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姓大舞台”乡村联动工作思考打造品牌文化的发展之路

2017-08-03陈言敏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惠民百姓文艺

陈言敏

(肇庆市高要区文化馆,广东 肇庆 526100)

摘 要:“百姓大舞台”其作用的发挥目前仍有很大空间,如果要继续办下去,待热度过去后,就要冷,不是冷处理,而是冷思考,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文化之路。

关键词:百姓大舞台;品牌效应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8-0238-01

文艺来自生活来自百姓,文艺也高于生活与百姓共享。以我区工作为例,2016年,肇庆市高要区认真贯彻执行区委区政府的文化工作指示,在全区17个镇(街道)中开展了“百姓大舞台——乡村联动惠民送戏下乡演出”活动,活动充分调动了镇村各级的积极性,主办和承办单位超过20个,盘活了区镇村50多支文化队伍,发掘文艺骨干50多名,舞台从城区走到镇文化广场、走进村文化广场、走进社区、企业,惠民人次达10万人以上,成为了当地的一个群众文化品牌活动项目,掀起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潮。

一、“百姓大舞台”乡村联动成果

(一)推动镇村一级文化工作

2016年,区联动惠民送戏下乡由区文化馆、各镇文化站为承办单位,镇文化站负责节目统筹并对全镇文艺团队及文艺骨干进行了摸底,推送了一批有本地特色和文化热情的群众参与到百姓大舞台的演出晚會中,有效地推动镇村一级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拉近群众和专业艺术的距离

高要区文化馆作为承办单位,在年初就做好相关的活动策划方案,确定送戏内容和形式主调,先是创作了一批与时俱进的小品、音乐快板和歌舞节目如音乐快板《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舞蹈《共筑中国梦》、《美丽中国走起来》等,然后分做三个工作小组把成品节目以“种”的形式进镇村,手把手的把这些具有新颖形式的文艺节目一个个的“种”到各镇村的文艺队伍中去,由各镇村文艺队伍的队长或骨干负责给节目“培土、浇水、施肥和助长”,一段时间后区文化馆工作小组再去帮助提高,共同把“种”下去的节目能够生根、发芽、成长、成型,并结出果实,最终走上乡村联动惠民下乡的舞台。一年来,由工作组“种”下去的节目达到30多个(次),由各镇村文艺队伍和骨干组织排练参与联动的节目达100多个(次),平均占据乡村联动惠民送戏节目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一改过去单一形式的节目,舞台的搭建拉近了群众和专业艺术的距离。

(三)盘活区镇村50多支文化队伍

高要区人口多,乡镇多,文艺队伍也多。肇庆市高要区有十六个乡镇和一个街道办,全区常住人口100万,有279个行政村和73个社区,1900多条自然村,镇镇有文体广场村村有文化室,有省市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7个。据不完全统计,遍布城镇乡村的广场舞团队有超过100支、曲艺社团11个,队员3000人以上。平时,除了一部分的曲艺社经常有演出活动以外,大多的文艺队伍都是各自圈地为营,各自为政,自娱自乐,他们的身影或在广场、公园,或在社区、街角,很少有机会走上百姓大舞台去展示。高要区的“百姓大舞台——乡村联动惠民送戏下乡演出”活动几乎盘活了所有的区镇村文艺队伍,不但帮助他们搭建舞台,还把他们带上了“百姓大舞台”,让一直默默无闻的在自娱自乐的他们得到了一个展示的空间。一年来走上“百姓大舞台”的文艺队伍就达到50多支,参与表演节目超过100个。

(四)现场气氛热烈,观众倍增

以往,送戏下乡都要镇文化站和村委会去张贴公告,并在广播站里告知,观众才会来观看。而自从实行“百姓大舞台——乡村联动惠民送戏下乡演出”以来,观众都是不用请的而是自发的。原因一是参与联动演出的人员互发微信转告,二是有家属、朋友或村民参与联动演出大家关注的热情度更高。演出还没开始,观众已经是里外三层,人头涌动,序幕才刚拉开,台下的欢呼声喝彩声掌声已经是一浪接一浪,现场气氛热烈非凡,观众倍增。百姓大舞台,要的就是百姓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享在其中。

“百姓大舞台”把我区的群众文化搞热了,政府搭台,百姓唱戏,一年来,通过区镇村三级联动,从无到有,队伍从小到大,人员从少到多,联动节目从单一的表演形式向专业艺术靠拢,观众由被动转换到主动,所有的这些变化都在彰显着“百姓大舞台”的魅力所在,既然受到欢迎,我们是否继续做下去呢?

