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歌唱中的字正

2017-08-03林彩霞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6期

林彩霞

(广东音乐曲艺团,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歌唱中的语言由字头过渡到字腹,再由字腹过渡到字尾的三个过程,三者在歌唱中的特点为:咬字头重而短、吐字腹响而长、收字尾轻而巧,三者在歌唱中同等重要,不可忽视。要演绎好一首歌曲,除了掌握它的语言规律还不够,还需要把握好歌曲的风格特点和了解历史背景等等,才能唱出真正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关键词:五音与咬字;四呼与吐字;归韵与十三辙;民族味道

中图分类号:J6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8-0099-02

在学习民族声乐过程中,许多声乐老师和专家对歌唱中的咬字经常提到“字正腔圆”的说法。俗话说:字不正,腔不圆。清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里总结道: “字若不真,曲调虽和,而动人不易” 。李渔则在《闲情偶寄》中更加严格地指出: “字从口出,有字即有口,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无字,是说话有口,唱曲无口,与哑人何异哉!”在传统的艺术语言理论中, “五音”、“四呼”和“归韵”(字头、字腹、字尾),被认为是咬字与吐字归音三个重要的环节。

一、五音与咬字

1.“五音”是把字头(声母)的发音就阻气着力点的部位和特点分为五个方面,它是唇、齿、舌、牙、喉。其发音特点是阻气、着力、喷弹、塞擦、摩擦而成音。

其发音有两种情况:一是发音的部位;二是阻气的方式。如b、p、m、f、d、t、n、l、k ...其中b、p、m是上下唇阻气;f是上齿与下唇阻气; d、t、n、l 是舌阻气; k、g是喉阻气。我在演唱《千古绝唱》时,对第一段的歌词做了些分类,“看山高水长,万里风光琴曲悠扬, 和千古绝唱... ” , 其中“看、高、光、和、古”的字头是(k、g、h、g ),其用力在喉; “山、水、长、唱”的字头是(sh、ch),其用力在齿;“琴、曲、悠、扬”的字头是(q、y), 其用力在牙;“里”字的字头是(l ), 其用力在舌; “风”字的字头是(f), 其用力在唇。

2.“咬字”, 在唇、齿、舌、牙、喉这五个部位的动作非常灵活、自如,在每个字发音之前的定型准备要迅速、有力,开、合、松、紧要配合得恰到好处,要求咬得要有力、干净、清楚、富有弹性。咬的力量要有分寸,也就是说咬字的力量要恰如其分。有时还根据声乐作品的需要,加强语气和对字头部分的夸张。如《千古绝唱》高潮部分“前生太远啊,来世太长”中的第一个“太”字咬得要狠,体现对现实的慷慨与无奈。

二、四呼与吐字

1.“四呼”,是根据口形开合不同,把字腹(韵母)分为四类: 开口呼、撮口呼、合口呼、齐齿呼。四呼的练习对歌曲的演唱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读准字音中韵母尤其韵腹的关键所在。清代的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 “开、齐、合、撮 谓之四呼。此读字之口法也。开口谓之开,其用力在喉;齐齿谓之齐,其用力在齿; 撮口谓之撮 ,其用力在唇;合口谓之合,其用力在满口。” 这是对读准四呼最为明确和主要的阐述。

我们可以把字腹分类:开口呼(a、o、e、ai、ei、ao、ou、an、en、ang、eng、er); 齐齿呼(i、ia、ie、iao、iou、ian、in、iang、ing); 合口呼(u、ua、uo、uai、uei、uan、uen、uang、ueng); 撮口呼(ü、üe、üan、ün) 。

在这里还是举《千古绝唱》第一段词为例子:(看an、山an、高ao、长ang、万an、风eng、悠ou、扬ang、和e、唱ang )为开口呼, 其用力在喉;(里i、琴in、千ian)为齐齿呼, 其用力在齿;(光uang、曲ü、古u)为合口呼, 其用力在满口;(水ui、绝üe)为撮口呼, 其用力在唇。四呼该用那里的力量必须要准确到位,常言道: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2.“吐字”在演唱过程中,字腹的优美虽然取决于字头的阻力,但字腹是三者中关系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在歌唱中音乐的线条连接完全依靠字腹的连接,是上下垂直的关键所在,字头和字尾是建立在稳定的字腹上面来体现它本身的特点而存在的。所以字在“吐”的过程中,字腹要注意保持进行,饱满而有亮度。

