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众对贵州省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分析*

2017-08-07尚媛媛夏晓玲唐延婧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7年3期
关键词:气象部门天气预报气象

尚媛媛,夏晓玲,唐延婧

(贵州省气象服务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2)

公众对贵州省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分析*

尚媛媛,夏晓玲,唐延婧

(贵州省气象服务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2)

为了探讨公共气象服务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公众气象服务的方向,通过对公众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及满意度。结果发现:气象科普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应多进农村、服务站等场所,开展气象为农业提供指导性的服务工作,应以需求分类的方式进行对应宣传,区别气象科普与气象灾害之间的差别;公众对气象部门信息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电视,网络,广播和报纸杂志等渠道,没有较好的把握好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与气象服务的现状之间存在的差距,包括天气预报,气候变化预测等方面;气象对环境、生活方面的影响已日趋明显,发展智慧旅游已迫在眉睫等方面提出的建议。

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分析;满意度

1 引言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5]的形式,掌握和分析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了解与熟知程度,分析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并结合公共气象服务现状从满意度不高的部分和需求较多的方面,为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水平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提供方向参考。

2 数据与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通过聘用8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实地社会问卷调研形式开展。由于被调查对象个体差异比较大;社调我们采用调查人员询问,被访者反馈,由调查人员填写。本次调查有效样本量总计3 277份,范围覆盖贵州省贵阳市的白云、观山湖、花溪、南明、乌当和云岩共6个区。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选取抽样调查[4-5]的方法,各区所占百分比较平均,花溪略高,白云略低;调查人群包含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群体、农村和学生,各个阶层的所占比例比较平均,性别比例约为1∶1,数据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因此可以反应实际情况。

3 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现状分析

3.1 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传播

目前在贵州省的公共气象服务渠道上,已开展电视电台天气预报、手机短信、12121声讯电话、报纸、网站、微博、微信、邮件、传真等,此外还有针对公众气象服务的多种社会活动。目前的公共气象服务能够基本满足政府机构、防灾部门及社会公众等不同气象信息服务需求。公众气象服务的渠道受众调查分析见下图(图1)。

图1 公众了解气象部门的工作以及信息渠道(单位:人)Fig.1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s work and information channels(unit:person)

从统计表中,可以观察到,公众主要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方式了解气象部门的工作以及信息:电视(88%),网络(57.6%),广播(43.5%),报刊杂志(38.5%)。因此传统媒体仍为气象宣传主要通道,是公众了解气象信息最直接,最熟悉的方式。此外,通过生活接触所了解到的气象信息也占了一定比例,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信息时代“智慧城市”的打造,气象信息将作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将在市政道路、高速交通、小区物业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更加丰富的传播渠道,未来多种人性化、生活化的传播更易被公众接受 。

公众对气象部门社会活动方面的定位,我们通过调查公众认为目前气象部门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的活动内容来进行了解(图2)。

图2 气象部门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的活动主要内容(单位:人)Fig.2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s for the public to carry out the activities of the main content(unit:person)

从图2数据中可以观察到公众认为气象开展的活动,主要为天气预报,占比达到88.7%,其他占比较多的为科普活动(52.4%),指导合理避灾(49.8%),信息咨询(44.2%)。人们认为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面向社会开展的主要活动,其他活动在公众看来并不是气象部门的主要活动内容。换言之,其他开展的气象相关活动并没有深入群众,或者获得群众的理解;但也突出了群众所理解的“天气预报 ”——实际为各种气象信息在公众传播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应作为公众气象服务的重点和根本。

3.2 公众气象服务的职能与公众认知

气象部门的工作包括了气象信息的采集、气象预报预测、气象灾害防御等多种职能,其中公众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对公众服务的主要窗口,气象部门的各个职能都透过公众气象服务的信息传播、科普宣传等对外获得认知。通过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图3),公众认为气象预报预测(79.2%)、气象灾害防御(67.2%)、应对气候变化(36.9%)、综合气象观测(36.8)是气象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

图3 公众认为气象部门的主要工作(单位:人)Fig.3 The public considers the main work of the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unit:person)

