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阳桥环境景观特征及整治策略研究
2017-08-07张哲源
张哲源
(四川农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泉州洛阳桥环境景观特征及整治策略研究
张哲源
(四川农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泉州洛阳桥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桥梁史领域被誉为简支梁桥的杰出代表作[1],与北方的赵州桥齐名于世[2]。但是,在古桥保护中,发现该桥与周边景观环境不协调。在对洛阳桥景观环境、历史风貌及演变趋势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洛阳桥的景观环境整治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面向水域、陆域进行景观环境综合整治的方案,为我国古桥景观环境的保护与整治提供参考。
洛阳桥;水域景观;陆域景观;环境整治;古桥保护
0 引言
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古桥是历史,是科技,是文化[3]。但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许多古桥及其周边环境遭到破坏。如何更加有效地保护它们,处理好古桥保护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是各个城市发展中关注的重要问题[4,5]。
泉州洛阳桥又称万安桥[4],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竣工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它是泉州古城区东北10 km处的洛阳江入海口的平梁式大桥。该桥整体由花岗岩砌筑,桥长731 m,宽4.5 m,呈南北向。桥北接台商区洛阳镇,南连洛江区桥南村,是贯通泉州至福州,并远达江西、浙江腹地的交通要道,也是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洛阳桥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其筏形基础、牡蛎固基建造技艺具有突出的科学技术价值,代表了宋代造桥的最高技术,对宋元时期建筑及相关艺术、对中国海外贸易繁荣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吴英在《中国石桥》一书中对洛阳桥的筏形基础予以高度评价:“这是我国建桥工程中的又一重大发明,也是世界桥梁中的首创”[5]。1988年,洛阳桥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3月至1996年10月,国家文物局组织对古桥进行了修缮;1996年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多年来,有关部门比较重视古桥单体的保护,重视在该地带内有形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建设,但对于其他活动包括道路、围垦、红树林种植等活动不够关注,甚至很少干预,管控工作有所缺失,致使古桥景观环境风貌不容乐观(见图1、图2)。
图1 洛阳桥东侧景观现状图
图2 洛阳桥西侧景观现状图
2 洛阳桥景观环境特征
2.1 洛阳桥历史景观环境特征
洛阳桥位于洛阳江入海口,此处水面开阔,一桥横跨南北,形成气势磅礴的“有山、有海、有桥”的景观特征。洛阳桥历史景观特征主要表现在“两岸依山、中托巨石”。该桥建于洛阳江入海口两岸陆地距离最近的位置,中洲凸起的巨大岩石又是天然的桥墩,还有“水阔五里、深不可址”的河口景观,既突出了洛阳桥的宏伟气势,也烘托了古人在建造这一工程奇观时的艰险。
历史上由于经济、科技等因素限制,古桥两头的村落大都为低层建筑。古桥两头的山体景观特征明显,房屋立面红砖白石,屋顶为红瓦博屋顶,与桥相连的道路路面宽4~7 m,适合人行或马车行走。
2.2 景观环境的演进及趋势
在自然、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洛阳桥历史景观风貌被极大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2.2.1 水域景观环境特征
(1)自然岸线变化与人工围垦开发
在宋代迄今上千年的时间里,由于泉州主城的人们在宋元时期率先对晋江沿岸区域进行围垦,致使晋江、洛阳江下游的纳潮量、水体流向等发生变化,河口泥沙的自然淤积以及人为围垦开发,岸线逐渐内缩,江口形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洛阳桥的历史景观造成较大改变。其中,人工围垦开发对河口岸线的变化影响最为显著,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用地用水都通过围垦来解决,更是极大地改变了洛阳江口的岸线、水体及整体景观风貌。
