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白露涵洞内涝治理探究
2017-08-07■何琼
■ 何 琼
鹰潭市白露涵洞内涝治理探究
■ 何 琼
一、白露涵洞内涝基本情况
因浙-赣、鹰-厦铁路线从鹰潭穿城而过,铁路下的白露涵洞是城区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为解决白露涵洞口逢强降雨必涝的问题,鹰潭的市政部门对其所在的四海路地下排水管网进行过多次改造,最近一次改造在2013年完成,但成效并不明显。根据强降雨的分类,一天内总量达50.0~99.9mm(半天量内达30.0~69.9mm)属于暴雨;一天内总量达100.0~249.0mm(半天量内达70.0~139.9.0mm)属于大暴雨。据统计,鹰潭市2014年来白露涵洞逢强降雨内涝的现象比较频繁,在暴雨、大暴雨期间,短时集中强降雨42.4mm,都会导致内涝,积水深度超过40cm,导致人员、车辆不能通行。
二、白露涵洞内涝原因分析
(一)地理位置
鹰潭市地处武夷山脉向鄱阳湖平原的中间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面高程在26.96~51.96m之间。白露涵洞位于鹰潭市西边,四海路和五洲路交叉路口附近,南北承接城区和龙虎山景区的交通要道,东西承载铁路枢纽,是全市地势最低洼处(27.40m),见鹰潭城市总体规划图和排水管网现状图。
(二)水文条件
鹰潭市内有信江、白露河及童家河。其中白露河为信江支流,全长25km,南北向,从鹰潭市中心城区西侧珠埠汇入信江。白露涵洞的西侧是市政排涝设施调蓄池以及2015年前为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每年防洪排涝及污水处理达标排放于白露河。白露河以东老城区(四海路周边火车站、赣东商城、白露涵洞北侧)无水系(见上图)。
(三)地面及地下排水管网情况
1.白露涵洞地势低,但不能拆除垫高,因其上面是浙-赣、鹰-厦铁路线。
2.白露涵洞随四海路地下排水管网多次改造,最近一次是2013年采用“分流疏浚”方式对城西片区站江路、四海路进行排水改造,其中四海路排水箱涵始于四海路皇冠酒店门口,终于白露涵洞北侧,全长380m,为3.6×2.m排水箱涵。根据工程初步设计批复要求,“按本设计实施后,赣东商城及白露涵洞附近区域汇水速度预期将较以前更快,因此,工程实施后应确保白露涵洞等城西片区地势低洼处不积水”,但结果是每逢暴雨和大暴雨来临,四海路周边火车站前广场、赣东商城、白露涵洞地表径流的雨水经排水箱涵收集后需由提升泵站抽排入白露河,排水不畅导致地势低洼处积水成涝。
3.该片属于老城区,建筑物多、密度大,除了建筑就是硬化地面,整片绿地面积几乎为0,地面对雨水的渗透、吸附作用为0。虽然中雨和大雨靠排水箱涵收集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暴雨尤其是集中强降雨时排水系统箱涵难以胜任。
三、基于“海绵城市”原理探索解决白露涵洞内涝途径
(一)“海绵城市”原理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目前大多数城市的防洪排涝系统采用的仍是传统做法—雨水径流快排。雨水下渗20%,80%雨水地表径流直接到排水系统,集中排放。局部强降雨将直接影响排水系统的汇水速度,会在地势低洼处迅速积水,形成内涝。
“海绵城市”原理是:水自然循环。80%雨水下渗,让20%雨水地表径流,下渗水不仅可以自然补给地下水,同时可以起到下渗减排和集蓄利用的作用。
(二)探索解决内涝问题的途径
基于“海绵城市”原理,在地势低的地方可以考虑强降雨地面的吸水、渗水和暂时的蓄水,采取“渗、蓄、排”办法,即:建设一些暂时蓄水的调节池,将强降雨第一时间下渗、收集,等下完雨再进行二次排水,这样可以缓解排水系统的排水压力。
白露涵洞所在的城西片区,由于地势低,从四海路皇冠酒店起(四海路与站江路交叉口,即火车站前广场),经赣东商城到白露涵洞是内涝最严重的地方。牵一发而动全身,要解决白露涵洞的内涝问题,必须整体考虑、局部改造、分流积蓄、二次排水,通过对四海路380m排水箱涵的源头火车站前广场和中部赣东商城这两处易积水易内涝的地点进行改造,控制地表径流强度和总量,缓解强降雨时四海路排水系统的排水压力,保证白露涵洞地表径流的雨水能及时抽排入白露河,不在地表积水成涝。
1.在赣东商城建地下雨水调蓄池(见下图)。赣东商城:其高程只有29.22米,比火车站站前广场低1.17米,致使这里的内涝特别严重,强降雨来临雨水先汇集到地下雨水调蓄池中,等下完雨后再向箱涵中排,经排水管网排入白露河。
2.将火车站前广场改造成下沉式雨水调蓄广场(见下图)。方法同上,让强降雨下渗,并将其收集在调蓄池中,等下完雨后再进行二次排放。
3.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垂直绿化和屋顶花园项目建设,增加城西片区绿地面积,利用生态透水砼改造四海路道路和人行道,让雨水尽可能下渗滞留,减少源头径流、峰值流量,推迟峰现时间,从而减轻强降水对市政排水管网的压力,减少内涝发生。
(作者单位:江西鹰潭市城乡建设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