公众对气象部门的工作认识度很高,现有的公共气象服务职能与公众期望的比较贴合,但也反应了一些问题,气象部门其他相关业务工作并没有获得公众的深入理解与共识,比如气象服务保障仅占11.7%,而气象服务保障应该是气象工作的主要内容,公众对其认识度并不高,民生保障服务仅占16.4%,说明此方面的宣传、科普的工作内容认同率比较低,这些都有待公众气象服务加强相应产品研发、宣传和传播。

4 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分析

4.1 公众获取公共气象服务的目的分析

首先调查结果显示,公众了解气象部门信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和个人的利益相关,二是出于习惯了解天气而参加活动,三是希望增加知识和见闻。公众大部分出于个人的利益从而了解气象部门的信息,公众的利益,大到气象灾害给人民带来的损失,小到明天会不会下雨,出门是否要带伞,都是公众的利益,也都与气象部门的工作相关。公众对气象知识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防灾减灾,天气现象,气候变化,气象与生活,气象与环境等方面,由此看出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威胁,是公众关注气象部门工作的主要原因。

4.2 满意度调查反映的公众气象服务需求

从数据统计显示,公众更愿意了解防灾减灾(71.3%),天气预报 (61.5%),气候变化(53.8%),气象与生活(52.8%),气象与环境(22.8%)等气象信息。

就防灾减灾方面,公众表示,目前的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并不能满足要求,在提建议时,很多人提到了预警信息的准确和及时性,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公众最希望通过以下方式了解气象工作:媒体介绍(77.4%),看宣传片(62.7%),科普宣传(49.7%),电话咨询(39.3%),宣传单(35.4%),听别人说(33.2%)。在气象灾害来临的时候,公众更加想要了解的是天气实况,天气趋势,避灾防灾知识,预警知识,新闻媒体报道等信息。防灾减灾不仅是在灾前做好科普宣传,让人有自救的能力,还应该能在灾害来临前提前向公众发出预警,让公众有应对的时间,二者缺一不可。正是从公众的需求出发,贵州省的公众气象服务提出了“防灾减灾,气象先行”的品牌打造,通过提前发布灾害预报和预警,让公众在灾害来临之前可以有所准备,保障人民的财产甚至生命的安全,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便会得到更多的关注,达到气象信息传播的目的。

就天气预报来说,公众最关注的是对目前的天气预报的内容准确问题,即晴雨预报准确率问题,其次是天气预报的时间和地点准确率等有待提高,公众更想通过天气预报给出的天气指导,天气趋势,为自身的工作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帮助。

就气候变化来说,公众表示,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深刻影响,如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生产力下降,而青藏高原则升高;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事件增加(包括频次与强度)、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对人体健康、疾病传播、重大工程等具有重要影响;气候变化不仅可通过影响农业和自然资源而间接地对第二、三产业产生影响,而且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而且总体上利弊共存,但弊大于利。基于此,公众对气候变化的预测预报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趣与期待,提高气候预测准确率方面意义非凡,它不仅可以给农业种植提供有利的指导,对销售服务行业的储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这些都是公众迫切的需求所在。

就气象与生活、环境方面, 三者早已息息相关,当今,信息化发展已经历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慧化这3个阶段,就贵州气象对智慧城市旅游来看,旅游与气象有着天然的联系[6],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了发展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等若干发展政策。就发展智慧气象,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相扣。智慧气象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包括:智能的信息获取、精准的预报预测、开放的气象服务、精细的科学管理、深度的产业融合以及持续的科技创新均有涉及 。

