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松香的清冽气息

2017-08-03聂玮庭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35期

聂玮庭

闻了这些香气,我远眺此方,我看见七山充满着精选的甘松、香树、樟树和胡椒树。接着我登上这山的山顶了望,在大地的极东方,天使带我越过了Erythraean之海和zotiel这个地方。

——《以诺克书》

印度匙叶甘松和中国甘松

甘松香(Nardostachvs jatamansi)在传统的香方中,无论是贵族阶层的宫中香和衙香,还是士大夫阶层的文人香或医家用香,都可以找到其身影,如此高的使用频率,不仅是因为甘松是草本类香料中难得的加热熏香和直接焚香都两宜的香料,还由于甘松加入和香中,可以让整体的韵味被激发出一种甘甜清冽的香气,且显得香气愈加别致典雅,在香方中有修饰、衬托花香的作用。

甘松香为败酱科植物甘松的根茎及根。春、秋皆可采收,以秋季采者为佳。据阿拉伯人伊本·巴伊塔尔(公元1197年~1248年,相当于中国南宋)的《药草志》解释,海外甘松的主要产地分为印度、希腊和叙利亚山区:

甘松有三种,一种是印度甘松,一种是希腊甘松,一种是山区甘松。我们先从印度甘松(sunbul attib)谈起。迪奥斯哥里德书第1卷第6页,有两种甘松,其一是印度甘松,其二是叙利亚甘松,但叙利亚甘松并非产自叙利亚,而是因为这种甘松生长在山里,该山之一面与叙利亚相连,另一面与印度毗邻。

希腊甘松的产量较小,这里说的印度甘松和叙利亚山区甘松都属于印度匙叶甘松的范畴,而香料里面主流使用的甘松就是印度匙叶甘松和中国甘松。印度匙叶甘松是国际提炼精油的主要原材料,具有泥土混合松节油,及特殊的动物性香气,符合西方人审美,而根茎又比国产的肥大,挥发油主要蕴含在根茎中,因此利用率比较高,匙叶甘松也被称为False Indian Valerian Root,意思是“假印度缬草根”。不论是在西亚还是南亚,都是很重要的香料之一。

《圣经》中“约翰福音”的十二章就曾提到,玛丽亚为耶稣带来了一斤昂贵的匙叶甘松的油膏,并将它涂在耶稣的双脚,用自己的头发为耶稣涂抹擦拭,在此期间整间屋内都充满着美妙的香气。

中国甘松是中国传统和香的主要材料之一,在中国四川、云南和西藏都有广泛分布,而川西产甘松历来被认为是其上佳的品种,据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甘松芳香能开脾郁,产于川西松州,其味甘故名。”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国产甘松香略呈圆锥形,多弯曲,长5~18厘米。根茎短小,上端有茎叶残基,呈狭长的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黑棕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单一或数条交结、分枝或并列,直径0.3~1cm。表面棕褐色,皱缩,有细根和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

甘松香的气味经常被形容有汗臭味和苦味,实际上这主要是在炮制过程中叶子和茎葉残基没有清理干净的缘故,其叶子中含有丰富的缬草萜酮,这类物质的气味有较强苦涩感,而根茎中除了萜酮外,还有甘松醇、马兜铃烯醇和广霍香醇、广霍香烯等,这些成份会产生复杂的如同橄榄的甜香和凉意。传统的中药炮制比较侧重于药效,一般采挖后去净泥砂,除去残茎及须根,不用水洗,直接晒干或阴干即可。

而作为香料来说,用甘草蜂蜜水微微浸泡,增加其甜度也是可以的。但绝不可用热水,据《陈氏香谱》记载:“凡藿香、甘松、零陵之类,须拣去枝梗杂草,曝令干燥,揉碎去尘,不可用水洗烫,损香味也。”可见宋人在草本类香料的炮制上,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些香料由于其有效成分的挥发温度低,而忌高温的现象。

甘松妙香

晋代郭义恭的《广志》记载:“甘松出姑臧、凉州诸山,细叶,引蔓丛生,可合诸香及衷衣。”这大抵是最早甘松入香的记录,姑臧县是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为武威郡治,治所即今甘肃武威市。《元和志》卷四十姑臧县记载:“因姑臧山为名,亦言故匈奴盖藏城,后人音讹为姑臧焉。”

三国魏黄初中移凉州治此。十六国时,为前凉、后凉、北凉、南凉国都。唐为凉州和河西节度使治所。安史之乱后入吐蕃,县废。

后唐代陈藏器云:“丛生,叶细,出凉州。”又宋代《图经本草》的记载更为详细:“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丛生山野,叶细如茅草,根极繁密,八月采之,作汤浴令人身香。”

