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17名围绝经期妇女骨量丢失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2017-08-06林晓生王海燕肖庆华韩静刘红财刘汉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骨量绝经期骨质疏松症

林晓生 王海燕 肖庆华 韩静 刘红财 刘汉娇

1. 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104 2. 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为病理特征,继而引起骨的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高的系统性骨骼疾病,临床三大表现分别为骨骼疼痛、脊柱变形、以及该病晚期最严重的症状和合并症骨折[1]。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50岁以上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60 岁以上的人群中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因此,延缓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osteopenia)对于防治骨质疏松意义重大。笔者对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下辖部分社康中心的围绝经期妇女进行了骨密度检查,将其检查结果及一般人口学特征、日常行为习惯进行记录,分析以骨密度T值为诊断标准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适合本地区围绝经期女性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早期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6年5月-10月在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下辖社康中心的40~60岁妇女的资料为研究对象,将其中45~55岁之间,以及40~45岁、55~60岁中符合围绝经期诊断标准者762例纳入此次研究。所有被调查的妇女按照知情同意原则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设计及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诊断标准

1.2.1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制定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2],以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测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年人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降低1~2.5个标准差为骨量减少;降低2.5个标准差以上为骨量疏松。

1.2.2围绝经期诊断标准:根据女性生殖衰老分期标准(即STRAW分期标准),围绝经期为绝经过渡期至绝经后期12个月的女性,进入绝经过渡期早期的标志是40岁以上的妇女在10个月之内发生两次相邻月经周期长度的变化>7d,进入绝经过渡期晚期的标志是月经周期长度超过原月经周期2倍以上。绝经后期则是指女性最后一次月经之后的全部时期。

1.3 排除标准

排除存在严重或不稳定状态的躯体疾患或恶性肿瘤者、半年内服用激素类或影响血脂代谢类药物者、子宫或卵巢切除者。

1.4 研究方法

1.4.1一般人口学特征和日常行为习惯调查: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编制,经骨科、妇科和流行病学专家审核修正。一般人口学特征包括年龄(岁)、性别、身高(cm)、体质量(kg)、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以及怀孕次数、生产次数和流产次数等。日常行为习惯调查包括是否饮用咖啡、牛奶、浓茶,是否吸烟、饮酒,以及近5年是否经常锻炼等。

1.4.2骨密度测定:本研究采用MQD-7000超声波骨密度分析仪,检测受试者非受力侧前臂尺桡骨中远端1/3处骨密度,测得骨密度均值,骨密度用 T-score(T值)表示,T值=(测定值-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标准差。

1.5 统计学处理

培训录入人员,统一对数据进行核对清理录入的要求,定义变量名称并将其编码为录入数据库的规范表述格式,建立Excel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逻辑检错,筛选出极端值并进行核对。分析采用SAS 9.3。连续型变量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如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如不符合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及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如下方法:所有格子的理论数T≥5并且总样本量n≥40,用Pearson卡方进行检验;如果理论数T<5但T≥1,并且n≥40,用连续性校正的卡方进行检验;如果有理论数T<1或n<40,则用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获取问卷762份,回收有效问卷717份,有效回收率94.09%。被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48.68±5.56)岁,骨量正常者474人,占66.11%;骨量减少者165人,占23.01%;骨质疏松者78人,占10.88%。疼痛情况也为普遍,有1个部位以上疼痛症状的妇女有456例,占63.60%,疼痛性质主要为酸痛,占56.21%。

2.2 日常行为习惯对骨量变化的影响

在日常行为习惯对骨量减少发生率的影响上,咖啡、浓茶、吸烟、饮酒骨量损失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与本次研究对象为女性,有这些生活饮食嗜好的人总体数量较小有关;近5年经常锻炼的人整体比较较小,仅占12.55%,在此次调查中显示对骨量减少影响较小,应该与此有关;饮用牛奶的人骨量损失情况小于不引用牛奶的人(P<0.05)。见表1。

表1 日常行为习惯对骨量变化的影响(n/%)Table 1 The effect of daily behavior and habits on bone mass (n/%)

注:经卡方检验咖啡、浓茶、吸烟、饮酒、近5年经常锻炼中骨量损失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用牛奶的人骨量损失情况小于不引用牛奶的人(Z=2.1045,P<0.05)。

2.3 不同年龄段骨密度值对骨量变化的影响

笔者以5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年龄段骨密度T值与骨量减少发生率比较的研究,根据前述的诊断标准,T值>-1为正常;-2.5

表2 不同年龄段骨密度值对骨量变化的影响(n/%)Table 2 The effect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on bone mas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n/%)