4.3 对公众气象服务的建议

公众对目前贵州省的公众气象服务表示,第一,公共气象服务应多针对贵州省地区的特殊情况,必须增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保证服务区域的群众能够接受到有用的气象信息,做好各个季节自然灾害的防范,通过村委会社区,多与民生结合加强三区宣传。第二,公众气象服务的对象应针对农村进行专门服务,农村仍是气象灾害防御做薄弱地区[7]。可以通过下乡宣传科普为农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抗灾救灾知识,针对农牧业区进行天气变化和灾害预警的服务,建立专门的农业气象服务站,满足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公共气象服务。第三,气象科普宣传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好灾前预警,多宣传关于天气的科普知识,普及电视宣传,手机短信,彩信等,在网络上发布天气预报及科普知识,虽然获得了公众的认可与肯定,但信息的及时性与针对性有待提高,需配合相应的宣传科普手段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5 小结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公众对气象工作和公共气象服务的了解程度,为分析公众需求和满意度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为今后更好的开展气象服务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①现有状态是公众对气象服务工作不甚了解,这与气象宣传的不够深入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我们应加大气象科普宣传力度和深度,使得公众参与并知晓气象工作。

②公众认为气象工作应该囊括的内容,与公共气象服务目前正在做的气象工作内容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与气象工作不能贴合以及满足人们群众日常生活的需求紧密相关,因此,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在公众心中地位,丰富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内容,缩短公共气象服务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差距,将成为今后公共气象服务的主要目标。

③公众了解气象部门的信息主要是通过电视,网络,广播和报纸杂志等渠道,而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公众无法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仅仅是通过电视,短信,天气网站,手机天气客户端等渠道获得预警信息,因此气象宣传应以对应方式宣传,区别气象科普与气象灾害之间的差别。

④气象工作宣传不仅要在城镇,更要进入农村,避免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好宣传,做到灾前预警,科普气象知识。工作人员应下乡做好人民群众工作,针对农牧业区根据天气变化和灾害预警科学指导,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等服务,建立专门的气象服务站,满足需求分类进行公共气象服务。

⑤积极应对智慧气象在环境、生活方面的应用,尤其在智能的信息获取、精准的预报预测、开放的气象服务、精细的科学管理、深度的产业融合以及持续的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表现。

[1] 袁文良,樊艳萍,王宗贝.新形势下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1(17).

[2] 姚秀萍,吕明辉,范晓青,等.我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的现状与展望[J] .气象,2010,36(7): 62-86.

[3] 韩佳苪,叶谦,田青.公众对气象信息需要的规律与公共气象服务[J]. 干旱气象,2007,25(2): 82-89.

[4] 段欲晓,王迎春,叶谦,等.影响预报员应用先进天气预报技术的因素分析[J].气象,2010,36(6): 122-127.

[5] 冯士雍,施锡铨.抽样调查—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6] 王建嫱,邓帮智,马大亮,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凉山旅游气象服务初探[J].贵州气象,2016,6(3):82-85.

[7] 付芳婧,林丽红,曾桢.贵州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现状和需求调研研究[J].贵州气象,2014,6(38):62-65.

The requirement analysis and satisfaction survey of public meteorologicalservices in Guizhou Province

SHANG Yuanyuan, XIA Xiaoling, TANG Yanjing

( Guizhou Meteorological Service Center, Guiyang 550002, China)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the way of questionnaires was adopted to survey and obtain the public's requirement and their satisfaction degree to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The results show: the scientific popularizing of meteorology is not sufficient, in that more meteorology popularizing activit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rural areas, service stations to provide more guidance service for the agriculture work and popularizing activities should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differences in view of meteorological popular science and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the public's acquisition of meteorological messages are realized by way of TV, Internet, broadcast and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nd there is a gap between public demand to meteorological service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urrent meteorological service, including weather forecast, climate variation prediction, etc. ; the influences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life are daily increasing, and smart tourism is extremely urgent, some suggestions should be proposed in this aspect.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 demand analysis; satisfaction degree

2016-09-18

尚媛媛(1987—),女,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短期天气相关业务以及气象服务工作,E-mail:56653766@qq.com。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贵州省交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1003-6598(2017)03-0085-04

P49

B

猜你喜欢

气象部门天气预报气象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基于价值链模型的气象部门增值型内部审计新模式初探
2018年全国气象部门政府网站测评研究
测不准的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前世今生
大国气象
如果
加强新时期气象部门财务管理与监督的思考
美丽的气象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