通过这些描述可知,从晋代到宋所用的主要都是窄叶的国产甘松,不过据南朝宋人范晔的《和香方序》所言:“甘松、苏合、安息、郁金、捺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也有可能说明唐以前除了中原地区使用国产甘松外,南方一些地区还是通过进口印度匙叶甘松得到的。

甘松最早的使用起于古印度,最早作为涂香的材料之一,据《苏悉地经》中“涂香药品”记载:“佛部供养诸香树皮及坚香木,所谓旃檀、沉水天木等类,并以香果如前分别和为涂香;莲花部用诸香草根花果叶等和为涂香;金刚部用或有涂香具诸根果。”

这里依佛部、莲华部、金刚三部,而分别使用三种不同的涂香方式。可以看出佛部所用“香木”的材料,气味属于沉稳平和,宁静悠远的类型,莲花部所用“诸香草、根、花、果、叶”等材料,气味相比起来更加馥郁温暖,而金刚部所用“诸根、果”等材料的气味就会比较辛烈刺激。

从材料上看莲花部和金刚部的涂香料中都应会使用到匙叶甘松,但材料搭配不同,甘松与花果香搭配,有清凉甘涩的感觉,可以起到解腻和增添香品个性的作用,丰富香气的层次,而与其它根茎或果实类香料搭配,如姜黄、鸡舌香和豆蔻等,就可以平衡其整体香韵,使辛辣的味道收敛,达到和谐。

佛经中的香方恰好有原产物与原语音混用的习惯,而如《佛说浴像功德经》中记载:“应以牛头栴檀、紫檀、多摩罗香、甘松、川芎、白檀、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以如是等种种妙香。”也有汉名、梵名混用的现象。

另外据唐代不空法师编撰的《北斗七星护摩秘要仪轨》记载:“说是北极七星供养护摩次第仪则:于静室中作一水坛,或方或圆各足一肘,以茅香、甘松、熏陆、龙脑、白檀五味和合泥涂之。”这里所言之甘松就很有可能指的印度匙叶甘松,甘松香之梵文名在《金光明经》中称“苦弭哆”,在《金刚经》中写作“苦弥哆”。据劳费尔的《中国伊朗编》介绍,甘松之希伯来语为nerd,希腊语为nardos,而波斯语为nard和nard等,都是源自于梵语的nalada一词,最早出现在《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中,《翻译名义集》中把这个词分析为nara-dhara,即“人所佩戴的”之意思,因为早期南亚人就有把香材佩戴在腰带上的习惯。

甘松可开脾郁,醒脾气

关于甘松的药效,据《本草纲目》记载:“甘松芳香能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杜宝《拾遗录》云:寿禅师妙医术,作五香饮。更加别药,止渴兼补益最妙。一、沉香饮;二、丁香饮;三、檀香饮;四、泽兰饮;五、甘松饮也。”

据《太平御览》记载:“杜宝《大业拾遗录》曰:寿禅师甚妙医术,作五香,第一沉香饮,次丁香饮,次檀香飲,次泽兰饮,次甘松饮,皆别有法。以香为法,以香为主,更加别药,有味而止渴,兼于补益。”这段记载与《本草纲目》中引用的略有不同,但大抵也是说明用甘松作为饮品,不仅可以止渴,还有补益之功效。

据明代李梃的《医学入门》记载:“甘松香味甘、温、无毒。主恶气,卒心腹痛满,下气。兼治面黑,风疳齿露,野鸡痔。用合诸香,得白芷、附子良。又有三柰,性味颇同,入诸香药料,鲜入丸、散。”据《本草求真》载:“甘松专入脾。甘温无毒。考书俱载芳香升窜,功能醒脾开郁。凡因恶气卒中,而见心腹痛满。风疳齿蜃者,可同白芷并附子并用。”

由此可知甘松在和香中适宜与白芷、附子一起使用,能有芳香升窜,强健脾脏的运化功能,提高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以及疏郁理气,保持心情愉悦的作用。而甘松和山柰搭配,二药皆入脾胃经,相须为用,则药力大增,长疗脾胃虚寒之食欲不振等症,有健脾消食的效果。

甘松香方

道家也很看重甘松香的使用:据宋代《上清灵宝大法》记载:“行道之日者,谓应是诵经之日,皆当香汤沐浴也。香汤者,五香之汤也。”

其中【五香汤沐浴法】就有用到甘松:

青木香白芷沈香白檀香甘松

右各以二十四铢,治下筛,用东流长泉一石煎数沸。

说明在诵经之前的沐浴,就要用到甘松,其推崇程度可见一斑。

在传统香方中甘松还经常与玄参一同出现,《奇效方》中载【劳瘵熏法】:

甘松六两玄参一斤

为末,每日焚之。

又如《香乘》之【香愈弱疾】则记载更为详细:

玄参一斤

甘松六两为末

炼蜜一斤和匀入瓶封闭,地中埋窨十日取出,更用炭末六两、炼蜜六两同和入瓶,更窨五日。取出烧之,常令闻香,弱疾自愈。又曰:初入瓶中封固煮一伏时,破瓶取捣入蜜,别以瓶盛埋地中窨过用,亦可熏衣。

这两个方子同样是玄参一斤,甘松六两,不过后者还提到了炼蜜和炭粉的计量,以及窖藏的时间,除了能治愈微小的疾病外,还可以作为熏衣的香品。

玄参又称元参,是玄参科植物玄参及北玄参的根。可达1米余,支根数条,纺锤形或胡萝卜状膨大,粗可达3厘米以上,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竹林、溪旁、丛林及高草丛中,在中国南方地区都有广泛分布。玄参味甘、苦、成,性微寒,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功效。

但《香乘》的“香品卷”中并没有收录,只提到“玄台香”:

陶隐君云:近道有之,根黑而香,道家用以合香。

又《陈氏香谱》云:“玄台香一名玄参。”

可见玄参入和香的做法与道家有关,不过玄参的原植物并不是黑色的根,而是经过炮制,拣净杂质,除去芦头,洗净润透,切片,晾干。或洗净略泡,置笼屉内蒸透,取出晾6-7成干,焖润后,才使内外均呈黑色。

玄参与甘松相和的做法与道家有关,似乎从其名字上也可以看出端倪,据《香乘》载“沈立谱”之【神仙合香】:

元参十两

甘松十两(去土)白蜜(加减用)

右为细末,白蜜和令,匀入磁罐内密封,汤釜煮一伏时,取出放冷,杵数百,如干加蜜和匀,窨地中,旋取,入麝香少许焚之。

明代李梃的《医学入门》记载:“甘松香味甘、温、无毒。主恶气,卒心腹痛满,下气。兼治面黑,风疳齿箍,野鸡痔。用合诸香,得白芷、附子良。又有三柰,性味颇同,入诸香药料,鲜入丸、散。”据《本草求真》载:“甘松专入脾。甘温无毒。考书俱载芳香升窜,功能醒脾开郁。凡因恶气卒中,而见心腹痛满。风疳齿慝者,可同白芷并附子并用。”

这个方子与前两个香方的主要差别在于玄参和甘松的计量相等,以及添加麝香,但这个方子主要作为药效的考量,香气恐怕不会太优美,那么古人对这类香方的气味到底是什么样的诉求呢?

据洪刍《香谱》载【延安郡公蕊香l:

元参半斤(净洗去尘土,于银器中以水煮令熟,控干,切入铫中,慢火炒,令微烟出)甘松四两(细到,拣去杂草尘土)

白檀香二钱(到)麝香二钱(颗者,别研成末,方入药)滴乳香二钱(细研,同麝香入)

右并用新好者,杵罗为末,炼蜜和匀,丸如鸡豆大,每香末一两入熟蜜一两,末丸前再入臼杵百余下,油纸蜜封贮甆器中,旋取烧之,作花香。

这个方子玄参的计量多于甘松,也同样用到了麝香。而白檀和乳香的量并不多,最主要的香韵,还是较多玄参混合较少甘松的味道,而出来的效果则是“作花香”,这也不得不令人称奇。

另在《陈氏香谱》载“武冈公库”之【丁晋公清真香】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歌日:四两玄参二两松,麝香半分蜜和同,圆如弹子金炉燕,还似千花喷晓风。又清室香减去玄参三两。

这个方子分为两则,麝香计量同为半分,前者称“清真香”,玄参是甘松的一倍,而后者称“清室香”,甘松恰好是玄参的两倍。如此计量的不同,前者的香韵显得“千花喷晓风”般,芬馥浓郁,而后者的香韵想来更清新淡雅一些。

又一方《百花香二》:

歌曰:三两甘松(别本作一两)一两芎(别本作半两),麝香少许蜜和同,丸如弹子炉中燕,一似百花迎晓风。

这个方子中虽然玄参换成了川芎,但是甘松作为修饰,衬托花香的功能却并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