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7-08-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国各地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近年来,湖南坚持文化强省战略,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先后出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致力于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新格局,全省各地掀起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热潮。
繁荣文艺创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实践证明,只有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为此,湖南充分利用湖湘文化资源,推动优秀文化作品和节目不断涌现。在整理研究出版方面,推出了《湖湘文库》《走向世界丛书(续编)》《中国古代历史图谱》等一批精品图书。在文学艺术方面,创作生产了一批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文艺作品,如小说《大清相国》《黄埔四期》,戏剧《谭嗣同》《桃花源记》《齐白石》,电影《湘江北去》《毛泽东与齐白石》《难忘的岁月》,电视剧《毛泽东》《彭德怀元帅》《思美人》,动画片《翻开这一页》等。在文艺节目制作方面,推出了《公共大戏台》《汉语桥》《戏曲春晚》等一批传播传统文化的电视栏目。这些优秀文艺作品和栏目,如春风化雨,深深地滋养了三湘儿女。下一步,湖南还将继续加大组织扶持力度,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湖湘大地上遍地开花。
创新宣传教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起来
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起来,湖南一方面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深入开展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将艺术精品进校园作为培育戏曲新觀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来推进。比如,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与地方素质教育基地签订合约,把“湖南皮影戏”送进小学、幼儿园,每年展示演出200多场,服务学生近5万人次。又如,长沙市组织开展青少年戏骨选拔大赛,在全省范围内网罗钟爱戏曲艺术和表演的青少年“小戏骨”同台竞技,吸引民众广泛关注。
另一方面加大宣传普及力度,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你我做起”。融合报纸、电台、网络等多媒体资源,综合运用举办讲座、开展活动等多种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如举办“欢乐潇湘”群众文艺汇演、“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计划等品牌活动,重点支持传统地方戏曲剧节目创作演出。又如,开展“送戏进万村”等演艺惠民活动,每年送戏曲到农村1万场以上。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永顺老司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作为“二十四节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遗名录。此外,湖南积极举办岳麓书院讲坛、湖湘大学堂、湘图讲坛等活动,营造人人宣传推介传统文化的氛围。湖湘大讲堂自2011年创办以来,深入机关、高校、社区举办200多场演讲,被誉为“三湘大地一道流动的亮丽文化风景线”。
融入生产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起来
湖南坚持依托湖湘文化资源,积极推进传统文化创意转化和科技提升,致力于形成一批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项目、园区和品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能够“用”起来。
开发文化旅游演艺项目。比如,湖南目前已开发的《张家界·魅力湘西》《边城》《烟雨张家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等多个旅游地演艺项目市场反响不错,其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产业集中度已然形成。《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公演近3年来,接待游客达140万人次,成为湖南红色旅游的新名片。2016年,《张家界·魅力湘西》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0万人次,门票收入近1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超过10亿元。
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园区。坚持加大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的政策扶持,推动形成一批特色文化区域。如长沙市望城区打造了新康戏乡、靖港古镇等一批特色文化乡镇,建成了欧阳询文化园、铜官窑遗址公园等一批特色文化项目。又如,怀化通道县建成“侗锦织造技艺”生产基地,成为湖南4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之一,其研发的“梭说侗锦亚麻系列作品”在2017年5月举办的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上大放异彩,并荣获首届湖南文创设计大赛金奖。
打造传统文化节会品牌。比如,通过举办吉首鼓文化节、通道大戊梁歌会、江华瑶族盘王节、城步六月六山歌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具有国内外知名度的文化旅游节会品牌。湖南将继续坚持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既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源头活水。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焕发新的魅力和勃勃生机。
(执笔:吴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