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新兴产业人才培养

2017-08-04

中国信息化周报 2017年27期
关键词:跨界校企人才

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校内、轻社会,

我国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方式亟待改变。

如何培养智能制造系统级人才和跨学科人才?

如何培养复合应用型大数据人才?

“新工科”的教学改革大幕已经拉开,

软硬实力兼备、理论联系实际、适销对路,

新技术、新人才必须要新的培养方式。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靠人才。科技发展,国家进步,世界变化日新月异,靠的还是人才。而人才和教育息息相关,一定要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尖端的人才。”

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昌林在“第四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演讲时指出,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于新科技人才能力又提高了要求,对转型当中的应用型高校也提高了要求。教育部今年又提出“新工科”的概念。新工科的教学改革才开始,这是教学改革中的新理念、新模式、新结构、新体系的开展。对现行的本科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面对重知识、轻能力,重传统、轻发展,重理论、轻实践,重校内、轻社会的情况,要做出积极改变。吴昌林建议,必须研究毕业生全面能力的构成与培养途径,即以专业知识为支撑的业务能力(硬能力),自我发展、社会适应的能力(软能力),二者中应更加重视软能力的培养;必须研究新工科涵盖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构建专业知识结构的新架构;善于“理论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在“干中学”;应该勇于走出校门,探索与企业融合共建专业,培养“适销对路”人才的道路。

“我们在实践教学当中,要善于理论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干中学。重视人才培养服务于行业经济、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能力,应该要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注重学校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注重企业与学校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合作双赢。促进高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利用学校多年的深度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经验,形成连接合作院校的协同网络。同时,将行业的组织技术、先进设备引入高校,实现同步。通过融合,使专业教师能及时关注行业主流技术的发展趋势。”

吴昌林提到,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校企合作注重联合培养的人才质量,注重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的共享与合作双赢。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成为普通本科教学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重要形式。第二,校企合作共建,利用合作企业多年的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经验,形成了链接合作院校的协同网络;把行业主流技术和先进设备引入高校的实践教学,以实现高校专业发展与行业前沿技术的同步;通过把企业的教育团队和企业项目资源引入高校,实现了校企师资联合培养人才。第三,通过合作共建,有利于学校教学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混合式师资团队的形成,校内师资队伍工程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新型教学体系的形成;有利于面向行业和社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在教育部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看来,新技术、新业态都是跨界创新和融合创新的产物。“跨界”就是不断地去冲破原来行业界限,不断地把多种多样的新技术和手段集成到一个领域、一个产品、一个服务、一个工作岗位的过程。这决定了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真正需要的人才80%以上都将是复合型人才。这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带来的结果。

在陈锋看来,智能制造,它不能被归属于传统的机械行业、动画行业或是信息化行业,它是什么?它是跨界融合创新的产物,它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当我们讲到现代的农业,对于现代农业是产业化和科技化的进程,它远远超过了传统农学学科所对应的范围,它一定是跟制造业、服务业、科技、信息化结合在一起,如果没有跨界创新和跨界融合,不可能培养出现代农业人才。几乎所有现代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需要的都是复合型人才,这需要用新的视野去规划新的人才。

“今天所建立专业学科体系是建立在过去旧的工业化时代基础上,但是当面对未來、面对这样一个剧烈变革和挑战的时候,就不可以去固守或者自陷于这样一个体系。今天对于人才培养规划,需要更加宽广的视野。只有拥有更加宽广的视界,我们才能真正树立多元跨界融合的理念,也才能真正去找到跨界融合的方向。”陈锋如是说。

智能制造、大数据是新一轮的技术革命的代表,发展空间巨大,这对人才培养的机制,也提出了新要求。做好智能制造、大数据的产教融合,推动融合走向深入,是培养高质量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路径。

猜你喜欢

跨界校企人才
跨界
跨界
人才云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