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里的风雅三恋

2017-08-07林文钦

城乡建设 2017年14期
关键词:古镇

■ 图 / 文 林文钦

古村名镇

同里的风雅三恋

■ 图 / 文 林文钦

水巷行船

我对同里的情感,仿若对一位优雅女子的暗恋。

置身于众身江南古镇中,同里好比“天然去雕饰”的大家闺秀,透着一分恬淡、悠然与内敛。

触目皆是古桥、雅堂、名园,是人文同里的绝好注脚,为二千五百多年的吴越城廓凭添无数的风雅神韵。

同里的桥:凝固的民间智慧

同里的桥,让我领略的是一种凝固的民间智慧。

若说同里绕城而过的水是飘动的丝绸,水上各具特色的桥,便是装点这丝绸的一粒粒纽扣。

清澈曲折的水巷上,横卧着古意朴拙、划着优美弧线的二十四座石拱桥,曲径通幽、耐人寻味;一个个青石垒成的河埠头就象琴键般在水巷两侧依次排开,黑白分明。碧水泱泱、绿树掩映,悠然的小船在桥洞中穿过,牵着牯牛的老农走上桥阶,谁家的主妇在桥边河埠捶衣洗菜……橹声悠远,黄昏的炊烟冉冉升起在青瓦白墙、木栅花窗的傍水人家,在千年不变的古镇上空凝结。

桥,不啻是同里画卷的绝妙点睛。一座座石拱桥,犹如一弘弘彩虹,飞架小河之上,连接起了小河彼岸的人家,桥在这里与水共舞、与人共舞,是同里人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给水乡同里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从不同地点、不同侧面连接着这幅“小桥、流水、人家”江南风情画的每一起笔和落笔。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思本桥、富观桥……飘飘玉带静卧碧波,是西施唇间一点红,是玉环发际的花簪,使同里更添诗情画意。望眼而去,一座座古桥、一湾湾绿水、一幢幢宅院,浑然而成一道古朴典雅的水乡风景线。

退思园的圆拱门

在我的眼中,同里的桥无疑是极富人情味的。作为同里史上最老的一座单孔石拱桥,思本桥横跨南北市河,通南北市街,自古以来就沟通着河两岸居民的日常往来。该桥相传系一富商出资兴建,而“思本”二字,正是寓意着“跨桥思本”“富而思本”。沿着历史的记忆拾级而上,来到了思本桥的中间。蹲坐在及膝的桥栏上,于俯首抬眉之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江南小景。看桥下碧水清流,四季不息,河水倒映着座座连贯的桥洞;两岸垂柳如绦,微风吹过,长长的柳条似被水中的鱼儿牵起了一道弧线。不知何处传来了《姑苏行》那悠扬清远的笛音,钻进了这“小桥、流水、人家”的每一角落,恰如诗人犁青那首小诗描述的:“我站在桥上/我看着流水/流水在看我/醉倒在她的心上……”

圆月升上中天时,我们的船行到普安桥边。抬头望见一副对联,上联是“一泓月色含规影”,下联为“两岸书声接榜歌”。同里盛产两样东西:一是古典建筑;二是进士。

在同里,从宋至清末,先后出了两名状元、四十二名进士、九十三个文武举人。这些数字,对于一个小小的同里镇来说,使人惊愕。也许,正是因为在几百年间出了那么多人才,同里才成为同里?又也许正是因为同里的风物优雅了千年,才有了那么多的状元和进士?

在这里,人与物、景与人,已经粘合得难以分割。同里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小桥流水,还在于超然其上的人文气息和华彩印记。

江南水乡,水墨同里

同里民宅:静谧而淡雅

同里的建筑大多是民宅,不管内中有多少沟壑、多少风景,门墙外却是一色的土木砖块、黑瓦白墙—最简单也最鲜明的色彩,似乎在暗示水乡的韵调便藏掩于此:鲜活而平静、安宁而惬意。既然是一式的结构,自然分不出什么贵贱贫富,也就没有了招摇过市或威以压民的凭借。

大名鼎鼎的退思园亦是如此。“退思园”三字也是暗色木刻,半隐在屋檐斗拱之下,毫不起眼。门是一色半新不旧的木头,半开半掩,推起来吱呀作响,像是从几百年前传来的声音,熟悉又陌生。

