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创新行动
2017-08-04
真正的合作,一定是利他利己,多方共赢。为什么过去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问题,主要在于自身的贡献能力、护他性,没有发挥好。能不能真正地推进产教融合,关键在于实际的行动。
首先,要如何创新行动,要做到四个新:其一,运用新思维,尤其是目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运用新思维,探索新模式,营造新场景。新生代思维,现在的90、95后的大学生,有自身的优势,有不足,他们掌握新技术非常快,互联网能力强,不足也很多。关门办学是不行的,校企合作是内生动力,必然要求,构建开放、跨界、融合的教育产业生态,才能真正地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变劣势为优势,适应新生代的需求。其二,互联网思维。产教融合推进物力资本向人力资本转移过程当中,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产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催生新的教育变化,高校如何通过产教融合,构建新业态,新场景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其三,新业态思维。在跨界融合的基础上,打破常规,重构创新机制、系统。运用新业态思维,抓住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的新机遇,借鉴新型业态形成的机制,反思自身的现实问题,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大学生态,共融共生的大学生态。其四,新平台思维,现在大学构建的产教融合平台、校企合作构建的共融共生平台,本身是一种载体,一种环境,一个生态圈,特征就是跨界、融合、开放,包括通过共融、共生产生倍增放大的效应,最后实现四大功能,即要素集聚、协同创新、合作育人、相互服务功能,尤其是提供社会服务的功能。这种形式下,通过合作,大学及其周边构建各种融合、开放、包容的平台和空间,提供真实的项目任务,场景氛围,形成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教育平台,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实际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在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在构建一种新型的产教融合集成平台。
其次,探索新模式。在办学过程中主要有四种模式:其一,学校宏观层面上的办学模式。其二,专业建设、专业发展过程当中,人才培养的模式。其三,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即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服务模式如何适应这种需求。在培养模式方面,过去强调教育的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忽略了行业企业发展规律、企业生产经营规律,如何实现人才培养过程当中,课程设置、课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统筹,非常关键。
再次,构建新的办学形态。其一,就是校企融合问题,学校如何融入地方大的产业发展的进程,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地方政府共建、共享、共发展。在传统基础上,构建五大集群,通过专业群,专业链,通过人才链,创新链与对方的产业链实行集群对接,发生链式反应,化学反应,产生价值创造,最后实现质量提升。
最后,构建营造新场景。过去大学里实验室、教室、科研工作室,分工明确,相互不沟通。现在高校要构建大平台,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建设的原则一定是保证先进性,配套性,適用性,开放性,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