临的生态制约仍然明显。
这种发展上的差距,既反映在我国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也反映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根据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城镇化率仅为32.84%,分别低于汉族20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平均只有8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地区具有集“六区”于一身的特点,即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再加上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64%的这一特点,从中不难看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既有发展的优势,又有贫困面大这块短板。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和民族地区的突出特点,既深刻反映出我国民族工作具有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和全局性,又使我们得到了一种共识:即没有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的全面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既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现状和特点的准确把握,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的民族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精准脱贫,确保各民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地区和农村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全国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脱贫是突出的一块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水平。全面实现小康,就是说56个民族都要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但不可能是同一个水平的小康,底线要求的标准就是到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要全部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
因此,要如期达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底线,是我们党和国家今后几年一定要啃下的一块“硬骨头”。
首先,继续促进和落实民族地区发展的差别化支持政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必须与各自地区的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要强调政策的针对性,如我们已经在坚持和推进的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特色村寨等,均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差别化支持政策。只有这样,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才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所有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贫困人口掉队的重大举措。要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预定的期限内全部达到底线标准,不留死角,如果通过扶贫措施不能全部脱贫的,要通过社会安全保障措施兜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既是对我们党和国家民族工作近期目标的新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理的时代性反映,更是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的深刻体现。
(作者系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