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企孙:中国79名院士之师,以之身微芒照亮天下

2017-08-07

世纪人物 2017年8期
关键词:叶企孙清华科学

科学兴邦,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艰辛付出,科学家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为祖国的科技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是科技界的领跑者,是不平凡的英雄。我们只知道中国科技界有“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有“原子弹之父”王淦昌,有“航天之父”赵九章,有“光学之父”王大珩,知道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却不知道他们与这位“培养大师的大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人,就是中国当代物理科学宗师,原清华大学首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叶企孙。

今年是叶企孙119岁的诞辰,距离他逝世已经过去40年。在这40年的时间里,他的名字曾一度被时代所遗忘,很庆幸刚刚逝去的30年,我们重拾这位老人留给后辈的宝贵财富,他一生不菲的成就就像是夜空中的繁星,散发出无限的光芒,让我们感受着他的人格魅力。穿越时间的长河,我们遥望这位伟人的一生,有太多的起起落落,千回百转,令人不胜唏嘘。

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勉好学

叶企孙原名叶鸿眷,号企孙,1898年7月16日出生于上海,这是书香门弟,也是官宦之家,祖父是清朝的五品官吏,父亲则是一位博学的举人,也是一位教育家,精研国学,曾受清政府派遣赴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创办新式学校,致力于现代教育,先后在几个学校担任教师、校长职务。在叶父的严格教养下,资质聪颖的叶企孙进步神速,小小年纪便修得了一身儒雅气质。得益于父亲的开明思想,少年叶企孙在攻读传统经书的同时,也开始接触到西方科学文化及应用,“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

7岁时,母亲突然病逝,丧妻之痛使父亲也身染重病,于是父亲早早立下遗嘱,以作后代的“修身” 指南:慎择友、静学广才、行已俭、待人恕、勿吸鸦片、勿奸淫、勿赌博、勿嗜酒、勿贪财。这份遗嘱被他视为,父亲留给他一生最宝贵的遗产,他精心珍藏,一生奉行不渝。

1911年初, 清政府将原来负责派遣留学生的游美学务处改为清华学堂,并開始招收学生,未及十三岁的叶企孙,在敬业学校尚未毕业,便在父亲鼓励下,毅然报名投考。凭借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学养,13岁的叶企孙成为清华学堂的第一批学生。那时的他,即使在群英荟萃的清华园,仍是其中的佼佼者,刚进清华不久,他就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座右铭:惜光阴、习勤劳、节嗜欲、慎交游、戒烟酒。在清华求学的五年里,叶企孙通过系统而正规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现代科学基础,培养起浓厚的科学兴趣。课余,他广泛阅读科学书籍,自觉培养作为科学工作者所具有的基本技能。

青年叶企孙

二十世纪初叶,“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等口号在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颇有市场,在清华求学的叶企孙无疑也深受其影响。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受尽西方列强欺凌, 叶企孙时常为此而忧愤。当他看到“欧美洋货倾销中国市场,而国人仍在轩睡,毫无自振之精神”, 他犹感痛心。他将中国落后的原因归咎于中国实业不振,而实业不振是由于科学在中国之不发达。中国科学落后的现状,父亲的中体西用观,这一切都促使他立志去西方学习自然科学,然后用科学来振兴祖国,他的选择得到了父亲的赞许和支持。

1915年,我国的第一个科学社团一一中国科学社成立,消息传来,叶企孙立即仿效,他和同学刘树墉等人一起筹办了清华学生科学社。他在拟定的科学社草章中指出:“本社宗旨在集合同学籍课余之暇研究实用科学”,并要求社员做到:“ 一、不谈宗教;二、不谈政治;三、宗旨忌远;四、议论忌商;五、切实求学;六、切实做事”。他献身科学的决心从中可窥一斑。在他们的努力下,学生科学社在清华园内非常活跃,以后延续多年。早期清华毕业生中有许多人在选择专业时都受到了科学社的影响。

在清华园的学习生活很快就结束了,1918 年夏,叶企孙顺利通过毕业考试,被派往美国留学。10月,他乘坐轮船,渡过浩瀚的太平洋,抵达新大陆,进人位于美国中北部的芝加哥大学,直接插入物理系三年级学习。人学不久,他写信回国向“父亲大人” 报告了他到美后的第一印象:“美国学生早上上课,手拿面包,边吃边赶,匆匆忙忙,分秒必争,做事爽快,不见拖拉疲塌景象。”叶企孙有刻苦求学之志,很快就适应了校内的紧张气氛。