(2)红树林的生长与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泉州湾河口湿地开始种植红树林,由于洛阳江河口具有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温度、盐度、潮汐浸淹、水质等,红树林生长繁茂,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理学意义。2003年9月,整个泉州湾河口湿地被福建省列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的红树林集中分布在桥东南侧滩涂,呈南北纵长分布,按照福建省批准的自然保护区规划,洛阳红树林功能区包含244.28 hm2的核心区和109.78 hm2的缓冲区,红树林成为洛阳江口滩涂湿地中占绝对优势的植物种群。河口地带的淤积为红树林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红树林的生长又进一步促使淤积发展。
2.2.2 陆域景观环境特征
(1)选址特征的弱化。古桥南侧的岩山、西南侧清源山,北侧尖山与洛阳桥的景观联系地带原来为农田,近年来这些农田变成了城市,高层建筑林立,原有第一重山的山脊轮廓线部分被隔断,古桥的选址环境特征被弱化。
(2)桥头建筑风貌的演进。部分民居保留了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传统民居或西洋风格的民居,部分村落建筑为新建建筑,建筑外观为白色砌砖,部分层高超过三层。
(3)连接古桥的通道景观的变化。历史上的石板路或素土路面,由于行车等各方面的需要,近年来基本采用了混凝土路面,这与周围环境特征极不协调。
3 洛阳桥景观环境整治策略
3.1 总体目标
洛阳桥是中国古代桥梁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工程技术价值和艺术景观价值。对洛阳桥及其周围环境实施全面、系统的保护,其总体目标为:既保护文物本体,又保护构成洛阳桥景观环境的山水要素,保护洛阳江河口生态环境,确保文物价值可以永续传承,维系“有山、有海、有桥”的地理环境特征[7],并在与古桥相连的街区形成比较完整的环境景观风貌。
3.2 规划对策分析
保护古桥必须认真分析古桥的整体空间环境,以保存历史环境为前提来实现文脉继承、特色保持和景观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讲,文物古迹脱离了它植生的历史环境,其价值就会受到损害[7]。
3.2.1 水域景观规划
针对洛阳桥周边水域淤积严重、影响水域景观的现状,对泉州湾至古桥长达13 km流域范围内进行纳潮量等综合分析[8]。研究结论表明:洛阳桥下游的红树林如果不控制其增长,会使桥下滩面泥土密实度提高,更不易被水流侵蚀,破坏涨落潮通道,导致水流改道,易冲刷桥墩;下游滩面高程提高后,会使洛阳江上游行洪不畅,并导致桥下水位壅高,而当水位升到一定程度后,上托力和水流动力会破坏桥面,导致桥体失稳。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与洛阳桥文物保护的需求是有较大程度契合的,但也存在一定的矛盾。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要求维护红树林,红树林对河口淤积的促进作用又极大地改变了洛阳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的河口景观环境。当红树林生长繁盛后,甚至会引起河口水流和水量变化,导致桥墩冲刷,桥体失稳等,危及古桥本体安全。这些契合与矛盾为生态保护和文物保护的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规划依据文物保护范围及保护要求,视域分析、历史景观分析的结果,提出重点修复区、一般修复区、建议修复区等不同强度要求的水面景观修复区。规划提出远期北至洛阳大桥(324国道),南至保护范围南边界(距洛阳桥桥体550~1 000 m),东西分别至现状岸线,总面积115.44 hm2。
3.2.2 陆域景观规划
(1)对彰显“古桥有山”的自然环境特征提出了要求,要加强对大桥两头建设区域的建筑高度的管控,显露桥南岩山、北侧尖山亭山,让这些自然山体地形与古桥共同组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古桥景观,远期实施降层、加盖坡屋顶等办法进行整治。
(2)对于与古桥连接的通道,规划遵循了历史记载的状况,对道路铺地进行界面装饰,塑造一种有历史沧桑感的交通空间,同时加强绿化,选择小叶榕、黄槿等适宜树种进行补植。
(3)建筑景观考虑延续闽南传统建筑的式样、高度体量、材料、色彩等要素,保持原有的空间形式,形成具有闽南特色的独特的建筑景观风貌。
3.3 景观环境整治的内容
从当今世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先进做法来看,保护的对象不再限于文物本体,已经扩大到它周围的建筑环境、自然环境,并延伸到环境中的各个组成元素。本次整治基本上可以让人感知到历史上较为完整的自然景观风貌特征,同时,与古桥相连的街区、村落的景观风貌也得到了有效整治。
3.3.1 河口清淤工程