注:骨量损失情况随年龄的增加而加重(r=0.37952,P<0.001),随年龄的增加骨量减少发生率在增加(r=1.00000,P<0.0001)。

2.4 体重指数对骨量变化的影响

女性BMI越高,骨量减少的发生率不一定增高,经秩和检验(bonferroni校正)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体重指数对骨量变化的影响(n/%)Table 3 The effect of body mass index on bone mass (n/%)

注:经秩和检验(bonferroni校正),BMI偏瘦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分别与正常组相比,其骨量损失程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怀孕、生产和流产次数对骨量变化的影响

中医认为肾藏精生髓,生殖次数过多,会加重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快的肾精损伤,因此,笔者加入了对生殖情况与骨量减少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在本研究中,怀孕次数和生产次数的增多均会增加骨量减少发生率,呈正相关。见表4。

表4 怀孕、生产和流产次数对骨量变化的影响(n/%)Table 4 The effect of number of pregnancy, delivery, and abortion on bone mass (n/%)

注:怀孕次数和生产次数分别与骨量减少发生率呈正相关(r=1.00000,P<0.0001),流产次数与骨量减少发生率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50000,P=0.6667)。

3 讨论

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的下降通过直接调节机制、旁分泌机制及相应的免疫功能,促进T细胞的激活和增殖,导致骨吸收-骨形成耦联失衡,从而引发骨重建失衡[3-4],骨量大量丢失,最终形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MO一旦发生,多不能自愈或很难治愈,且极易致残,给患者带来极大地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在临床可以看到很多围绝经期妇女以疼痛前来就诊,骨密度检测多显示为骨量减少。现代普遍认识到对围绝经期骨量减少妇女进行早期干预对于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意义重大,中医历来重视“治未病”,认为若“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这与现代大家的普遍认知相一致,低骨量人群要早期干预[5]。

随着大家对PMOP防治的逐渐重视,相关流病学研究也较前有很大的增多,有学者对广东省近5年发表的有关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共248篇,占总数的24.9%,与5年前相比有很大进展(5年前大约4%)。由于基因背景、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的不同,就算同属一个省,不同地区还是有一定的差异[6]。因此,对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量丢失情况进行流病学调查对于制定适合本地区的防治方案有重大意义。

WHO将围绝经期定义为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从绝经前开始出现与绝经相关的内分泌、生物学改变和临床症状起,至完全绝经后1年的这段时期,短则2~3年,长则十余年,多为 45~55 岁之间。另外,在临床中观察到45岁以下和55岁以上的妇女也有符合围绝经期临床表现的,因此在本流病学调查中,笔者首先收录在医院下辖社康中心的40~60岁妇女资料,然后将其中45~55岁之间,以及40~45岁、55~60岁中符合围绝经期诊断标准者纳入作为研究对象,以期能更为全面地完成对围绝经期妇女骨质丢失的流病学研究。

本次研究发现,在围绝经期妇女中有疼痛情况者极为普遍,有1个部位以上疼痛症状的妇女有456例,占63.60%,疼痛性质主要为酸痛,占56.21%。骨量损失情况及骨量减少发生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加重,而饮用牛奶的人骨量损失情况小于不饮用牛奶的人(P<0.05),这与有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7-8]。咖啡、浓茶、吸烟、饮酒骨量损失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与本次研究对象为女性,有这些生活饮食嗜好的人总体数量较小有关;近5年经常锻炼的人整体比较较小,仅占12.55%,在此次调查中显示对骨量减少影响较小。女性BMI越高,骨量减少的发生率不一定增高,经秩和检验(bonferroni校正)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还发现,怀孕次数和生产次数的增多均会增加骨量减少发生率,呈正相关,这与中医“肾藏精生髓”的理念十分吻合,为在临床制定中医防治本病的策略提供了统计学数据支持。

有资料表明[9]居民普遍缺乏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有关知识,有40.19% 的人从未听说过骨质疏松症,在此次流病学调查中,笔者发现在围绝经期妇女中也存在这种认识的不足,且经常锻炼的人整体比较较小,仅占12.55%,另一方面许多基层医护人员也对骨量减少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因此,不仅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围绝经期妇女正确掌握骨质疏松症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还要加强对基层医务工作者相关知识的培训、预防和延缓PMO的发生。

猜你喜欢

骨量绝经期骨质疏松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芬吗通联合坤泰胶囊治疗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分析蒙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进展
健康教育在围绝经期阴道炎预防中的效果研究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军队离退休干部1231例骨密度检查结果分析
营养影响骨骼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