1920年6月,叶企孙从芝加哥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当时留美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一般要换一两次学校,其一想增进对美国社会的了解;其二想更广泛地接触美国学者,多熟悉一些学术机关。叶企孙也不例外。1920年9月,他转至美国东部,进人哈佛大学研究院, 从师著名物理学家W.Duane和P.W.Bridgman进行实验研究。叶企孙获博士学位后,原计划再留美一年,做一些实验研究,但因父亲年事已高,盼他早日归国。于是他放弃原来打算,于1923年10月告别美洲大陆,取道欧洲回国。

在欧洲,他游历了英、法、德、荷兰和比利时五国,参观了一些名胜古迹、博物馆、美术馆和一些高等学校的物理研究所,拜会了这些国家的物理学界同行,于1 924年3月回到上海。在美国留学五年,叶企孙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实验物理学家,而且在美的经历和对欧洲的考察,在他头脑中牢固树立了学术独立和学术白主的观点,这一观点在随后的若干年内顽固地左右着他的思想和行动。

踏足三尺讲台,桃李满育天下

1923 年3月,叶企孙应聘执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物理系,开始了他半个多世纪的教育生涯。在南京东南大学,他任教三个学期,觉得只是“对教育工作的初次尝试”。他先后讲授了力学、电子论和近代物理,自我感觉良好,看来教育工作很合他的口味。然而,不久东大发生赶校长风波,叶企孙不愿介入,适逢北京清华学校创立大学部,1925年9月,他离开东大,应聘前往清华任教。

1932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全体职工合影

多年来,无论教学行政工作多忙,叶企孙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坚持登台讲课。他讲课略有口吃,而且语调也没有特别吸引人之处,然而他对物理概念的透辟理解给学主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讲课颇有研究性质,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他的学生王大珩所曾这样评价他的授课特点:“在思路上,叶老往往讲出我们看书不易领会的要点。他不是通过内容的堆砌来讲授,而往往是通过提纲掣领式的讲述,整个课程的基本概念、框架结构就都有了。在这点上,他所有的学生大概没有不推崇他的”。

他讲同一个课题,每年所举的例子都不相同,甚至不同班次的都不相同,因为他总是要在自己的讲义中,随时补充进最新的例子和最近的发展成果。这种授课方式,很接近国外那些高水平的教授。他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制作改造实验设备,他相信这样培养的学生有创造力,不然只会花钱去国外引进设备,而中国恰恰是缺乏科学研究的传统,学风崇尚清淡,而鄙夷动手,他的物理系有自己专门的工厂,他的学生虽然是念物理理论,可车床、刨床、钻床等技能也无所不能。

课堂之外,他经常邀请清寒学子到家里做客,那些年,在他的住所里,能听到的尽是他与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他会将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小本本上记录下来,正是因为他对每个学生的细心观察,他总能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精心点拨,并结合祖国需要,找到学生们未来,最为适合的发展方向,人们都说:他比学生自己还了解学生。抗战期间,西南联大教授,都挣扎在饥饿线上,他却硬是省出生活费,买糖果糕点招待来听课的全体同学。在狂轰滥炸中,他鼓励联大的学生们:困难是暂时的,抗战一定会胜利,你们要锻炼好身体,将来为祖国争光!

他曾在看了当时初中文凭的,华罗庚的数学论文后,力排众议将他提携,让原本在店里算賬的华罗庚,当上了算学系的助理研究员。我国数学界从此,多了一个闪亮世界的星辰。后来华罗庚每当提起恩师,总是激动,而深情地说:道及叶企老,不觉泪盈眶,他对我的爱护是说不尽的。

钱伟长历史、国文满分,数理化英语合计却才25分,可他却被破格录取,他经常指引钱伟长不要着急,能学好文史,也一定能学好数学、物理。正因为他,中国又多了一位物理大师。

李政道在西南联大考试的试卷,是由他批阅的,答得非常漂亮,本应只扣2分,可他却故意多扣了15分,因为他知道李政道不重视实验,他希望能借此提醒李政道自己的短处所在。而当联大得到两个赴美留学的名额时,他力荐当时才读大学二年级、年仅19岁的李政道,这在当时引起一片轰动,而这个决定,也彻底改变了李政道的人生。李政道后来经常回忆说:叶师不仅是我的启蒙老师,更是影响我一生科学成就的恩师。他在西南联大给我的教诲和厚爱,对我后来在物理学研究方面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钱学森也是他的门生,钱学森本是来学习铁道机械工程的,经受他的引导,才改为航空工程。考虑到钱学森在国内,学的是铁路机械工程,出国留学却是航空工程,他就特地安排钱学森,在清华大学补修航空专业,还让他直接住到自己家里补习。这才有了后来闻名世界的中国原子弹之父。

