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如地球是个水球,会怎样

2017-08-04文化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深海生物动物

假如地球表面完全被海洋覆盖,会出现高智慧生物吗?最近,科学松鼠会的博客上,出现了一组这样的讨论。我们选取了一位讨论者的发言,对这个话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当然,凭空设计一种生物的构造和生活真不是一件容易事,上帝的活儿不好揽。也许现在就有一个和我所想全不符合的家伙,正气定神闲地在神秘海底漫步。我们一思考,他就会发笑。

生存方式

1、最可能在哪里产生?

他们无法在深海中生存。这里温度低、压力大,影响动物体内碳酸钙的沉淀。深海动物的石灰质外壳、骨针和骨骼的形成速度很慢,外壳薄而脆或者很柔软。这显然不利于形成颅腔,因此也就无法保护大脑免受震荡。

同时,深海里食物稀缺,动物们多是依靠顶层掉下来的食物碎屑为生,大都进化出超大的嘴巴。为了平衡体重,嘴的特化就导致了脑的萎缩。而在深海热泉附近,生物群落虽然繁盛,但由于温度较高,那里的生物生长得太快。(热泉蛤类的代谢速度比一般的深海蛤快了500多倍)过于短暂的生命历程恐怕难于进行思考和交流,产生智慧的可能性也就不会很大。

但他们又必须生活在海底——至少在进入“高智慧”阶段之前是这样。因为要建设文化需要固定的活动地点。这样才能将工具和信息存放流传下去。否则可能会出现以下谈话:“我的剑掉了。”“在哪里掉的?”“在左边裤子口袋掉下去的……”

所以他们应该生活在水深200米以内的浅海区。而且是热带浅海区。这里温度较高,食物豐富,生物多样性良好,产生智慧生物的可能性相对来说更大一些。

2、食肉还是食草?

没有陆地也就没有开花植物,因而也就没有果实和种子。所以那个时候的植食动物只能吃叶片和藻类。这部分营养不够丰富,需要大量进食才能满足需求———所以吃竹子的大熊猫、吃草的狮尾狒和其他大型食草动物都要花很多时间在吃上。

虽然吃肉,可他们却不会是“猛兽”。对凶猛的食肉动物来说,生存之道是速度和力量,智慧的用处不大。

那么,我们的智慧生物究竟吃什么呢?或许,该从他们的手出发:灵巧的手应该是从他们祖先适应于精细操作的肢体进化来的。而适应于游泳的鳍足过于特化,不可能进化出手。比较有可能的,是用来敲开或者掏出动物的软体以食用的触手。所以,他们可能是以海底贝类为食的———女孩子发现贝壳以后,会仔细地把珍珠拣出来扔掉,然后优雅地舀里面的软体来吃。

虽然脑袋的相对大小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对智慧的产生而言,它的绝对大小也同样关键。所以他们的身体应该不会太小,因为一个小的身体无法供给一个硕大的脑袋。但身体太大也不行。身体越大,基础代谢就越高,花在进食上的时间也就越长,(梁龙每天除了进食,可能什么事也不做)就像上面说的,智慧生物嘛,每天花在上网、购物、打游戏上的时间还是要保证的。

3、他们如何看这个世界?

声音在水下传播的速度是在空气中的4倍,而且可以传播的极远。所以我们的智慧生物或许具有发达的听觉,而且有可能具有回声定位的功能。

光的水下传播就比空气中差多了:光波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和部分绿光,穿透能力弱,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粒的阻隔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散射或反射,而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和黄光,穿透能力虽强,但容易被水分子吸收。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在比较浅的海域内,海水中偏红色的光会多一些。如果这种生物生活在这个区域的话,那么他们一定对红光比较敏感。超过100米后,海水中偏蓝色的光会多一些,生活在这个区域的话,就会对蓝光更敏感。如果他们能够浮出海面,会觉得外面的世界是黄色和青色的。

水生动物没有体毛,不过体表可能会有黏液,尽可能减小运动时的阻力。但因为有比较精细的手,所以阻力还是较大,所以他们很难是个游泳健将。而游得不快,就有被捕食者吃掉的危险。这样就不能生活在太空旷的海底,而应该是地貌复杂、易于躲藏、大型捕食者不易接近的地方,比如珊瑚丛中。

最后,他们还有一个相对比较长的寿命: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总是需要相当的时间才能被后人掌握的(光受个义务教育也要九年呢……)。

猜你喜欢

深海生物动物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生物趣多多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