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学生扮演某一角色在语文课堂中的时机要求

2017-08-07陆锡炯

资治文摘 2017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

陆锡炯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候会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某一角色,结合教学环节的设计来展开教学。本文将以笔者教学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西门豹》为例来谈小语课堂中社会角色置换与介入对课堂氛围的影响。

【关键词】学生;扮演角色;语文课堂;时机要求

一、前言

“角色”原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但人们发现现实社会和戏剧舞台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即舞台上上演的戏剧是人类现时社会的缩影。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领学生置换成社会角色,带着这样的社会角色进入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提升,课堂氛围会更融洽。笔者以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西门豹》为例来谈小语课堂中社会角色置换与介入对课堂氛围的影响。

二、小语课堂当中社会角色扮演的选择要求

在教学课文时,选择怎么样的社会角色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角色要贴合文本的内涵,与文本主题相符;二是小学生愿意接受这样的社会角色并进入课堂。比如笔者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西门豹》时,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一)导入新课环节应逐步连接社会角色

教学伊始,教师引导学生:小朋友们,你们预习过第26课《西门豹》的课文了吧?好,我们来看下你们的预习情况,请看大屏幕,完成2道判断题:1)《西门豹》这篇民间故事的主人公是西门豹,另外还写了巫婆、官绅头子、官员们及老大爷等人物。()2)这篇课文还写了河伯是一個漳河的神,非常灵验。()请选择。第二个判断题完成后,引出话题:师:判断得不错!通过课文的提前预习我们也知道,西门豹最后是惩治了巫婆、官绅等坏人,但文章没有详细写当时西门豹心里是怎么判案的,对不?这节课我就请小朋友们当当判官,与现在的判案的法官差不多。我们一起跨越时间隧道,来到公元前446年到公元前397年这段时间,越过历史长河,去看看巫婆、官绅,去审一审2000多年前发生在战国的这场骗局。

(二)让学生以“判官”的社会角色进行跨越时空的判案

师:作为判案,我们不能轻意下结论,得仔细看看案件的经过。那么,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要判案,文章的字都要认识,都要会读。读完后,进行微课展示教学“灌溉”。学生写后,教师寻找学习习惯好,字写得漂亮的照片,然后请学生评价一下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要注意。

这些环节的教学,全都以“判案”为主线,该教学的前半部分,我们让学生当“判官”,这一社会角色符合文本的内涵,与文本主题相符;从课堂观察来看,小朋友也非常愿意接受这样的社会角色并进入课堂。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逐步“判案”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氛围非常融洽。

二、社会角色在小语课堂使用的时机与份量

社会角色主要分为“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等类别。在人教版《西门豹》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担任判官这一角色,是属于不自觉角色、规定型角色、表现型角色,规定了“判官”这一角色,重点不是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课本剧的表演,也不是让学生整节课都当判官。所以这里的社会角色在小语课堂当中的使用时机很有讲究:

第一,上课伊始需要将社会角色置换到学生身上,让学生获得对学习与课堂的期待感与神秘感;第二,社会角色在课堂教学环节过渡的时候发挥作用;第三,教学中的社会角色往往体现在主问题提出时的多次明确,让学生不至于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与语段后忘记了自己担任的课堂当中的“社会角色”。比如《西门豹》一课教学,教师运用社会角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表现为这样的一些时机:

时机之一:2000多年前这场大骗局的经过我们了解了,现在就要重点来判案了:巫婆与官绅头子在这场骗局当中,到底谁是主导者?到底谁是主谋?来,你再默读一下课文的第1-9自然段,划划有关句子,边划边做批注。

时机之二:你们说到底谁是主导者,谁是主谋?你说是巫婆,对啊!她肯定有问题!你说是官绅也有问题!对,这都是巫婆和官绅合伙、他们沆瀣一气搞出来的事情,对不对?一个巴掌拍不响,对吧

时机之三:揭示案件背后的真正原因。各位判官,到底是什么驱使他们与巫婆同流合污,欺压百姓?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出卖良心,剥削百姓?到底是什么让他们知法犯法,祸害苍生?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他们这样做呢?(世界上有什么东西)

时机之四:根据时机自由选择写话。案件查明了,请选一位人物写一两句审案感言:巫婆啊巫婆,你的心真(),()。官绅头子啊官绅头子,你的心真(),()。

我们可以发现,“判官”这一社会角色不全是整节课口口声声提到的重要角色语汇,而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线索,最重要的教学时间、学习时间安排的份量都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训练。

三、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中让学生置换与介入某一社会角色,完全不是为了表演的需要,学生不用全然进入角色本身,不用深刻理解特定角色的不同需要、动机、价值观、态度,个性和意志力。学生当的社会角色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愉悦课堂氛围,提高参与课堂的期待感,促进语言文字、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恰当的时机获得高效地训练。

【参考文献】

[1]王天喆。语文教科书中人物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分析——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为例[D]。安徽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学生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追求快乐的语文课堂
快把我哥带走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