王淦昌是个热血青年,1926年3月18日,清华、燕京和女师大的同学们,向北洋段祺瑞政府请愿,游行队伍走到天安门,竟遭军警开枪镇压,许多学生都牺牲了。那一天,王淦昌也去了,好在没什么危险平安回到学校,可当他看到王淦昌身上的血迹后,一向寡言少语温良平和的他,突然激动万分地大声斥责:谁叫你去的?你知道现在大学生很少,你能够进大学,成为国家的人才,将来成为国家很重要的人才,为国家做贡献,你这么白白去送死干嘛?说着说着,他泪如雨下……看着泪流满面的老师,王淦昌感到很内疚,说:从那一天起,爱国和科学紧密相关,从此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决定了他后来一生的道路。

叶企孙常对自己的学生们说:“我的课上的不好,对不住你们,但你们放心,我给你们找来的老师,绝对每一个都比我强。”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你争我夺,文人之间更是有相轻的毛病,很多事情搞不起来,都是消耗在内耗上面。可清华园在他的带领下,教授们都团结一致,不分你我。他一手打造的清华物理系,这座恢宏的科学殿堂,以他一贯的科学救国思想,运筹帷幄,筚路蓝缕,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完成了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的储备。从他门下走出的科学家几乎都成为了,中国各科研行业的拓荒者与奠基人。

第一位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中国人,是他的学生林家翘。第一位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的中国人,是他的学生戴振铎。在世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是他的得意门生。“中国卫星第一功臣”赵九章,也是他的学生,“两弹一星”的元勋中,13人与他有师承关系,9人是他的弟子,他一共培养了79名院士。叶企孙可谓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门生撑起中国科学界的半边天!

时代风云变幻,晚景凄凉奈何

解放前夕,在蒋介石的迁台名单中,叶企孙也赫然在列。梅贻琦向叶企孙探询他的去留问题,叶企孙说,清华办学本来就置身于政局变迁之外,过去这样,以后也会保持这一传统。国民党的走与不走,与清华园无关。叶企孙回绝了国民党,决意留在清华。那些年里,各种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但叶企孙因为没有进行正面对抗,平安地度过了十几年。

叶企孙铜像

十年动乱开始时,叶企孙尚未受到冲击,仍在坚守着教学岗位。然而,好景不长,1967年6月,叶企孙被怀疑汉奸、特嫌,被捕入狱,关押时间长达一年多。谁也不知道当时,他在关押期间里都发生了什么?等到1969年他被放出来时,已经完全变了个样,昔日神采奕奕的翩翩公子,神情麻木,犹如一具行尸走肉,腰已弯到90度,小便失禁,双腿肿胀如小桶,脚肿得也穿不上鞋……

1969年,又因实在找不到证据而送回北大监督改造。他原来在镜春园的教授房子被没收了。教授待遇也被取消了,每月只有50元的工资,他住进了一间又黑又破的房子。在北大这所著名的高等学府里,他再次失去了自由,每天过着囚犯般的生活。

在那个人性毁灭的时代,他以坚韧的毅力顽强地支撑,从不因委屈而向任何人倾诉。他的看法好像是:世界上和历史上冤枉的事情很多,没有必要,感叹自己的人生,宁可时代负我,我决不负时代!也许他已尝够了这一世的世态炎凉,这个世界,他毫无留恋……1977年1月13日,在寒冷的冬日里,一代宗师叶企孙,孤身惨淡地告别了这个世界,终年79岁……直至弥留之际,他还意识模糊地,喃喃念道:回清华,回清华……

大师般的他宛若消散的烟尘,从此被彻底遗忘,不为人知。所幸十年之后,洗尽冤屈,终得平反。1992年,王淦昌、王大珩、吴健雄等在内的,127名海内外著名中国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此举也算是叶企孙遗愿的一种实现。

叶企孙一生未婚,亦无子嗣,他把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他以身之微芒,照亮天下,在中华大地播撒无数种子,为我们留下了最丰厚的遗产!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的名字——叶企孙,这个曾被时代抛弃的伟人,而后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猜你喜欢

叶企孙清华科学
李政道的考卷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清华,北大,我来啦
科学拔牙
破规矩也能成方圆
实践叶企孙先生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