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少年时
2017-08-04周俊根
周俊根
最美不过少年时,少年时期充满理想,对未来满怀憧憬。拉萨河畔三少年是为可爱,幼小的他们已经懂得关注藏区牧民的饮水问题;大成、二成最为执著,为了实现曾经的“理想”,历经艰险登上神秘的草垛山;湘西凤凰县乡村里龙张欢最为可怜,本应躺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她,却过早地承担起不应这她这个年纪的孩子所承担的责任,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与她错过……
拉萨河畔三少年
王宗仁
①我和拉萨兵站青年军官曾和礼沿着拉萨河轻松散步,不觉间半里路就走出了。这时拉萨河拐了个小弯,眼前是一片开阔的河滩。老远我就看见三个小人影在河畔晃动,阳光最白的正午他们像一幅水彩画,展示在河滩上,显得格外生动和抒情。尤其是那三顶像鸭舌似的藏式小帽,被阳光镀成独具特色的亮点,亮得夺目。我们走近一瞧,三个藏族少年正忙着“施工”哩!他们一人握着一把小圆锹,哧吭哧吭地铲着半湿不干的泥沙,泥沙堆在旁边。堆积的泥沙渐渐变大,锹下的坑就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这是在搞什么“工程”呢?我们止步参观……
②三个少年并没有因为陌生人的到来而中断他们的活路。在我和小曾悄不声站了好几分钟后,那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说大也就是10岁刚露个头吧)抬头很友好又调皮地给我们做了一个鬼脸,就算打了招呼,另外两个孩子压根就没理我们的茬。三少年手中的铁锹很有节奏地轮番起落,一锹,两锹,三锹……那半月形锹刃,被阳光照得亮闪闪的,像镀了电光,起落有序。落——铲下一锹泥沙;起——扔下一锹泥沙。那些泥沙大小相等,呈三棱形,上面清晰地留下了一道锹刃的弧线。乍看,仿佛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工艺品。这些工艺品垒在一起,成了很规则很美观的工艺墙……
③三个少年到底在做一个什么“工程”呢?新鲜,好奇,我再也不想沉默,便央求他们“停工”,接受了我的采访。三少年都是草原马背小学的学生,个头稍高些的也就是给我们扮鬼脸相的那个叫仁青,鸭舌帽檐上绣着一朵格桑花的那个叫尼旺,脸黑得像从赤道几内亚来的“拉菲克”的那个叫多吉。三个形影不离的小家伙,穿的是一模一样的藏靴,靴尖上那个翘起的像大象鼻子一样的装饰物,展示着同样的宁弯不折的倔犟。他们说了,好朋友就应该从小走在一条路上。他们还说了,他们长大后要用学来的本领把拉萨河的水引到半山腰的哲蚌寺,让那里的僧人和附近的牧民吃水用水都方便。有人告诉他们,不等你们长大拉萨河的水就会引上山的。他们便说,西藏山区的牧民多得很,我们要给更多人引去方便水!谁能说这些娃儿们说的没有理由呢!
④这个周五的下午,三个少年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认认真真地商定了一件事:周日他们要在拉萨河畔做一个引水工程的模型,也算是他们的“实习工程”吧!事情就这么定了,说干就干,立刻见行动……
⑤这不,现在他们已经修好了“水库”,而且是三个,两个蓄水库,一个输水库。这样就能保证充分的水源。“水库有了,可是还没有见到水?”我故意这样问三个少年。跟着我的话音,只见仁青举起铁锹,三刨两挖,就掘了一条通往拉萨河的小河沟,很快,河水就顺着河沟流进了三个“水库”。水满,他关了闸。嗬,一串糖葫芦。不,是连环海!
⑥三个少年乐得直蹦高,瞧那幸福劲!
⑦我跟着他们心花怒放。此刻,我最直接也是最强烈的感觉是,理想的火焰在拉萨河谷行进,生命的脚步在浪涛里奔跑。其实人生的目标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三少年锹下的这条小河沟就缩短了今天和明天的距离!
(2012年1月28日《新民晚报》,有删节)
【思考】
1.结合语境理解结尾一段中“遥不可及”一词的含义。
2.请简要概括文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3.请任选一角度为文中的画线句写一个批注。
4.文章是如何抓住三个少年的特点对他们进行介绍的?
5.看着三个少年乐得直蹦高,“我”为什么也跟着他们心花怒放呢?