二、活动存在的弊端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发现作为文化惠民主阵地之一的“百姓大舞台”,其弊端和作用的发挥仍有很大空间。(1)热情过后没有持续的平台给予热情的文艺爱好者,普遍是很多地区,主办方为了应付上级文件“当年活动当年搞,总结时候热情高,总结完毕任务完,剩下群众一团糟”。(2)一谈到搞活动,政府就以要发展经济为挡箭牌,能推则推,不能推应付了事。(3)因为处于社会的边缘,群众得不到更高造诣的文化熏陶,普遍上台的节目质量偏低。(4)社会文艺群体虽然已作登记造册,但缺乏统筹性的管理。有问题就纠正问题,有难处就解决难处,鉴于群众文化,公共文化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如果要继续办下去,待热度过去后,就要冷,不是冷处理,而是冷思考,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文化之路。

三、探索“百姓大舞台”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一)长远谋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品牌之路

确实,比硬件设施更关键的是“百姓大舞台”背后相关制度的建立。对于公共文化活动品牌,百姓最看重的是其长效性和定期化,并不是组织活动时热热闹闹,活动过后无人问津,热了一回就冷下来。从长远着手,制订计划者就要有品牌意识,文化品牌就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产生的,把品牌打造当成是商业模式,着力呈现项目主体现状、发展定位、发展远景和使命、发展战略、商业运作模式、发展前景等,最大限度地体现项目的价值而订立,不可能一年就有效果,三年或五年计划,让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品牌之路,为品牌准确定位。。

(二)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服务载体

一个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然而政府的财政不只是向文化倾斜,为政府分忧的做法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一些地方好的经验。如山东省济宁市,当地“十二五”期间将“百姓大舞台”建设作为主打文化惠民工程,并出台了相关建设指导标准,在活动层面,有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冠名赞助两种模式。打造文化惠民品牌时,应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能够弥补文化机构专业力量的不足和资金的短板,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

(三)以创新的理念,以新的形式满足人民群众新的文化需求

“百姓大舞台”等文化惠民品牌一旦“站住脚”,人气必然越来越旺,但文化館自身力量的不足也会凸显.服务基层文化多年,笔者发现以镇村为舞台的晚会节目类型单一,无非是唱歌、跳舞、小品几大类型为主,既然以百姓为受众,就要找到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创新,创新的内容不止是节目,更应该在舞台的主题和节目架构,如:高要区白土镇,是国画大师岭南画派的领军人物黎雄才的故乡,在百姓大舞台的演出中,就可以以“文化之魂”为主题,邀请其后人或该镇的美术班学生一展画艺,还可以围绕主题创作一批高雅又贴近群众生活的艺术作品,这样既可以增加节目的形式,也能引起当地群众的共鸣。

(四)抓住时机撒播“种子”

我区“百姓大舞台”活动开了一个好头,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把好的艺术种子撒播在广袤的乡村,从业余无人管理到规范化,舞台的建立把全区业余群众文化队伍逐一进行了注册登记.我们何不趁热打铁,把“种子”撒得更远,把这些队伍规范起来管理,带动起来,区级文化馆作为基层文化的主阵地可以为这些团队提供必要的场地服务和专业业务指导,定期培训,让他们有更多到外面学习的机会,提高专业技能,从而为“百姓大舞台”打造更多的精品艺术。

四、结语

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生产力新的增长平台,经济的文化和文化的经济也成为了世界发展的趋势。 “百姓大舞台”带出的“舞台热”反映出了新时代群众对艺术的追求,人们已远远不满足于广场文化。“百姓大舞台”只有在文化品质上有新提升,多出精品才让大家更期待,也只有这样,文化惠民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方黎明.浅谈建设百姓大舞台的措施与意义[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6).

[2]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安全征集选登——浙江仙居:“百姓大舞台”作抓手丰富基层群众文化[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

7/11458663.html.

[3]楼新平.投行思维:商业模式创新及实现的经营逻辑[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6.

[4]创新与跨越[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肇庆市高要区文化馆.2016年百姓大舞台活动开展总结[Z].

猜你喜欢

惠民百姓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家中电器要“焕”新 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坚定不移抓教育 践行初心惠民生
百姓看家“风”
□文艺范
因地制宜 推惠民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