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灌区灌溉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7-08-07刘春艳
刘春艳,郭 涛
(太原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山西 太原 030002)
灌区建设
汾河灌区灌溉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刘春艳,郭 涛
(太原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山西 太原 030002)
综合阐述了汾河灌区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产权制度建设、灌区管理模式转变、优化科室结构、人事制度改革、水价制度改革、灌区信息化建设等几项改革措施,为灌区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汾河灌区;灌溉管理;改革
汾河灌区是山西省最大的自流灌区,总土地面积13.70万hm2,设计灌溉面积9.97万hm2,占山西省总灌溉面积的10%。灌区位于山西省太原盆地,灌溉着太原、晋中、吕梁3市、11个县(区)、58个乡镇、488个村的9.97万hm2土地,并担负着向太原钢铁公司和太原第一热电厂的工业供水任务。由于较好的水土资源,汾河灌区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是山西省主要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山西省太原市农副产品的主要产地。
1 灌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灌区的国有资产和水资源完全国有,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的产权制度造成灌区政事不分、权责不明,建设、管理、使用相脱节,国有资产缺乏有效的管护和维修;政府管理权力相对集中,农民参与程度较低,经济机制不灵活,效益不高,水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水费价格偏低,灌溉水浪费现象严重;管理单位人员膨胀,不合理的成本增长较快。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2 灌溉管理与改革
灌区作为农业的基础设施,是水利产业的一部分,不能重建设轻管理,更不能只建不管,只有建设和管理双管齐下,才能提高灌区的硬件和软件实力,才能使灌区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1 产权制度建设
灌区的国有资产按性质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公益性的国有资产由灌区管理部门运营;经营性的国有资产实行承包责任制,采取企业运营,隶属于企业。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立以各种形式的农村用水合作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采用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盘活水利资产,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正确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灌区建设,解决建设与管护维修资金不足等问题。
2.2 灌区管理模式转变
建立“灌区+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的新型灌溉管理模式,在灌溉运行中逐步完善用水户协会的各项管理制度。灌区供水通过干、支渠分别进入乡村一级管理的斗、农渠。灌区管理部门负责渠首、干支渠等骨干工程的管理、使用和维护;用水户通过推选代表组成用水者协会,协会参与水价的制定及水费的使用,负责斗农渠及田间系统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协会发动用水户参与投工维修斗农渠,为用水户协调解决用水纠纷,保证用水户的权益。组建用水者协会正确有效地行使协会权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民主管水的自理能力,并在灌溉节水及水费收缴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2.3 优化科室结构
面对大型灌区经济实体薄弱,机关有人没事干,基层有事没人干的特点,本着“充实基层一线,壮大经济实体”的原则,在机构改革中,除了保证行政、人事、财务、劳动等方面管理所必须的机构外,可结合灌区的专业特点,发挥经济实体的作用,成立如灌溉排水发展中心、综合经营公司、工程咨询与维护公司、灌溉试验站、农业科技开发中心等。各部门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充分调动各经营实体的工作积极性,使灌区向工业、城镇供水领域拓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水的经济价值和综合效益。利用灌区范围内的水土资源,开拓经营思路,在解决富余人员分流问题的同时,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弥补水费收入的不足。
在灌区专业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应发挥灌区在工程管理、建筑物维护方面的专业优势,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专门从事灌区工程维修养护,以降低运行成本,使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适应内外部形势要求,面向市场求得发展。从而逐步推进“管养分离”,提高工程管理质量的目标。
2.4 人事制度改革
灌区应以提高工作效率、搞好用水管理和工程管理为中心,加大人事劳资制度的改革,调整专业管理组织的人员结构,从人员、技术、福利待遇上向基层一线倾斜,鼓励机关职工到基层工作,在精简机关工作人员的同时压缩基层管理人员,充实基层工作技术力量,减员增效,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灌溉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行。
人事制度改革,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双向选择。
分配机制改革,实行业绩与报酬挂钩。保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酬,绩效挂钩”的新机制,实现灌区经济整体推进、个人收入与单位效益紧密结合的新理念,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5 水价制度改革
水费是灌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灌区自我维持,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主要保障。我国现行的灌溉水价远低于供水成本,水价制度的制定要在总结灌区原有水价计收情况的基础上,按照工程的运用功能,明确受益户应负担的费用,大力推进灌区水价改革。打破当地农民用“国家水”“福利水”的陈旧观念,增强农民节水意识。水价制定充分考虑用水户的实际承受能力,做到灌溉前预测供水成本,灌溉结束后按供水成本核定水价,由物价部门颁发许可证,通过国家灌溉用水补贴,浮动水价、阶梯制水价等办法,促进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
在水费计收上可采取预收水费、以次收费、优先交费、优先配水等水费计收办法,采取收费一票到户,减少收费中间环节。灌区计费点设在斗渠口,由灌区专设的支渠管理人员和用水单位人员共同施测、计量,由供用水双方签字进行水费结算。
2.6 灌区信息化建设
建立灌区用水管理系统。利用信息采集系统的水情、雨情、墒情等监测数据,根据汾河灌区用水的实际情况和用水调度的特点,结合闸门远程控制,完成需水分析、来水分析、配水调度等三大部分功能。通过对用水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利用计算机系统解决传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强度,使灌溉用水管理趋于规范化、科学化。
建立灌区水费计费系统。传统的水费计费完全是人工的,存在着工作开展慢,收支不透明,数据查询检索困难等问题。灌区水费计费系统根据具体的收费业务流程和结算管理对象的不同,分为管理局子系统、管理分局子系统以及管理所子系统(包括用水协会,乡村代收机构)三部分。各系统间可以通过局域网进行信息共享访问,基础数据下载和业务数据上传。增加灌区水费收缴的透明度,让农民及其他用水户花钱放心,增加水费的收缴率。
建立灌区的电子政务系统,包括公文、档案、人事、财务、公众信息等。根据业务需要,建立公文流转、档案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公众信息服务等系统,满足灌区全方位的办公自动化需求。
汾河灌区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过程中,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目前已完成了2008—2010年信息化试点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信息中心机房建设、VPN网路建设、渠首闸门自动控制与视频监视、渠道水位流量监测、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应用软件研发、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等,实现了水情监测、水量、流量计量等自动化、网络化。实践证明通过信息化试点建设,灌区运行更趋于安全、运行成本有所降低、节约灌溉用水效果明显、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3 结语
在认真总结近几年灌区管理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灌区定性、定员工作,及早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起符合《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有政策保障的管理体制和经费来源,夯实灌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S274
C
1004-7042(2017)06-0024-02
刘春艳(1980-),女,2001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
2017-04-09;
2017-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