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权分置:激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春潮

2017-08-07山西邢军胜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2期
关键词:土地农民农业

山西 邢军胜

三权分置:激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春潮

山西 邢军胜

【热点追踪】

土地问题历来是农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2016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意见指出,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土地“三权分置”,创新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拓展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丰富了双层经营体制内涵,展现了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顺应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时代要求,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径,是中国特色“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知识解读】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迁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2)封建社会: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长期占主导地位。在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②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之一。③土地国有制:北魏、隋唐都曾实行过均田制,唐朝后期瓦解。

2.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认识

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对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际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土地兼并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②政治因素是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③经济方面是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

(2)影响:①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威胁政府的统治。②自耕农土地日益减少,阶级矛盾激化。③地主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土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迫使统治者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3)认识: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不可能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的制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二、中国近代土地制度的变革

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①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以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②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实质是绝对平均主义,小农土地私有制。

(2)评价:①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②落后性:把封建自然经济作为理想化的追求目标,排斥商品经济,与工业化、近代化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③空想性:平分土地无法实施,绝对平分新产品更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质,根本无法实现。

2.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社会革命)

(1)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2)性质:“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3)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土地革命时期(1931年)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2)影响:提高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4.解放战争时的土地改革

(1)内容:1947年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影响:解决了解放区农民的土地问题,激发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

三、现代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年)

(1)原因: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强烈要求获得土地。

(2)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彻底废除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巩固了工农联盟和新生政权。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

(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3)结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84年)

(1)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

(2)核心内容: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3)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级性,破坏了生态环境。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以来)

(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做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2)核心内容: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3)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5.对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认识

①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要从农村经济出发,实事求是。③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维护农民的利益。④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实战演练】

1.《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 )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

C.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

2.“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 )

A.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经济政策

B.传统经济结构开始发生重大改变

C.完成了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革

D.封建性租佃制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3.从1931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鄂豫皖赣闽等地大力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 )

A.受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B.试图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C.企图抵制中共农村革命的影响

D.把经济建设的重心放在农村

4.1937年5月,毛泽东在苏区党的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土地是属于日本人,还是属于中国人,这是首先待解决的问题,那么,由暴力没收办法转变到新的适当方法,就是完全必要的。”由此可知,该时期土地政策变革的主要意图是( )

A.停止土地革命

B.维护农民利益

C.团结抵御外侮

D.实行减租减息

5.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 )

A.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

B.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

C.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的家庭作业,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 )

A.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B.极大影响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推动了人民公社的建立

D.纠正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7.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联产承包计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由此在全国掀起了农村改革的高潮。这一规定解决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下 ( )

A.土地所有制问题

B.经济结构单一性

C.劳动力出路问题

D.“一大二公”的弊端

8.下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绘制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机械类型 世界 亚洲 中国拖拉机 1 9.1 1 3.9 5.4收割机 3.1 3.8 0.9

A.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

B.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

C.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D.农民使用机械生产的动力不足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在18世纪农业资本主义化过程中,坚持旧生产方式和经营方法的地主贵族在经济上已趋没落,同时,他们开始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和农业改良技术,并兼营一些工商业。这种变化造就了资本主义化的贵族地主阶级。从18世纪60年代起,圈地运动发展速度加快,形成新高潮。1760年之前,议会共颁布了214项圈地法令,而在60年代就颁布了385个圈地法令,圈地70余万英亩。70年代的圈地法令则多达642个。在18世纪英国,“土地越来越成为政治权力的基础”。至18世纪末,已经有400个大地主家族,各自拥有至少5000英亩以上的土地,年均土地收入约1万镑。……英国的农业在1600—1800年在技术和生产能力方面出现了重大转折。据考证,表现农业革命成果的年代为1700年左右或者更早。在整个17世纪,英国谷物的出口量很少,1700年之后,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度稳定上升,到1750年总数达200000吨,平均每人出口30千克,当时的英国是“欧洲的粮仓”。与此同时,1700—1750年英国人口大约增加了5%~7%,人均消耗量也有所增加,而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却减少了。

——王觉非《近代英国史》等

材料二 十月革命前俄国农村存在农奴制的严重残余,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十月革命后,根据土地社会化原则所进行的土地改革,造成了遍及全国的占有小块土地的农民。斯大林实行的国家工业化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并不以农村为直接销售市场。相反,为了保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保证国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资金,就要求压缩农村市场,紧缩农民消费水平。因此,苏联国家工业化道路就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那样,把农村改造成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优先发展重工业所能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也很有限,要由国家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由轻工业遍地开花那样吸收自由雇佣劳动者。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

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材料三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百度百科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农业革命的措施、成果和历史影响。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和苏联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并简析苏联工业化模式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土地制度变革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C 2.D 3.C 4.C 5.B 6.A 7.D 8.B

9.(1)措施 :实施农业资本主义化;推行圈地运动;加强议会相关立法。成果:农业体制变革出现;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欧洲粮食生产中心地位确立;人口增长率较大,农业劳动力人口比例减少。影响:增强了资本主义化贵族地主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提供了工业革命和工业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资金积累和雇佣劳动力;推动了英国由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发展转变。

(2)模式:英国采取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原因:小农经济占有优势;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加强国防;为了迅速改变国家工业落后面貌。

(3)特征: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关系:土地制度变革制约工业化发展,工业化的发展是土地变革的重要结果;土地制度变革和工业化之间保持适度平衡(或协调发展),才能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城二中)

猜你喜欢

土地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我爱这土地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分土地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