退思园没有想象中的绮丽精工,乍看去不过是一般的亭台楼榭,但细观之下,会发现其构建的巧妙,有大拙隐大巧之意。

同里夕照

正院有上房数间,都是二层楼木格窗的建筑。天井里静悄悄的,游人很少,偶而会听见蓝天里飞过的鸽哨。这正是中国园林“静背景”的约束力,让来者不自觉地融入其气质和格调,而此间的形态又多是旧时小说中常见的格局,又多添了一份熟悉的生活气息,像是在探访一个心中驻形已久的家园。

同里古镇民俗—七月放水灯

一切都很合乎我心中对清代大家闺秀的定位—然而这种定位必有偏差,如同想象一位绝代名伶的风采后乍见其肖像时大失所望的心情。

我曾一度认为古时的大家闺秀都如飞燕一般轻盈玲珑、水袖春衫的妩媚,或如谢道韫一般才题咏絮、压倒须眉的不凡……及至见了清末民初“名媛”的照片之后,才发现自己那至纯至美的想象功夫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之远—而这种差距一半源于过于完美的想象,一半源于时代变迁对各种古迹的改变与影响—当园林被太多的观光人群所叨扰,古镇亦模糊于浓重的商业气氛,那些名胜古迹,那些原本的文化与自然,又得存几何?

前呼后拥的古人卷着辛酸历史和美梦画卷向我们走来,每个人都能引出一个属于精神的家园。而眼前这座退思园,又何尝不是一个灵魂的栖所呢?主人似乎想隐身其中不问世事,但是否真的撇开了“户庭尘杂”也很难说。“进思忠君,退思补过”,这道隐身的招牌已经昭示了主人并不逍遥的心情。

步出退思园,抬眼望去,不远处的同里湖碧波涟涟,依岸几处民居如水墨般隐约飘缈,一阵清风吹来,顿觉周身爽快。退思园除了能予人一定的哲理之外,恐怕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她的纯朴与自然了。

同里是自然的,退思园是自然的,自然得如同纯净的水一般,在这里所有的东西,包括心情都可以放到水里去洗涤,出水之后就焕然一新了。

此时,喜怒哀乐被揉碎了融入水里,往事沧桑也被揉碎融入了水里,那水的波纹,一道一道地扩散,带走了你的烦恼,又渐渐地归于平静,送来了一个水灵灵的新我。

小桥流水人家

同里名宅:大气并高雅

漫步同里,扑面而来的是抚慰灵魂的江南雅风。

古镇上的名宅院落,大多为文官所建,他们更多是为精神栖息而建筑宅院的。或许受到孔孟之道的影响,同里的名宅有着内敛的性格。

再转头看退思园吧。一个三品官员被贬为平民百姓,是囤积财富?还是释放郁闷,寻求更加宽阔的生命空间?至少我认为任兰生选择的是自由而闲适。虽然大多数人以为退思园的命名是取“退思补过”之意,游览完退思园,我却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精神体验。退思园的外宅虽然一片森严,给人一种官僚的压抑感,但越往里走,内宅越明亮阔大,令人为之神往,可见退思园是精神的憩园。

相比周、甪直、木渎等其它古镇,同里的名宅多了一些大方之气。看同里的珍珠塔,尤其那后花园,紫薇堂、珍珠塔、清远堂、绿秋亭、小廊亭、小河、石桥、船房,内涵丰富、开阔明朗,给人一种往大地去的感觉,这是其它古镇后花园无法比拟的。

同里的名宅是文官所为,呈现出高雅的文化风采。在物欲横流的现时,我们更应推崇同里旅游的文化价值。同里对于周庄而言,是一个正面的镜子,周庄该走向何处,是该照见清醒了。

同里,藏蕴着一股极可贵的家园气度。它不同于士大夫的“禄蠹文化”,亦有别于隐士僧侣的禁欲主义。家园,是温馨的存在,让本性在最正常、最舒坦的空间里充分舒展也充分绽放,给归来的人们一个安心休息的憩园。

古镇生活因为有了文人的点缀而多了些儒雅风范,于雅俗共赏间又一次演绎了平和冲淡的魅力。大隐隐于市,与其遁形苦修于山林,倒不如安然享受同里水乡。古镇的生活正展示了这样的“市”态:不太喧闹也不太寂寞,不很隔绝也不很交通,不算世俗却也不会雅得离群。

固然,这千年的沉淀与积累,给予同里极其丰富的独特文化内涵。同里体现的家园文明,正是这传统文化中极活泼的一角。它不急于告知来者有这一层文化的存在,却在无意之中引发心灵的渴望,悄悄地挖掘人们内心中潜在的美与善。

(作者单位:福建宁德电业局新闻中心)

猜你喜欢

古镇
江苏古镇
织金平远古镇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古镇梦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有个古镇叫大圩
光福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