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之“根”

2017-08-03周雨思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

周雨思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摘 要: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外显形态,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内质。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与“德”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其与建筑之间的互为关系,并分析现代设计应如何延续传统建筑文化之精髓。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礼;德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8-0179-01

中国的传统建筑历经久远而依然魅力长存,不仅是因其结构、装饰、色彩等方面所帶来的视觉上的审美感知,还应该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与“德”影响颇为深远,从上层建筑来看,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思想意识、行为活动以及人们在治国、修身、齐家中的方方面面,而从物质基础来看,则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生产及生活环境,包括广泛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建筑环境,以及其中的装饰配件、家具等。而中国传统建筑对于“礼”和“德”的表达,是几千年来人们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内在精髓的体现,当然,也可以说是当时社会文明中某种环境的具象映射。

一、中国传统建筑之“礼”

建筑之“礼”,概括来说可以体现于“中、和、适、衡”四个方面,无不传达出“中庸之道”,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古人将文化之“礼”融于建筑之中,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处处阐述着思想上的礼制规范,潜移默化地统一了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论是否为有意之作,还是无心之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源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原发性的“整体原则”。

诚然,“礼”实则也是讲求对“度”的把握,是一种自我约束的力量。不论是建筑外观还是内部的结构、布局、装饰等,都要求符合适中、平衡、和谐的原则。建筑之“礼”不仅反映着古代人们生活中的封建等级制度,更多地还包含着客体的原生性美感以及主体普适的心理审美尺度。如果说建筑之“中和”是对设计的客观性要求,那么建筑之“适”便是主观性的要求了。因此,优秀的设计,不论古今,必然是“克己守礼”且“以人为本”的。符合“礼”的设计,自然会达到“和美”的理想境界,而“和”的包容性又决定了设计是“善”的,致使设计的“真善美”正体现于此。

二、中国传统建筑之“德”

而中国传统建筑还有另外难能可贵的一点就在于将“德”与造物艺术相融合。人们不论身处何种环境之中,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对人们的教化作用,大到格局,小到装饰,都传达着古人的“尚德”思想。

“尚德”最外在的表现是直接影响了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制,自“构木为巢”以来,人们便以建筑之四方形态来暗喻人的品性,以此传达人们对于自我德行的期许与约束。而内在层面上,则是将“德”之精神构筑于建筑环境之中,以实用质朴的设计原则来体现中华传统美德。从现代设计的视角来看,“适用”、“够用”应当成为现代设计的准则。当设计适合并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自然而然便界定出了恰切的范围,将其把控在一个合适的程度范围之内。从现代层面理解,便是遵循了可持续性的设计要求,古语有云:“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这种“俭以养德”的优良品质实应让当今设计者们为之深思。

除了“俭以养德”之外,对于“德”的体现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孝”。时至今日,重孝仍然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美德,“孝”不仅意味着要孝敬父母,更应该是“立身行道,以显父母”。中国传统建筑对于“孝德”精神的营造,也是丝丝入扣的,譬如中国传统四合院中正房的显耀地位。而“孝”体现于现代建筑环境中,可以转译为“人文关怀”,即对老年人的行为活动、思想情感作多方面的考虑,深入挖掘人们的内心需求,摒弃冰冷的、缺乏人情味的设计,重新找回自古以来人们所倾向的“亲和感”审美体验。

由于现代设计性质的转变,流水线大批量地产出往往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因此对“德”的把握还应从“质”上下功夫。设计的品质代表的是一种人生态度,这也是“尚德”的最好体现。现在许多粗制滥造的产品由于过多追求利益与效率,导致忽视了自身的品质,不仅使其得不到自我价值的展现,更造成了无谓的浪费。

三、总结

如今,许多人认为建筑中的“礼”与“德”是古代封建思想的遗存,不能与现代建筑环境相适应,但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之“根”是须臾不能丢弃的。“礼”体现的是客观世界的秩序,是人们意识形态中的审美规律;“德”则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涵养与精神要求。虽然现代设计更多推崇的是个性的释放,但也应该是在符合“礼”、“德”的基础之上,否则可能会形成弗善弗美的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因其独特的文化制度与精神内涵,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感染力,不仅视觉审美上能够愉悦大众,同时还能“以礼制人,以德化人”。基于此,现代设计师应将传统建筑之礼、德与现代之“新”相结合,以此来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而若从根本而言,更加重要应该是从了解自我出发,只有真正深入理解了本民族的传统之美,才能正确地传承、延续并发展其精华,为今所用。

参考文献:

[1]薛娟.居以养体[M].济南:齐鲁书社,2010.

[2]孔子.大学·中庸·论语[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

[3]柳素.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4]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传统建筑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