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勒庞的《乌合之众》看大众文化

2017-08-03杨新蕊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勒庞大众文化

杨新蕊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勒庞的《乌合之众》以18世纪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对运动中群众的行为和心理进行了研究,也成就了其社会心理学上的地位。本文试以勒庞的《乌合之众》为理论背景,从当代中国文学倾向,互联网时代的微博效应来看群体心理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勒庞《乌合之众》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7;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8-0022-01

在勒庞看来,“乌合之众”就是群体,许多人凑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心理群体”—“他们消失了个性且思想和感情都在关注同一件事”—他们并非简单的人数累加,而是“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这就是勒庞的“乌合之众”。很显然“乌合之众”并不仅适合于18世纪的法国,它还暗合了当代中国社会。20世纪末,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社会的迅速转型,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大众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加之受国际学术思潮的影响,“大众文化”成为我国学术界日益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当代中国社会历史观念倾向

所谓大众文化,就是由文化工业生产,通过书报、广播、电视、因特网等现代大众传媒传播,按商品市场经济规律去运作,以具有基本的文化接受和参与能力的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它不同于民间文化,也不同于以往的通俗文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主要是从社会历史学角度所下的定义。在我看来,大众文化是一种全民参与,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心理与生活,是和精英文化的追求背道而驰的文化。大众文化的崛起,使得过去一度被精英知识分子奉若神明的“高雅文化”,不知觉地被放逐到了当代生活的边缘。大众文化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且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取向。精英意识的搁浅,大众文化的顺风直上,广大社会民众不自觉地组成一个个群体,共同追求精神自由的天堂。在那里他们可以任意直言,不去理会官方和世俗的眼光,做自己想做的无论什么,获得一种身心的巨大愉悦与满足。

二、精英社会与大众文化

新时期以来,中國当代文学终于较大程度地摆脱了政治的束缚。80年代以前,精英文化是凌驾于大众文化之上的航标灯。90年代初,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平分秋色各坐半壁江山。而90年代后期,大众文化则以浩浩荡荡之势淹没了精英文化的声音。大众的平台上,一些平民作家一夜之间蹿红,是很常见的现象。究其缘由,才发现:首先,他们的作品不表现宏大深邃的社会历史内容,只表现日常生活琐事;其次,他们的作品采用后现代主义的游戏精神,“拼贴”和“戏仿”的表现手法,表现为“深度”和“意义”的丧失。最典型的特征表现为感性化叙事,这也是最吸引大众眼球的地方。在勒庞看来,“群体总是表现为对同一事物的关注”,也正是因为对同一现象投注感情与思考,这些人才可能聚集而形成一个“心理群体”,在群体中的人,又会消失掉自己的个性而与整个群体保持一致。群体中的人理性被湮灭,所以极容易感性用事。所以在面对文学文本这种感性化叙事时,并会不知不觉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联盟。

在当代中国社会,“粉丝”一词的由来,便是最好的证明,无论是在娱乐、影视,还是文学都有“粉丝”、“迷”的存在。而这些“粉丝”、“迷”的言说对象也就是勒庞所说的“领袖”。勒庞认为:“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地让自己处于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也就是说,群体对领袖的需求是群体存在所必不可少的需求,是一种本能的期待和愿望。而领袖之所以称其为领袖,是因为,“对于群体来说,领袖身上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那就是名望。名望是所有权力的力量,他对大脑的支配力会使人们的批判能力彻底麻木,让群体心中充满惊奇和敬畏只要是享有名望的人,观念或者物品,就会在传染作用的影响下,使整个群体不自觉地接受表达某些感情或思想的模式。所以,名望是说服群体的一个基本因素。而成功则是永远影响名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中国那些拥有众多“粉丝”的人也是在其领域能够独当一面,获得尊重的个人。

三、结语

匿名的“乌合之众”是极具力量的。正如勒庞所说:“群众等同于无意识集体。因为无意识,所以力量强大。”这里的“无意识”指缺乏理性、推理能力低下、少有深思熟虑。匿名催生了谣言,缺乏理性的转发使得微博沦落为哗众取宠、制造恐慌、舆论的机器。但是不能因此就说群体聚集在一起了就不干什么有意义的事。“群体能干出什么来,取决于影响群体的暗示具有何种性质。如果这种性质是积极的、进步的、有意义的,那么群体的表现就相应地是积极进步而有益的。反之,如果主宰群体行为的暗示是负面的心理能量,那么群体的表现就会非常可怕。”所以说群体也有自己的感情和道德感,也有自己的坚持,不会随便“倒戈”,随便“变节”。我国学界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当然与20世纪末我国影视、广告、流行歌曲、畅销书、时装、漫画、装饰、网络等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有关,而这一切又都与大众的心理追求有关。大众文化是群体心理作用的结果,同时大众文化又会反作用力于群体,影响群体的心理及行为。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勒庞(法),戴光年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10.

[2]杨生平.作为大众意识形态的后现代主义[J].贵州社会科学,2008(11).

猜你喜欢

勒庞大众文化
“国民联盟”27岁新党首接班勒庞
马克龙再度当选,但勒庞的高票败选表明法国的分裂日益加深
近年来“传统”在大众文化中的“生长”——以“现象级”影视作品为探讨中心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勒庞败选后大跳摇滚 网友喊她参加“舞林大会”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性别化的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北美的中国性别史和城市大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