三、归韵与十三辙

1.“归韵”指的是字音的收尾,也叫字尾。在我国传统口法的训练中,用十三辙来训练吐字咬字中的字尾收音有明显的效果。十三辙是指汉字所属的韵脚与收音归韵的方法规律,那么,要想在演唱时做到字正腔圆,韵味十足,只掌握了字头阻气着力和字腹的口型变化,还不能做到完美的演唱效果。只有掌握了十三辙的归韵方法在演唱中运用自如,使语言更加准确到位,从而达到字正腔圆韵味十足的艺术效果。

2.“十三辙”的名称和韵脚的分类也有所演变。现在普遍采用的是:

(1)、单音字(发花辙a、ua,一七辙i、ü、er,姑苏辙u,波歌辙o、uo、e), 是属于“直出无收”型,依靠截气收音或与下一语音相连接,不存在“归韵”的问题;

(2)、鼻音字(人辰辙en、in、uen、ün,前言辙an、ian、uan、üan中东辙eng、ing、ueng、ong、iong,江阳辙ang、iang、uang,),这里必须要分清前后鼻音的区别,前鼻音归在前鼻和上牙,后鼻音归在后鼻和后咽壁;

(3)、复音字(乜斜辙ie、üe,怀来辙uai 、ai,灰堆辙ei、uei,尤求辙ou、iou,遥条辙ao、iao),这种音节在延长“字腹”中主要韵母后面连带着一个后缀韵母而收音, 后缀韵母不可以自成音节,它有一定的依附性,字尾所占的时值非常短促,是在字腹延长至最后才结尾、归韵。

明确了“归韵”的原型结构,演唱时要拿捏好分寸,既不能让其自成音节,也不能置之不理。字尾不归韵或归韵不准确,通常是歌唱者咬字吐字不清主要因素。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记得我在唱《千古绝唱》时,一开始我唱“山”(shan)因为没有把an归在前鼻和上牙,却成了“沙”(sha),“长”(chang)后鼻音咬不到位却成了“产”(chan),可把老师给急坏了,因为整首歌词特别多后鼻音(ang),如果咬不准的话,这首歌的味道就全变质了。

总的来说,歌唱中的咬字字头要咬得夸张,字腹要吐得圆润,字尾要收得巧妙,各个部位要恰如其分,拿捏好尺度最为关键。但是本人在学习演唱的过程中演繹了众多风格各异的作品,需要特别提醒一下,由于作品的风格、背景与情绪等差异,在演唱时的咬字吐字、方法也应该有所调整。掌握了中国传统的咬字吐字方法,在歌唱中运用自如,演唱者在演绎作品时更能打动观众,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四、结语

要演绎好一首作品除了掌握它的语言规律还不够,还必须掌握它的风格特点,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真正唱出作品的味道来。风格也是民族声乐发声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曲情词意在旋律上的断、连、顿、扬、甩、喷口等各种声音技巧的体现,本文这里就不再展开阐述了。《千古绝唱》第一段引子主要采用戏曲元素,戏曲的假声位置多而气沉丹田,如果演唱者没有经过戏曲演唱等训练,对歌曲的风格特点是很难把握的。如“琴曲悠扬...”中的“悠扬”在声音技巧上要先连后顿,这样“琴曲”才能真正“悠扬”动听。但如果把它唱断了,“琴曲”不但“悠”不起来也“扬”不出去,演唱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在我们学习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我们本民族的语言和风格特点来进行。

中国是具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语言结构十分纷繁复杂,歌唱中的咬字方法更是层出不穷,普通话也好粤语广州话也好,要想唱得既有韵味又口语化,并能把喜、怒、哀、乐等情感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中国的老艺术家非常讲究“味儿”,对一字一音都要求韵味十足,强调吐字清楚和“味儿”够不够,也就是说我们唱什么就得像什么。

参考文献:

[1]应尚能.以字行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沈思岩.声乐讲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3]孟妍.浅谈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继承与发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

[4]赵淑云.走进音乐歌唱艺术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