两个少年
李建永
有两个少年,是同胞兄弟。大的叫大成,小的叫二成。大成十七岁,二成十六岁。大成身体结实,孔武有力,曾在夜间的西瓜地里跟父亲并肩作战,把七八个偷瓜贼打得落荒而逃;二成比大成瘦弱一点,戴一副眼镜,看上去文文静静。大成初中毕业后留在村里,与父母一起下田劳动,如今已是一把务农好手;二成考取了县城中学,正在读高中。
每逢节假日,二成回到村里,与大成一起下田,一边劳动,一边谈天,兄弟二人亲密无间。
有一天,二成指着远处的一座山峰,对大成说:“哥,还记得不———咱们小时候不是说过要上草垛山去看看吗?”大成停下手中的活儿,好像被弟弟从睡梦中唤醒似的,憨憨的脸上掠过一丝笑意,说:“明天就去。”
第二天清晨,两个少年瞒着父母,邀了两个年龄仿佛而且早想登山的伙伴,出发了。
从村子到山脚,约十余里坡路。四个少年一路爬坡爬到山脚下,另外两个伙伴就开始动摇了。一个说,没带干粮没带水,渴了饿了怎么办?另一个说,听说山上有金钱豹子,真的遇上可就完蛋了。眼看两个伙伴只管坐在石头上磨嘴皮子,全无动身的意思,二成说:“哥,咱们走吧。”大成对两个伙伴说:“回去给我父母捎个话,就说晚饭以前我俩赶回家。”
目送走两个伙伴,二成转身冲大成一笑,抒情地说:“我们就要爬草垛山了……”
大成在前边拨开丛刺带路,二成在后边一路紧跟,翻一道梁,下一条沟,再翻一道梁,又下一条沟,不知翻过多少梁,越过几条沟,终于踏上草垛山的顶峰了!令大成二成惊奇的是,一路上山,又是参天古树,又是蓁莽丛生,不料峰顶上却有数十丈大小的一块地方,平荡而光滑,周边长满了红得鲜艳夺目的叫不出名字的野花,一簇一簇的,美艳极了!
站在峰顶,向四周极目远望,东西方向是绵延不绝的大大小小的山峰,山南山北都是一马平川,间或可以看见一小堆一小堆的城镇或村庄。二成突然呐喊:“我登上草垛山啦———!我登上草垛山啦———!!”大成也手卷号筒嗷嗷地嚎叫,野狼似的。两个少年欣喜莫名,狂蹦乱叫。
兴奋、激动、疯狂过后,两个少年才感到又饥又渴。渴了还可以下到沟底捧起泉水喝几口,饿了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二成看到树上红的绿的大的小的各种果实,就想摘几个疗饥;大成不许,怕他中毒。此際,唯一的“办法”就是赶快下山。
二成毕竟是个书生,又饿又累,几次对大成说:“哥,休息一会儿吧。”大成说:“不行!你不看太阳已经偏西了,我们必须赶在太阳落山前下了山,不然,等天黑了,想下也下不去了。”二成听得毛骨悚然,精神陡增。
回到家已是晚上八九点钟。两个少年的父母,既着急,又生气。他们的妈妈已经急得哭了,一边哭一边骂,然而,两个少年却在骂声中酣然睡去了。
现在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两个勇敢的少年,是我大哥的儿子、我的两个侄子。
前不久我回家探亲时,听到他们的“事迹”,觉得很有趣。
我问大成二成,为什么要去爬草垛山?他们很腼腆地相互对视一眼,大成捅了捅二成,二成说:“为了一个理想,童年时候的理想。”他说,“草垛山对我们来说太神秘了!太有吸引力了!小时候,我和哥就商量过,我们将来一定要爬上草垛山,亲眼看看山顶上———还有山的南边、北边、东边、西边到底都有些什么?”
二成说得很平静,也很平淡,甚至说话的时候还不好意思地低着头,但在我却不啻一个晴天霹雳!
“理想”这个字眼儿,对于生活在红尘滚滚的大都市里的我,已经有很长时间未曾听到过了;想不到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很贫乏的两个农村少年的心中,它仍然在熠熠发光!
(选自《青年文摘》2012年第4期)
【思考】
1.文章第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2.文章主要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3.文章写了两个“伙伴”,这对表现两个少年有什么作用?
4.请任选一角度为文中的画线句写一个批注。
5.成长中的你有什么理想呢?你准备怎样去实现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