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产业化转型急需三类人才

2017-08-03张希

大陆桥视野·下 2016年12期

张希

[摘要]从当前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情况看,除了科研机构对研究型翻译人才有一定的需求,其它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都是能够进行实际翻译操作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初步市场调研,急需大量翻译的技术类行业,例如电子、汽车、能源等,很难招到既有扎实的语言能力,又熟悉本行业各项业务的翻译人才。而外语专业甚至是翻译专业的毕业生虽然语言功底好,掌握了较强的翻译技能,但在面对大量陌生的专业知识和行业术语时,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并进行规范地表达。许多专家学者都指出,目前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严重的脱节,严重阻碍了翻译产业化的进程。笔者认为,要促进翻译行业从个体工作坊向现代化产业转型,急需培养三类不同的翻译人才。

[关键词]翻译产业化;人才分类;技术型翻译;通用型翻译;管理人才

引言

当前翻译市场需求可以分为技术型翻译与非技术型翻译两大类型。技术型翻译主要应用于专业知识性较强的技术领域,例如工业、能源、电子、医药、商务、法律等行业。这些行业相关语篇的特点是,行业术语多但内容重复性高,尤其是句法结构和语篇结构相对固定,甚至是模式化。其对译语语篇的要求侧重于准确性和规范性。而非技术型翻译主要应用于跟社会文化相关的行业,例如广告、传媒、旅游、文学等。这些行业相关语篇的特点是艺术创造性强,语言表达灵活多样,隐含信息丰富。其对译语语篇的要求侧重于可读性和吸引力。在培养翻译人才时,应该针对两大不同需求,分别培养。除此之外,翻译行业要逐步实现产业化,还需要大量既懂翻译也懂管理的人才。因此,我们可以将翻译人才分为基础型、通用型和管理型三类,分别进行培养。

一、基础型人才

当前翻译市场激增的需求大部分属于技术型翻译。基础型翻译人才主要面向这类需求。技术语篇的特点是专业知识性强、行业术语多,但句式和语篇结构较为固定,较少使用修辞手法,所指意义与字面意义完全对等。这类翻译往往应用于科技说明、商务合同、法律文书等,要求译语语篇具有准确性和规范性。实际操作中,译员仅需掌握中外相关语篇的句式和语篇结构,了解相关专业术语知识,就能够完成翻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目前各专门行业的翻译工作大多由懂外语的专业人员兼职完成。他们并没有学过翻译理论或者翻译技巧,但因为熟悉中外相关语篇的表达范式,所以能够完成有效的语际转换。

有学者提出设置双学位,或者招收非语言专业的学生学习翻译来解决市场需求。但由于学习时间有限而学习内容加倍,导致这类方式培养人才的数量极其有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事实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部分专业术语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和语料库进行即时转换,译员仅需了解译语语篇的规范句式和语篇结构,就能够完成翻译任务。因此这类翻译人才的培养方案应该侧重于机辅翻译、译后编辑、语料库应用、技术写作等。这类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了解各专门行业相关语篇的规范用语、常用句式和语篇结构,以及掌握翻译软件和语料库的使用。这类基础型翻译人才,可以在技术平台的支持下进行流水线式作业,从而大大提高翻译工作的效率,进一步促进翻译产业化。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语言沟通是国际贸易能得以进行的基础,因此对技术语篇的多语种转换成了当务之急。然而精通亚洲各类非通用语,如老挝语、越南语等的外语人才非常稀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际尤其是亚洲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发展。但目前大量培养非通用语外语人才不现实。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技术平台加以解决。在语料库技术的支持下,译员仅需短时间进行语言培训,掌握最基本的外语词汇和句法知识,就能够完成翻译任务。因此,同一译员完成同一技术语篇的多语种转换也将成为可能。大量培养基础型翻译人才是翻译走向产业化的前提。

二、通用型人才

通用型翻译人才主要面向跟社会文化相关的行业,例如新闻、广告、影视、文学等。这些行业的主要需求是非技术翻译,其语篇特点是艺术创造性强,语言表达灵活多样,隐含信息丰富。其对译语语篇的要求不拘泥于准确性,但更强调可读性及审美价值。非技术语篇中通常都会有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词汇内涵意义丰富,并且往往涉及到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这就要求译员除了能够熟练运用翻译技巧之外,必须具备相当深厚的双语语言功底,广泛了解中外社会历史文化。同时,译员还要有跨文化交际意识,能根据特定目的制定翻译策略。因此,这类翻译人才属于创作型人才,其培养方案应侧重于翻译技巧训练、翻译理论介绍、中外文化介绍、双语创造性写作、跨文化交际等。这类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能够充分理解非技术语篇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以及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对其进行转换,使其符合译语受众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同时,这类翻译人才可以通过制定恰当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保留和传播语篇中的异国文化元素,从而使译语受众了解异国文化,推动多元文化的发展交流。

三、管理型人才

随着语言服务业的逐步产业化,翻译也从译员的个体行为发展为团体合作的产业链。在翻译产业链中,除了需要实际操作人员,还需要管理人员。根据笔者的不完全调查,目前很多翻译项目的管理者要么是该行业懂外语的專业人员兼职,要么是由经验相对丰富的译员负责。但这些管理人员往往并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对于翻译项目的管理一般也仅局限于审校。事实上,正是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目前国内许多翻译企业的开展项目时仍然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重复性劳动多、工作效率低、译员劳动强度大,从而造成了翻译人才的流失。要使翻译走上产业化的道路,成为语言服务业中的重要一环,必须要有懂翻译懂管理的双料管理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方案应侧重于翻译项目管理(包括分稿、合稿、术语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等)、本地化服务、语料库研发、翻译软件维护等。其培养目标应该是,了解翻译业务的基本知识和标准规范,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制定恰当的项目方案,能够客观评价译员的业务水平,具备一定的市场调研能力,关注翻译技术的进展。培养出大量优秀的管理型翻译人才是翻译逐步走向产业化的关键。

四、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语言服务业的地位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翻译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脱节,限制了翻译企业的发展和翻译产业化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市场的需求,分别培养三种不同类型的翻译人才。只有调整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方案,才能使翻译专业的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岗位,使翻译企业有人可用,使翻译产业走上现代化。