对桥梁本体东西两侧各60 m范围内进行河道清淤,确保涨落潮通道通畅;在洛阳桥文物保护范围内和红树林保护区以外的范围内,时刻保持水面出露;在洛阳桥文物保护范围与红树林核心区叠合区域内,采取定期疏苗措施减少红树林密度,并保持水面淹没红树林枝干的景观特征。为保证古桥下的风景,古桥以下海域控制水深至85基面下3.5 m,可使得在最低水位情况下,仍能有0.10~0.2 m的淹没深度。
3.3.2 房屋整治工程
洛阳桥两岸建筑遗存保护、传统风貌传承等是保护与整治的核心。桥北洛阳古街原来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自古以来当地就有“二里桥三里街”之说,这也足见将桥与街作为整体的认识。街区沿街建筑都为砖石结构,本次整治采用立面保存的办法组织实施。桥南村落的建筑高度、风貌受到严格控制,总体高度控制在三层9~10 m。对于传统建筑,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修缮,组织清理维护,补全立面残损部分,安装传统样式的门窗;对于超过高度控制要求的建筑可实施降层、整治等措施;对于现代建筑,对其外观进行全面整治,以白石和红砖为主要色调来控制整个保护区,平台顶部增设宝瓶式女儿墙;对于桥头广场、蔡襄祠、家庙广场等重要节点周边的临时建筑、搭盖予以清除。
3.3.3 市政管线工程
通往古桥的路面恢复采用旧石板材铺砌,石材的色彩与桥相协调,恢复宋时期的场景。管线工程还整理了建筑立面电线,在建筑檐口、侧立面等隐蔽区域集中布置。
3.3.4 街区优化工程
整治注重维护原有街区、村落良好的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注重生活和内涵的延续,寺庙祠堂继续其原有的用途和功能。桥南原有村落不再是单一的居住功能,还包括民俗文化展示馆、底层商店和民宿旅馆等。同时开辟了更多的停车场和公共绿地,总体上提高了环境质量,引导空置的房屋充分利用起来,鼓励家园共建,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使得城区的保护和修护和谐地适应现代生活所需的各种步骤[9]。
4 结语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由文物建筑向历史地段、街区不断地拓展,从注重单体保护发展到注重文物周围整体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协调。洛阳桥于1993年至1996年组织了本体维修,2017年实施景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的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次环境景观整治策略从江河流域和古桥历史环境入手,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与判断,总体性地提出了景观环境整治的一系列对策,整体性地进行了整治,并极力恢复这个地区良好的景观环境风貌特征,既有效地保护了文物,又让周围的环境品质总体上得到了提升,片区内的建筑空间更加有效地得到利用,使整个地区文化更具魅力,更具活力和新的经济意义。
致谢:本文写作得到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傅晶先生、泉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谢志猛先生的帮助,谨表谢意!
[1]郭旃.泉州洛阳桥修缮报告[R].北京: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2010.
[2]卢新宇.三余载巧匠修胜迹,九百年古渡逢盛世[N].人民日报, 1996-10-21.
[3]贾学正.谈我国目前古桥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J].山西建筑, 2011,37(35):152-153.
[4]郭唯,袁书琪,李晓.福州古桥文化资源特征、保护及开发利用初探[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6,21(2):55-58.
[5]杨晖,张雪梅,姜雪丽,等.无锡古桥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保护研究[J].江南论坛,2015(12):33-34.
[6]杨玉柱,许言,等.泉州洛阳桥修缮报告[R].北京: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2010.
[7]崔广柏,张其成,孔俊,等.泉州市洛阳江河口综合治理方案研究[R].南京:河海大学.2016.
[8]傅晶,任远,于文洪,等.洛阳桥及其环境整体保护与发展规划[R].北京: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2016.
[9]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U44
B
1009-7716(2017)07-0152-03
10.16799/j.cnki.csdqyfh.2017.07.045
2017-03-16
张哲源(1996-),男,福建泉州人,本科在读,专业为园林建筑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