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间九老”笔下的民国时期北京民俗

2017-08-03杨帆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6期

杨帆

(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91)

摘 要:北京作为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历史古都,在历史进程中经历了民族融合、时代发展逐渐形成了固有的民俗文化,其中的民国时期北京民俗由于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了更加多变的面貌。本文以“人间九老”的怀乡作品为史料进行细致解读,分析其作品中民国时期的北京民俗文化,从岁时民俗、人生仪礼、饮食民俗等方面进行阐述,概括其书写过程中蕴含的民俗书写特性,加深对北京民俗的认知。

关键词:北京民俗;怀乡作品;“人间九老”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8-0136-01

“人间九老”,指的是在我国台湾地区《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版面“古往今来”专栏中写回忆文章的九位作家,即夏元瑜、郭立诚、唐鲁孙、白中铮、包缉庭、庄练、庄严、孙家骥、丁秉鐩,他们在1949年前后跟随国民党迁居台湾后,写下了大量记述北京旧貌的怀乡作品。

一、民国时期的北京民俗风貌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随着时代的更迭,其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从建筑到饰品,从习俗到思想,从大到小,由内而外都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其中1912到1949年间的变化又在其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彼时的中国,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横行,中国被动地进入了近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都发生了异常巨大而深刻的变革。而北京作为当时的政治中心,自然毫无悬念地首当其冲,促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极大解放,随之带来的便是整个社会风气的大转变。这种新风气首先体现在婚俗中。封建社会受血缘关系束缚的婚姻方式在西方追求自由、平等的观念冲击下,不仅婚姻儀式典礼被极大的简化,更为重要的转变在于婚姻当事人在婚约关系中的自主地位获得极大提高,西方国家盛行的交往自由、婚姻自主的风尚成为青年男女的首选,开始强调爱情是婚姻的第一要素。这种自由的择偶观念在社会范围内被认同,成为对封建社会的旧婚俗来的一场革命。

在岁时节日上,代表封建帝王的国家庆典类节日被取消,如帝、后诞辰、冬至祭天等,而一批新的节日、纪念日相应被确立,如国耻纪念日、孙中山诞辰和逝世纪念日等。同时对历法系统、节日系统进行了改革,在废止旧历基础上颁行国历,出现官方与民间新旧历并行的局面,而且政府对节日进行了改造,这些都使节令习俗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清明节习俗中烧纸钱、送包袱被认为是迷信活动而被废除,只保留植树活动。

从服饰上来看,上层社会受潮流影响较大。上海作为通商港口城市,其服饰文化较早的受西方影响变得十分时髦,引起在北京城中的皇族宫眷与达官显贵的关注,由宽袍大袖、长衫及膝的装束向适体紧身的方向转变,例如女士服装流行上衣下裙且衣短裙长,并且在色彩上由大红大绿转变为崇尚素雅。

在饮食上,北京人最爱白面,除去这种细粮,普通百姓家有一套粗粮细作的饮食习俗,例如扒糕、麻豆腐、豆汁儿等等。而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下,北京人也渐渐开始接受西式大餐与各式新式食品,例如六国饭店、德昌饭店等等西餐馆的兴起,西式糕点、啤酒等食物的流行都是受此影响。

二、“人间九老”笔下的北京民俗

伴随时代的发展和身处异地的情愫拨动,怀旧成为一种时尚,老物件又重新焕发出不同以往的光辉,这种对故土民俗文化割舍不断的情结,使得民俗文化在时空的变化下得以传承、发展下去。

“人间九老”并不是在书写一本民俗文化记录册,他们的作品中对民俗文化的记录不成系统而各有偏重,但其所呈现出的北京民俗却又甚是周全。具体说来,夏元瑜记述的是北京城内的新鲜趣事,饮食上大都略过,只论信远斋或新潮的西餐馆儿,看杂耍是别处看不到的街头动物表演,由几十年前的逸闻趣事呈现传统文化下别样有趣的北京城。白铁铮对民国北京的年下节俗、吃食果脯、规矩讲究和消遣享受都娓娓道来,见微知著,如由灯而及元宵节,评豆汁儿而品满嘴老北京味儿。郭立诚的作品学术范儿十足,不单是回忆,而是在回忆中有意识地进行梳理,以春节为例,从腊八到元宵为时间轴,以熬粥、买年货、扫屋子、办年饭等为坐标,再添上老规矩老讲究,听说见闻缀于其间,一副详细的北平城春节民俗引导图便跃然纸上。唐鲁孙让人最难以忘却的是他对故都饮食的字字珠玑,从难得一见宫廷美食到街头贩卖的点心小吃、家常便饭无所不包,涵盖范围之广让人不经感叹。除此以外,庄练的文史论述、掌故见闻,庄严对故宫文物的如数家珍,孙家骥对古董玩物的精到见解,丁秉鐩、包缉庭对北平梨园行细枝末节的了若指掌都共同呈现出了民国时期北京民俗文化的别样风貌,这不同于学术论著中的客观详实,却另有一番特点。首先,他们笔下的北京民俗是愉悦的,由于他们大多生于富裕之家,求学工作顺畅,因此在他们笔下的北京城没有下层百姓辛酸痛苦,有的是每逢节时的各种吃食与玩乐,人生大事上的讲究与排场,闲暇无聊时的听戏看杂耍养蝈蝈儿,这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欢乐与从容既是年少经历所带来的淡然,也是北京民俗中服务娱乐民众部分的体现。其次,他们笔下的北京民俗是带有深刻的时代特性的,一方面他们记述的民俗是在时代巨变下的新风俗,此时的北京城不再是千百年的老样子而是在阵阵西风的吹动下焕发新生。

最特殊的是,他们的笔触中夹杂着对祖国的特殊情感,他们常常在想念故都的点点滴滴的同时一厢情愿的认定此时的北京城必是专制统治下的人间地狱,他们在怀念大陆的同时又时时刻刻不会忘却“反攻大陆”的愿望,这种既爱又恨的复杂情绪是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涉身其中无法抹去的烙印,而正是如此,他们笔下的北京民俗才越发的弥足珍贵别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