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和经验
——《“做”菱形之矩形中的菱形问题》课堂教学实录与思考
2017-08-07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高 铭
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和经验
——《“做”菱形之矩形中的菱形问题》课堂教学实录与思考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高 铭
一、知识背景
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数学实验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达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的活动,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在此理念指导下,实验教学一定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索等切身体验来体会数学探究过程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二、师生目标
1.学生达成目标
(1)解决在矩形中做菱形的一般思路和常规方法。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2.教师达成目标
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愉快学习,创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思考,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三、课前热身
1.题目
如右图,在矩形ABCD中,将△ABD沿着对角线BD翻折,与BC边交于点E,求证:△BED是等腰三角形。
【设计思路】从简单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会学生通过折叠可以产生相等的边或角,再加上平行,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
2.追问
按如此折叠的图形展开后,四边形BEDF是一个菱形吗?
【设计思路】引入课题“做菱形”,激发学生去思考,不需要学生马上作答,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课堂(板书课题)。此题一方面是为了之后引导学生如何找到矩形的对称中心,从而找到一种折菱形的方式准备,另一方面,也是为后面先折叠产生等腰三角形,进而得到菱形做准备的。
四、课堂操作
(一)课堂操作一:将一张矩形纸片先折叠,再剪一刀,展开,得到一个菱形。
【设计思路】通过较为简单的“剪”的方式,让学生轻松上手。请学生展示成果并说明理由,从而得到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即菱形的一种判定方法。(板书)
(二)课堂操作二:若只通过折叠,你能折出一个菱形吗?
【设计思路】收起剪刀,只通过折叠得到菱形,学生需要思考一定的时间,方法也很多,但是想先通过从一些特殊的方式入手,再回归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探索出其中奥妙。
方法1:通过两次对折,找到各边中点,连接各中点折出菱形。
实际课堂交流中,发现不少同学能够找到此方法。
方法2:课前热身的方法。
【设计思路】课前热身中已经提出问题,在此让学生先自己折叠,发现原因,给出证明。有前两题做铺垫,学生可以很快证出。本题在此出现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深刻思考: “为什么这样折叠是菱形?这几种方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带领学生回顾出菱形的一种判定方法: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板书)
在之前试课时,我发现很少有学生能够发现其共同点:两条对角线都经过矩形的对称中心,所以在正式上课时,笔者给学生做了引导:“前两次的折叠方法中的两次对折之后,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它们的共性。接着又提出问题:“是不是只要两条互相垂直的对角线都经过矩形对称中心,这样构成的四边形就一定是菱形呢?”提出这个问题后,先让学生动手折纸,再请几位同学分别展示成果并作简要证明。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
生1:
生2:
在这里,我们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揭示了本课的第一条主线,即矩形折菱形的第一种一般方法——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三)课堂操作三。
师:之前有位同学发现了一种折菱形的方法,但是他不会证明,请大家帮忙,看看他的折法是否正确?(设置悬念)
【设计思路】在试课时,我们发现学生按如图方式折叠是没有困难的,但是要他们给出证明,却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所以在正式上课时,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重点解析,采用了笔者带着学生一起折叠,一边折,笔者一边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本质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其内在联系,最终做出菱形。
具体过程:
第一步折叠:将矩形对折,展开得到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对矩形的边AB有何特点?
生:这条折痕是对称轴,进而得到这条折痕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3)使用化合物灌浆。化合物灌浆法的原理是堵塞含水层中的孔隙空间,井眼附近含水层中的沙粒与化合物混合后固化并变得密实,此后钻井可以继续进行。可采用的化合物为丙烯酸酯单体配方(AMS),这种配方适用于温度为50~200 ℃的井下。
师: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什么?
生: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第二步折叠:将矩形的顶点A叠在折痕上,同时所产生的折痕经过点B。
师:这次折叠后,点A落在刚才的垂直平分线上,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AA′=BA′。
师:除此之外,可以得到哪些深层次的结论?
(在此要得到一系列的结论,需要一步步慢慢证明,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生:△ABA′是等边三角形,∠ABE=∠A′BE=30°,∠AEB=∠A′EB=60°,∠BED=60°。
做好铺垫后,继续追问。
师:EA′所在直线与BC交于点F,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生:△BEF是等边三角形。
第三步折叠:将△BEF沿着EF翻折,再将剩余部分沿边BE折叠,产生折痕,最后展开。
师:将△BEF沿着EF翻折后,点B一定会落在边AD上吗?为什么?
生:由之前得到的结论∠A′EB=60°,∠BED=60°,可知两角相等,所以点B一定会落在边AD上。
师:为什么这些折痕构成的四边形是菱形?
生:由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得到平行四边形,再加上一组邻边相等,变成菱形。
(板书: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师:这个菱形我们可以看作是将等边三角形BEF沿着边EF翻折而成的,那么一般的等腰三角形也沿着它的某条边翻折,也能得到菱形吗?另外,沿着翻折的这条边有什么要求?
【设计思路】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动手折。先让学生尝试着折等腰三角形,引导学生回到课前热身的问题。课前热身中已经证出△BED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可以从这种熟悉的折法入手。在实际上课中,的确有学生用这种方法。再让学生来证明得出结论:一般的等腰三角形沿着它的底边翻折,也能得到菱形。
师:此种折法中有一个特殊的元素:BD。BD既是菱形的对角线,也是原来矩形的对角线,这很特殊。那么,如果不依托于原来矩形的对角线,你能折出等腰三角形,进而得到菱形吗?
【设计思路】此处将问题再次升级,从特殊到一般,同时也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带上一个新境界。
如何不依托于BD就能折出等腰三角形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并没有找到方法,于是笔者带领学生一起折。在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要关注折的“动作”,更重要的是思考折的“道理”,所以在每折一步时,教师都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最后学生能够证出菱形并且归纳得到结论:只要将等腰三角形沿着底边翻折,就一定可以折出菱形。
在这里,我们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揭示了本课的第二条主线,即矩形折菱形的另一种一般方法——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五、课后拓展
请你改造一个矩形,构造一个面积与之相等的菱形。可用工具:剪刀。
【设计思路】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仍然以矩形为载体来构造菱形。学生在已经掌握做菱形的关键之后再来完成此题,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在课堂实验交流过程中,笔者意外发现了同学折纸作品有许多再创造的现象,我们同时也感受到许多同学有着十分强烈的创造意识。这节课中,课堂交流的气氛异常活跃。
回顾整个实验操作过程,本堂从课前预习题的设计与布置,从儿时的折纸游戏课堂导入开始,逐层递进地向学生提出了矩形中有关折纸的问题。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问题情境呈现了数学问题的研究的不同方向。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复习巩固数学知识,不断地体验了几何的变化,不断地让学生在变化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实验的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